十八款夜間禁用軟件(100款夜間流氓軟件)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國家網信辦 昨天公布,有 18 款直播類應用因傳播低俗信息而關停服務。如果不是看到 ZANK 也在里面,我會覺得這只是一條再平常不過的新聞。ZANK 是國內少數幾個專門為同性戀等少數性取向而提供的互聯網服務之一。這類“彩虹應用”,可以說少了一個,都會造成行業的重大損失。

網信辦說:

“被舉報的直播類應用未能落實主體責任,缺乏內容安全審核機制,一些主播利用這些平臺大肆傳播違法違規內容。有的網絡主播身著軍隊警察制服,佩戴軍銜警銜臂章等符號;有的衣著暴露、行為極具挑逗性;有的直播時發布私人微信、QQ,誘導粉絲至社交平臺進行色情交易等?!?/p>

不過 ZANK 對自己的 定性其實并非一款直播應用 ,而是“一款移動終端上的同志交友軟件,通過持續構建一個可信的交友環境,幫助同志人群有效建立穩定的戀愛關系,同時提供咨詢、生活指導等服務,幫助用戶健康成長。” 直播僅僅是 ZANK 提供的多種功能之一 ,但因為這個功能的引入,ZANK 把實名身份認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怕出問題。

故而,在 ZANK 身上體現出的問題,“直播時發布私人微信、QQ,誘導粉絲至社交平臺進行色情交易”這個的可能性更大。不過問題是,對于總體人數就那么點的男同性戀群體而言,這個應用相當于微信+QQ+世紀佳緣+珍愛網+Tinder+其它 ,它怎么可能不讓人線下見面呢?

所以,如果說 ZANK 發布個人聯系方式就直接等于誘導進行色情交易,就好像是在說那些針對異性戀的滿大街打廣告的互聯網征婚平臺都是拉皮條的。異性戀不會線下約一次吃飯接下來就必須開房,見光死的簡直不要太多。同性戀也是一樣的。

獵云網曾提到:

對于很大一部分同性戀人群來說,同性社交App并不是和異性戀手中的陌陌、世紀佳緣一樣單純地為了交友。如果這是一個平常隱藏自己性取向,沒有形成自己的同性交友圈子的用戶,他可能會指望著這個App讓他獲得認同感,減少孤獨感。

一般“潛水”用戶對此類應用的“約炮”傳聞,和其他異性戀者一樣都是敬而遠之。需要注意的是,這還是建立在性少數群體尋找伴侶的公開渠道比社會多數的異性戀群體少得多的前提下的。這些用戶寧可過著相當于我們理解中“禁欲”的生活,也不愿意真的動輒踏入所謂“私生活混亂”的深淵。

就像滴滴限制京牌車以后,原先受管理可控制的外地專車重又讓位給隱蔽的黑車一樣,針對性少數群體服務的產品和應用,其實是將這些群體帶到社會陽光下,讓他們走向合法化正規化的嘗試,鼓勵正規渠道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他們流入地下,面對更加不可控的未來。

所以,不知道領導接見 Blued 是否還能繼續做行業的“尚方寶劍”,也只有希望剩下的所有同類產品都更謹慎規范地約束自己吧。

夜間瀨玻璃丨文


大伙也知道,前不久Steam那邊公開了今年的年度回顧,里面記錄了包括游戲時間、游戲數量、個人成就等相關數據,還統計出了諸如游戲分布之類非常有意思的數據。



這個數據報告一出,我時間線上立馬出現了友人們的截圖,一年玩了 xx 款游戲,獲得了 xxx 個成就。


不管具體數據如何,反正看起來比我的那份報告華麗太多了。我和電子陽痿爭斗的一年,除了極地大亂斗之外,確實沒玩太多。



好友看到我的這份報告也有點繃不住,調侃我已經變成了在通用電氣上班的普通員工,變成了只會大亂斗打發時間的傀儡。


他拿出年入300余款游戲的成績單,直挺挺地摔在我的臉上,讓我好好跟他學習,還告誡我“極地大亂斗從來都不是不買游戲的理由!”順便還把他新買游戲的截圖,發給我了我。



好友告訴我,在這款名為《 Perfect Jump 》的游戲里玩家只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點擊按鍵,讓角色蹦跳到下一級階梯便可以增加分數,輕松又休閑,非常適合我這種上班族。


他還跟我說,《 Perfect Jump 》的開發商「dragon at night」是一位成熟的外籍華人,他雖然沒有在游戲中加入漢語,但是依然堅持使用簡中版的錄屏軟件,來制作游戲的宣傳視頻。



最后朋友還驕傲的給我展示了《 Perfect Jump 》的售價,告訴我這可不是那種幾塊錢的垃圾作品。

我一看,這款工程量比不上我大學課題的《 Perfect Jump 》價值足足162元。



“你在洗錢?”我好奇地詢問。


“我被詐騙了?!焙糜寻杨^扭了過去。



《 Perfect Jump 》不是個例,像我朋友賭盲盒結果白送幾十塊錢的也不是個例。

這些游戲并不是他自己在Steam上買的,而是在“某多多”上,花了十幾塊錢,從“‘1塊錢抽老頭環’的游戲盲盒”中抽出來的。


類似這樣粗制濫造,但售價高昂的游戲真的很多。打開Steam商店,在不加任何修飾詞的情況下點擊搜索,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奇葩。


