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專家教你護好這條脆弱的健康要道。
頸椎由七塊骨頭組成,與肩膀構成一個沉重的十字架,支撐著分量不輕的腦袋。頸椎受傷,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全身健康:70%的頭痛跟脖子有關、脖子供血不足易眩暈、頸椎病可引起吞咽不暢、頸椎錯位導致頸胸綜合征……
1頸椎病,測測你在第幾級頸椎病是醫生、教師、白領和程序員、手機愛好者、麻將愛好者的常見病,下面把頸椎病從輕到重分為十個等級,看看你有多少相似的地方,在第幾級?
一級:脖子酸痛、僵硬。(建議抬頭看看天花板,脖子后面是否有感覺)
二級:脖子、肩膀、后背酸痛,僵硬。
三級:經常睡覺落枕。(落枕是一種輕型頸椎病)
四級:胳膊不得勁、疼痛、麻木。(從這一級開始基本得去醫院了)
五級:走路發飄、跑偏。
六級:寫字開始變化。(從這級開始可能要做手術了)
七級:吃飯開始用勺,不敢用筷子。
八級:走路像踩在棉花上,一腳深、一腳淺。
九級:小便、大便、性功能出現難言之隱。(從這級開始做手術效果也不好了)
十級:下不了床。(從這級開始可能做手術風險就很大了)
2頸椎病,測測你在第幾級慢性勞損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比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或用電腦,睡高枕頭,靠在沙發上看電視,都會使頸部肌肉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換句話說,得了頸椎病主要怪自己。
01 怪你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蹺二郎腿,脖子前伸,就差沒貼到電腦屏幕上;駝著背,哈著腰,只坐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趴在桌子上午休;上下班低頭玩手機;晚上睡覺枕頭過高……
當我們長期保持不良姿勢,相當于給前凸的頸椎一個反作用力,頸椎需要抵抗你的反作用力以保持生理曲度,這樣就會牽扯著頸椎周邊的韌帶和肌肉。
長此以往,韌帶和肌肉就會受損,產生酸脹疼痛感,頸椎活動受限。若不及時糾正姿勢,并多注重頸椎的保養,就會進一步傷及頸椎,導致頸椎錯位、增生等,這時就會真正患上頸椎病。
02 怪你不及時休息
很多上班族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或半天,等回過神來的時候,你是不是經常發現脖子動不了,稍用力一轉動,咔嚓咔嚓作響;捏一捏肩背,硬得堪比石板。
03 怪你不多活動脖頸
不少人工作忙碌,早八晚六,甚至晚七、晚八、晚九……根本沒有時間來專門運動,更別提活動脖頸了。
04 怪你什么重的都往身上扛
為了圖個方便,把手機掛脖子上;最愛時尚單肩包里,雨傘、手機、零食、甚至連飯盒也往里塞,頸椎會壓力山大。其實,脖子很嬌弱,只能承受你的腦袋,頂多加點頭飾和帽子。
05 怪你要風度不要溫度
中醫認為風濕可以沿經絡侵入筋骨,導致頸腰椎發病。你沒發現大冬天里,你要不裹上條圍巾,或大熱天里對著風扇或空調狂吹,脖子就特別酸痛,甚至莫名其妙就落枕了么?
