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奮楫篤行砥礪深耕 不負韶華逐夢前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一理論充滿了強大的真理力量、彰顯了深厚的為民情懷、展現了宏大的戰略視野、體現了強烈的歷史使命。
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未來任重道遠。黨是不滅的燈塔,指引我們航行。作為護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衛士,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努力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銘記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傳承沂蒙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牢記錚錚誓言,強化責任擔當,堅決做到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黨是不朽的信念,照耀我的人生。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要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強化政治自覺、法治自覺、檢察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辦好檢察為民實事中依法能動履職,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所謂“固基修道,履方致遠”,在前行的路上只有穩扎穩打,實干擔當,以滴水穿石的恒心、鐵杵磨成針的韌勁,擼起袖子加油干,方能不負韶華。
歷史川流不息,時代考卷常新。奮斗的號角已經吹響,偉大的事業需要我們。何其有幸我們生逢其時;何其有幸,我們正當其時。
文:費縣檢察院機關黨委 胡俊平
文/王俊強
不管是出于心中的那腔熱血,還是為了圓曾經吹過的牛,抑或是被其他莫名的因素所迫,創業之途總是前仆后繼。
鏡頭拉向公元184年,有一人自稱中山靖王之后,雖落魄得以賣草鞋為生,但卻懷揣匡扶漢室的宏圖大志,靠合伙人制度成功將武圣關羽與土豪張飛收于麾下。自此,桃園三兄弟踏上了蜀漢集團的創業之旅。
對照現在的很多創業家,在創業初期,基本上也有著與彼時劉備同樣的處境——一腔熱血、兩袖清風、三個兄弟、四處奔走;原本想不久就可以五谷豐登、六六大順、七步上市、八方來財;然創業數載,到頭來卻九仞一簣、十分痛苦。
至公元207年,創業23年的劉備雖信義著于四海,然志猶未已,屢戰屢敗,沒有占據一席像樣的根據地。很多中小企業也是這樣,創立多年,老板人品夠好、產品質量過硬、團隊實力夠棒,就是規模上不去,一籌莫展。
與劉備相同的是,多數創業家也有著在其行業內一統天下的鴻鵠之志,同時,與劉備同病相憐的是,雖有得力干將能夠幫自己搞定具體的戰役,但靠自身之力卻無法描繪出一統天下時的公司頂層架構,當然也不知道如何規劃清晰可行的霸業演進路徑。
但可悲的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途中,關羽、張飛卻無法體諒老板內心深處壯志難酬的痛,百般勸阻。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這個26歲的毛頭小子懂個鳥,想我們兄弟戎馬半生,見過多少個大場面,卻要畢恭畢敬地向這廝求教,“大哥,你是不是被忽悠了?”
可以說,劉備的股權激勵方案做得還是不錯的,宣導也很到位,眾將皆愿死心塌地追隨。但劉備不懂根據時代格局進行自我價值定位,以至于錯誤地選擇了加盟模式,到處尋找靠山卻處處碰壁,始終難以擺脫寄人籬下的尷尬處境。
劉備最難能可貴的是,雖屢戰屢敗,但匡扶漢室的決心從未動搖,而且總能夠用恰當的方式說服自己的下屬接受自己的觀點并付諸行動,這正是團隊領導者最稀缺的修為。
千古絕唱《隆中對》,諸葛亮所提出的圖取中原的終局以及三分天下的階段性目標令劉備茅塞頓開,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的路徑規劃讓劉備徹底看清了蜀漢集團的發展方向。
綜上,作為創業家的典型代表,隆中對前的劉備懷揣夢想,一心逐鹿中原,但卻碌碌半生,公司發展陷入瓶頸期。可見,平定天下,光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患難與共的兄弟未必有能力助你成就大業,即便再加上良好的企業文化與科學的激勵機制也無濟于事。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于其深諳寡頭思維,其一,看透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產業演進趨勢;其二,正視行業內的寡頭格局現狀,承認曹魏與東吳的老大、老二地位;其三,對蜀漢集團的領導者劉備進行了寡頭基因分析,抽取出“人和”潛質;其四,確立蜀漢集團先三分天下、后一統中原的寡頭定位;其五,根據產業格局、蜀漢寡頭定位及集團現狀規劃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路線。
雖然諸葛亮未能幫劉備完成收復中原的終極目標,但其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讓三分天下的時代格局維持了56年之久。期間,蜀漢集團也曾輝煌多年。若不是碰上扶不起的阿斗,也許中國歷史將是另一番景象。
時針撥回新時代,心系天下的創業家,靠什么成就宏圖大業呢?顯然,這不是一道戰術題。核算、考評、薪酬、激勵等專業工具,雖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挖掘出員工潛能,但卻不能改寫企業的終局。最典型的是梁山集團,兄弟合伙、獎罰分明、凝聚力極強,也曾轟動一時,但缺乏關乎自身價值定位的頂層設計,最終難逃被招安的宿命,這與隆中對前四處加盟的劉備如出一轍。
我自2003年踏入咨詢行業,先后涉足了混合所有制改制、戰略規劃、流程再造、薪酬考核、股權激勵等方面的咨詢,有幸與成千上萬的優秀企業家進行不計其數的溝通研討,也親眼見證了數十家企業的寡頭崛起歷程。期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決定企業命運的終極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學習標桿、復制成功經驗,提煉的是人性中的共性,影響的是員工心智,改變的是企業運營效率;而研究產業大勢與行業格局、提煉自我優勢基因,找尋的是市場空間及與眾不同的寡頭定位,以期影響天下民心。前者為術,制約企業的盈利水平;后者為道,主宰企業的產業地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樣是經典中的軍師,諸葛亮取道,吳用優術。境界不同,故而引領各自集團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軌跡。
失敗的企業總是病出一脈,而成功的企業卻是各不相同。決定企業命運的,不是你與大牌公司有多少相同之處,而在于你有哪些過人之處。
創業是一場修行,旅途看風景還是一路經磨難,取決于你的終極目標有無撼動天下民心的神圣感召力。頂層設計在你的腳與你的目的地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而你要做的,就是勇往直前!
創客仗劍走天涯,但這把劍并不是一把有形的利器,而是你心中那幅頂層架構圖!
了解更多關于企業頂層設計的內容,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