如果這時候你再把順序改成“價格從高到低”,那么更新之后的列表更是會有一種“開了眼”的感覺。



就比如這款名叫《steal》的游戲,今年8月31日發售,卡通的封面與1300人民幣的售價就注定了它的不凡。



在游戲里,玩家需要扮演一名“小偷”,在繞開警察視線的同時,收集逃跑路線上的星星,最后嘗試成功逃脫。



“豐富的”游戲內容,像是古早時期的經典闖關類手游,對歷史的致敬已經足以讓這么點擔得起1300塊錢的重任。


更別提那些無殊的3D建模素材,還有那在黑夜里很容易把人眼睛刺瞎的紅色閃光,各種優秀的內容都可以為《steal》進一步賦值。



比它更加經典的還有《decisive》,一款發行于今年7月30日的游戲。

雖然建模依然還是沒有特點,但是游戲玩法借鑒了經典的“坦克大戰”,更加大眾。


在游戲里,玩家需要在沙漠中操控坦克,利用建筑物躲避地方攻擊,同時想辦法淘汰對手。



相對來說《decisive》比《steal》完成度更高,但是價格卻降到了《steal》的三成,僅售401元。



有點心動了。


如果我大學學的不是計算機,沒有在 unity 課程上學習過這個被列為 unity 官方案例的課題,我一定會花幾百塊把它收入庫中。



很離譜,但也沒有那么過分。這些游戲再怎么說,起碼還能算是“對板”,游戲的主視覺圖和內容也能搭上邊。


還有更多的游戲,在一開始就會靠著各種幌子把你騙進來,再用截然不同的有內容讓你滾出去。


就比如說這個叫做《5SPOTS》的游戲,封面上是穿著白色連衣裙的美女,簡介上寫著“ This is a casual game.(這是一款休閑游戲)”。



朋友一時沒忍住,點了詳情,發現在這么多元素加持下《5SPOTS》還是一款特別的“三消”類游戲。


興奮的他趕忙查看了一下游戲內容,原來“封面美女,簡介休閑,標簽三消”的《5SPOTS》其實是一款“找茬游戲”,售價高達198元。



要我說《5SPOTS》還是太委婉了,在同一行的《Special training camp》明顯更有說法。


看看這冰冷肅殺的封面,毫無感情的紅色鏡頭,張揚不羈唯恐我看清楚的標題,和簡單明了一看就貨不對板的簡介,我只是一眼就相中了他。



《Special training camp》的TAG也添加得非常齊全,“休閑、模擬、2D格斗”。



不覺得很酷嗎?完美符合我對“2D格斗”的想象。


但先別急,《Special training camp》相較于上述幾款游戲,它還有一個“外國”的標簽。說真的這種標簽一出來,游戲的地位身份一下子就不同往日而語。


幾年前,「特種訓練營」是子供向游戲《奧比島》上面,最難的幾個小游戲之一;



幾年后,《Special training camp》游戲素材都不換,直譯一個英文名就可以直接登上 Steam 標價198。



這其中標簽的含金量,不容小覷。


說真的,你在價格榜上劃拉越久,這類游戲就會發現越多。


比如,用羅馬音命名的《Kotori(小雞)》標價198,點進去是一個素材簡單堆疊,在4399上被命名為《小雞回家》的闖關游戲。



再比如用民航作為封面的空戰游戲《BeatPlane》。



點進去就會發現,這款售價408元的即時戰略,原來只是套用老素材的傳統“飛機大戰”。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游戲真的很多,它們本來可以直接搶錢,但是礙于Steam自己也有一套推送機制,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出現在主頁。



說這里你可能也會對這些游戲感覺好奇,Steam沒有強買強賣一說,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買這些游戲?



如果完全沒人買,那為什么又會有人不停歇地將這些與價格不符的游戲,搬到 Steam 上來呢?


問題的根源還是出于“某寶”以及“某多多”上面的這些“Steam游戲盲盒”。



在這些盲盒的宣傳主頁上,商家會給游戲標注“正版游戲、每款游戲在130元以上”。而在具體說明中,他們也會明確告知玩家不接受游戲的退貨,不能提前指定游戲,等相關事項。



這種慈善盲盒非常雞賊。


你說他價格昂貴,但Steam游戲的定價其實都是發行商自己說了算,對于這一類換皮游戲來說,價格本身就沒有意義。


你說他是正版游戲,但也只是利用了用戶“Steam上的游戲就是‘正版’”的想法,將一些游戲換皮包裝,進行上架。


每個人都會有賭徒心理,在賭徒之心燃起的時候,看到這些盲盒的評價,看起來又擁有非常夸張的爆率,不免讓心臟狠狠地一跳。



這一跳,一般就跳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撈都撈不上來。

畢竟賣家在一開始的商品簡介中,就標注了獎池內還有“更多驚喜”需要你自行探索。


而游戲的標價,也是清清楚楚的198。

在文字游戲的圈圈繞繞中,玩家花了錢,購買了CDK,心心念念想淘一個沒玩過的大作,但收到了一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玩的“休閑游戲”。



這在法理上確實沒什么問題,也可以被理解成為新一代的“喜加一”。


可怎么說呢,之前的“喜加一”是看到想要的游戲打折,然后快樂入庫,玩家總歸是買到了想要的游戲,不管玩不玩都會享受到一份購買的快樂;


而對于盲盒來說,“喜”變成了一個不必要的存在,靠著文字游戲和賭徒心理,去“騙取”一個又一個盲盒錢,讓游戲成為一個空洞的數字。


這種事對于我們來說,總歸還是差了點意思。

就好像我現在的朋友一樣。他抱著我的大腿,希望把剩下十幾個個激活 Key 打包賣給我。


嘴上還說著一堆半懂不懂的話,什么“千萬不要去買盲盒游戲,會上當受騙”,什么“買了盲盒游戲的人注定度過一個悲慘的人生”

那我能怎么辦?“要不還是報警吧。”



-END-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