不過還有一些頸椎病的誘因和自身壞習慣無關,防不勝防。
慢性感染
一些看似和頸椎完全不相關部位的炎癥,特別是慢性感染,可能增加頸椎病發病的幾率。
常見的有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癥可直接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
衰老退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位的損傷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改變,壓迫刺激神經根和椎動脈,導致頸椎病發生。
因此,及早注意正確坐姿,不要睡高枕頭,多跑步、游泳等,都可以讓頸椎“老”得慢一些。
頭頸部外傷
50%髓型頸椎病的病因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頸椎病患者,由于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于狹窄臨界狀態中,一旦受到外傷,很可能成“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誘發癥狀的產生。
3一套“康復操”養出好頸椎疾病三分治七分養。功能鍛煉對頸椎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尤為重要。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組頸椎康復操,但在鍛煉中須注意:
每個動作開始時,頸肩部放松,頸部向上緩慢拔伸;
動作輕柔和緩,速度與太極拳近似;活動度由小到大,保持在生理范圍內,即前屈、后伸、側屈40度左右,側旋75度左右;
活動量以頸肩輕度酸熱、疼痛可耐受為宜,切忌快速、大幅度、過于用力;
鍛煉貴在堅持,每組約10分鐘,2~4組/日。
康復操具體如下:
01 前屈后伸
頸部緩慢前屈,達最大幅度,保持5秒鐘,再回原位;頸椎緩慢后仰,達最大幅度,保持5秒鐘,再回原位。重復10次。
02 旋頸望踵
頸椎緩慢向上拔伸,頭頸左旋,雙眼向后下方盡力望對側足后跟,達最大幅度時用力拔伸頸部,保持約5秒鐘,還原后另一側重復同樣動作。反復做10次。
03 回頭望月
頭頸左旋,雙眼向左側后上45度眺望,達最大幅度時用力拔伸頸部,保持約5秒鐘,還原后右側重復同樣動作。如此重復10次。
04 雛鳥起飛
站立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在身后相握,用力向后拉伸;同時頭頸盡力后仰,頸肩背部肌肉用力收縮,保持5秒鐘;然后頸肩部肌肉放松,恢復原位。如此重復10次。
05 搖轉雙肩
雙手自然下垂,雙肩依次由中立位向后、后上、前上、前到中立位,做最大幅度緩慢搖轉10次,再由前向后相反方向緩慢搖轉10次。
直播帶貨關系民生 頻繁翻車迎來監管
2020年直播帶貨全面爆發后進入冷靜期
● 直播帶貨要想像電商一樣成為成熟、常見的商業模式,不得不經歷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推動,需要消費者、國家、從業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 如何構建適應直播生態、符合法律規范的新的“人貨場”,是直播走入“下半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規范、有序、健康的基礎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
2020年,幾乎重大的民生問題都和新冠肺炎疫情息息相關,它滲透到人們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而直播帶貨的盛行即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觸動之一。
甘肅土豆、黔西南薏米、大涼山橙子……這一年,許多人走進直播間,為家鄉土特產“帶貨”。直播間里,人們為湖北拼過單,為脫貧出過力。
賣車,賣房,賣火箭發射服務……這一年,直播“貨架”上的商品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有人感嘆,這是“萬物皆可直播”的時代。
從配角到C位主角,直播在“雙11”當中的角色變化成為2020年直播帶貨火熱“出圈”的最好注腳。當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致線下消費停擺時,直播帶貨作為“救命稻草”引來萬物爭相“擁抱”。
然而,歲末頻頻曝出的造假新聞,又掀開了直播帶貨亂象一角。如何構建適應直播生態、符合法律規范的新的“人貨場”,是直播走入“下半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規范、有序、健康的基礎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
直播帶貨風靡一時
主播競爭異常激烈
這一年,直播有多火?
淘寶直播數據顯示,今年“雙11”預售正式啟動10分鐘,平臺成交額就超過去年全天;相關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電商直播行業總規模將逼近萬億元。
疫情期間,電商直播成為2020年上半年發展最為迅猛的互聯網應用之一。
據商務部監測,僅2020年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就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上架商品數超過2000萬。
事實上,早在2016年,直播開始萌芽;到了2019年,直播帶貨成為風口。到了2020年,遇到疫情“黑天鵝”,線下實體經濟受到擠壓,許多商家和品牌都選擇轉戰線上,消費者也因為無法出門而有了觀看直播的時間,疫情作為催化劑促使人們開始嘗試這種新的消費模式。線上直播帶貨成為緩解商家壓力、拯救線下經濟的新渠道。由此,直播帶貨在2020年爆火。
偶像直播,解決了陪伴和交易的雙重需求,一箭雙雕;KOL直播,讓“種草”“拔草”的動作,在信任感建立中一次性完成;縣長、區長、法官帶貨,為的是“云復工”“云扶貧”……
在“雙11”大混戰中,直播帶貨更是殺出重圍,占據了C位:在“雙11”開始預售當天,兩位阿里系頭部主播李佳琦和薇婭的戰績異常驚人,直播間觀看人次加起來超過3億,8小時成交額近80億元。
可以說,直播帶貨之火,在于數據,在于流量,在于成交額。
據果集數據發布的8月帶貨主播GMV(成交總額)榜單,榜首“薇婭直播間”GMV為25.44億元,比李佳琦高了12億元;第三位到第五位分別是辛巴(11.34億元)、雪梨(7.03億元)、羅永浩(3.77億元),又和李佳琦拉開2億元至9億元的差距。而第50位主播的GMV為6395萬元,和薇婭相差35倍、跟李佳琦相差20倍。
正是億和萬之間的差距,帶貨主播之間的競爭不僅白熱化,甚至兩極分化。目前直播電商行業入局者井噴式增長,而直播帶貨的邊際效益卻在逐步遞減,大部分資源向頭部機構和達人集中。
翻車事件頻頻發生
消費風險陡然增加
早在2016年,憑著智能手機+4G的東風,各種直播平臺呈爆發式增長。隨著行業逐漸走向成熟,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被終結,直播行業也逐漸走向規范化。但隨著近些年短視頻行業的爆發,直播行業受到了沖擊,唱衰的聲音從未停止。
幸運的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長達幾個月的隔離狀態下,直播遇到了帶貨,直播帶貨元年誕生,直播行業的價值開始全面凸顯。
然而,有個事實不容忽視,直播帶貨只是整個社會生產鏈條上銷售的一環,它解決的是傳統銷售渠道過長、鏈條反應太慢的問題,但它無法從本質上解決整個社會生產供需矛盾的問題。
它更多面向消費者末端環節,難以介入生產端。大多數商家也只是把直播視為銷售手段,無法真正地把直播納入自己的商業生態。
為了利益最大化,數據造假、以次充好、大數據“殺熟”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潛規則。
2020年3月3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在通過觀看直播購物的原因中,60.1%的受訪者首選商品性價比高。消費者的主要擔憂則表現在“擔心商品質量沒有保障”和“擔心售后問題”。
在脫口秀演員李雪琴的“雙11”直播中,平臺顯示的在線人數是311萬,但真相是,300萬人氣只需要“向刷單機構支付3000元人民幣”。
“雙11”過后,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一份2020年10月20日至11月15日期間的《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顯示,“雙11”期間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1萬條,日均在1.24萬條左右。同時,報告對汪涵、李佳琦、李雪琴等頭部主播“點名”,包含數據造假、訂單造假、退換難等情況。
究其原因,在傳統電商的模式中,賣家全權負責產品的售賣與售后,能夠全面把控產品質量,但在直播帶貨模式中,商家通常與運營公司合作,并由運營公司安排主播推廣產品。很多時候,運營公司只負責確定產品和直播流程,對產品的質量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審查與把關。
政策出臺監管趨嚴
長足發展依靠專業
就在行業內外都在議論直播帶貨是否也將走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路時,國家出手了。
2020年6月24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明確指出網絡直播營銷主體不得利用刷單、炒信等流量造假方式虛構或篡改交易數據和用戶評價,不得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
一個月以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人們關注的刷單、平臺對商家資質的審核、售后服務保障不力、主播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售賣假冒偽劣產品、發布虛假廣告等問題,都提出具體的監管,提升直播帶貨的門檻。
2020年11月,針對直播帶貨行業的三項政策接連出臺,兩份來自市場監管總局,一份來自國家網信辦。其中包含打擊虛假數據、虛假宣傳、不為違法失德藝人提供出鏡機會、明確主體責任等。
在監管趨嚴的壓力之下,一些“局內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為了暫避風頭,暫停直播帶貨。比如此前因帶貨演技出圈的“岳老板”,已經停播了一段時間,商品櫥窗也已經關閉。尚緯股份更是放棄收購羅永浩的直播帶貨公司。“雙12”期間的直播帶貨戰報也少了很多。
下半場,是誰的主場?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無論前景如何,直播帶貨行業都已經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2020年的尾聲,談及直播帶貨的未來,業內人士提及最多的兩個字——專業。他們認為,隨著發展逐步趨于成熟,行業也會加速自我凈化,尤其是隨著全民直播時代的到來,行業的競爭壓力會增大,行業也會加速洗牌,市場會自我平衡,對專業性的要求會更高。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直播帶貨現在經歷的“冷靜期”,正是直播帶貨去除“過熱期”的行業亂象,向成熟期邁進的過程。直播帶貨要想像電商一樣成為成熟、常見的商業模式,不得不經歷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推動,需要消費者、國家、從業者等方面共同努力,尊重行業發展規律。
記者手記
從甚囂塵上到似乎進入冷靜期,電商直播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再次證明:流量最終的歸途還是賺錢。直播帶貨,也差點因流量和數據造假帶來的虛假繁榮,位列因此早夭的新興行業案例名冊。
好在,監管來了。在互聯網時代,必須明確的是,監管不是為了打壓,而是為了規范。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直播帶貨之風越刮越盛,未來監管只會更嚴,無論是平臺還是主播,都應合法合規進行直播活動,只有合法合規,未來才能走得更遠。
其實,不僅是直播帶貨,所有行業都應該遵守這一條底線。 (記者 趙麗)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