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錘錘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胡建人,自打小接觸的只有咸粽子。
其粽子的特色就是包著佩琪一家以及整個東海龍宮,就是 “ 咸肉粽 ” 和 “ 海鮮粽 ” 。
可惜我今天沒吃到,一想到這,眼淚就不爭氣地從嘴角流了下來。
而北方的粽子內餡偏愛大棗、豆沙等等,如八寶粽,或者白味粽直接沾白砂糖、蜂蜜。
在大學時期,有位室友是東北的,他從來沒吃過咸肉粽,端午節家里就給本錘寄了些粽子,
他以一副傲視群雄的姿態說道:“ 除了甜粽子,其他都是浮云 ”。
不過他咬了一口肉粽之后:“ 這是什么玩意兒?這他 * 是粽子? ”
轉身一變,成了 “ 干粽人 ”。
我也是從那之后才知道,原來粽子可以是甜的,他也才知道,原來粽子可以是咸的。
不過南方有的地方也吃甜粽子,像浙江、廣東的部分地區,在潮汕還有一種 “ 雙拼粽 ” 一半甜一半咸。
但 “ 南咸北甜 ” 還是很明顯。
這就得從 “ 糯米 ” 這個東西開始說。
首先南方對糯米的需求量要比北方高,為什么?
因為林正英天天都要逮 “ 粽子 ” 。
開個玩笑......好冷......
一、地理氣候南方氣候濕潤,更宜糯米(品種)的生長,但不是說北方沒有糯米,只是相比產量要低。
南方人稱糯米為 “ 糯米 ” ,北方人稱糯米為 “ 江米 ” 。
其實江米也是糯米中的一種,只不過是習慣這么叫,反正包粽子是它就對了。
而產量就會影響南北食用糯米的次數,南方人不只是在端午節才吃粽子,日常想吃的時候也會親手制作或者去商鋪購買。
像一些早餐小館子、街邊小攤等等都會有粽子在售賣。
能當早餐,也能當午餐和晚餐。
但在北方,食用粽子的次數就相對緊縮,基本也就只有在端午這段時間才會購買或者包制粽子。
回過頭來說。
北方朋友不是吃不起或者吃不到,我有很多北方的朋友,發現他們根本就不喜歡吃粽子這個東西。
至于為什么不喜歡?
還不是因為不好吃(參考 “ 干粽人 ” 室友)......
二、飲食文化這要結合第一點,正因為食用的次數變量而形成了飲食習慣。
北方主喜面,南方主喜米,這是我們都知道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會發現南方人才是 “ 干飯人 ” ,北方是 “ 干面人 ” 。
北方朋友對于 “ 米組成 ” 的食物,更傾向于當作小點心或者甜品,小點心或者甜品是 “ 甜的 ” ,這不是很正常嗎。
并且,自古以來南方貨運的流通相比北方是要發達,物產豐富,啥東西都有,飲食文化也是千奇百怪。
“ 廣東銀 ” 還喜歡吃 “ 胡建銀 ” 呢,這到哪兒說理去。
但要從歷史上來看 “ 白味粽 ” 才是老祖宗。
最早的時候,就是一米團直接嚼著吃,食之無味才有了沾糖的吃法或者做成糖粽子。
我查了下相關信息以及文章,甜粽是在北宋,而咸粽在明初。
咸粽是在甜粽之后。
可以說,甜粽的血統更為純正,咸粽算是串串。
但一碼歸一碼。
歸根究底,影響南北喜甜還是喜咸的原因只有三個:
1、是不是從小培養的習慣。
2、東西好不好吃。
3、個人天生的口味。
我就是典型的第3種,福建的飲食偏清淡、偏甜、偏酸,但我就是喜歡西南的川菜,無辣不歡。
我媽一度懷疑,是不是在醫院抱錯了。
不只是粽子,在口味差異上還有其他 “ 課代表 ” 。
如:豆腐腦、湯圓等等......
雖然我喜歡西南川菜,但還真的接受不了 “ 咸豆腐腦 ” ,對我來說它就是一場噩夢。
還有湯圓,在普遍認知下它就是甜的,但是在福建有種湯圓是肉餡的,本地人一般把它叫作 “ 元宵 ” 。
我覺得是相當的美味,有機會去胡建游玩的朋友可以試下,保證不會讓你失望。
就說到這吧,你們愛吃甜粽還是咸粽?歡迎評論區留言口味和坐標~
我是
劉備、關羽與張飛的桃園結義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隨之而來便有了眾多演義中的金蘭結義,除了梁山那段熱血悲壯的豪情,最引人入勝的便是隋唐英雄中的賈家樓結拜。群雄在機緣中相聚在一起,效仿桃園之情的賈家樓四十六友,演繹著眾多耳熟能詳的精彩故事,他們到底是哪些人物?武藝實力最為出色的八人都是誰?這些英豪的最后結局如何?
【結義賈家樓】
賈家樓又被稱作賈柳樓,原本是秦瓊好友賈潤甫與柳周臣合伙所開,伴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低調的柳周臣主動將掌柜之位讓給賈潤甫,賈家樓的名號由此而來。為了給秦母慶賀六十大壽,眾多的英雄豪杰齊聚賈家樓,在徐茂公與魏征的鼓動之下,效仿桃園結義的四十六人便有了一段結拜之情,不管是綠林還是官府之人,他們來自五個不同地方之人。第一伙人便是以單雄信為首綠山五路人馬,此時的魏征徐茂公還只是他的幕僚,王君可是北路瓢把子,謝映登是西路綠林瓢把子,王伯當是南路瓢把子,而尤俊達是東路西路瓢把子,除了相伴尤俊達的程咬金,齊國遠、李如珪、屈突星、屈突蓋、魯明星、魯明月、金成、牛蓋、侯君集、尚懷忠、袁天虎、李成龍、丁天慶、盛彥師這些人物,都是單雄信昔日的手下兄弟。
以羅成為首的十四人來自羅藝的北平府,與單雄信私交甚厚的張公瑾擺和擂比武的史大奈,曾經為了救發配落難秦瓊的杜差(有的版本叫杜義杜文忠),而白顯道、尚時山、夏石珊、尉遲南、尉遲北、毛公遂、李功旦、唐國仁、唐國義、黨世杰這些人物,都是北平府當差的公人與旗牌官。除了兩處人馬之外,柴紹是奉岳父李淵之命前來賀壽的,當然還有秦瓊與衙門眾多的好友知已,這些人分別是金甲、童環、樊虎、連明、鐵魁與任忠。
四十六人之中以魏征的年齡最大,而最小的羅成排在四十六位,在武藝排名之中以羅成最出色,父親嚴教下的羅家槍遠勝賈家樓兄弟。其次便是大刀王君可,這位不在隋唐實力英雄榜中的人物,他是瓦崗五虎之一的高手,面對魏文通左天成那樣的勁敵對手,一套精妙的春秋刀法能夠全身而退。秦瓊家傳的槍锏之能在隋唐排名十六位,他的實力能夠稱雄綠林草莽間;因為昔日地位與財力人力貢獻,單雄信成為瓦崗五虎之首,他的金頂棗陽槊也著著剛猛豪氣的一面。版本不同也造就各種說法的王伯當與謝映登,武藝與手段高明的兩人確實有著過人之處,程咬金的三斧之功讓尤俊達吃過虧,但是尤俊達的五股托天叉也是不容小覷的。
【消失的人物】
李密的無道讓人心散盡,繼翟讓被殺單雄信出走之后,賈家樓義結金蘭的兄弟也相繼離去,徐茂公與魏征投唐而去,秦瓊、羅成和程咬金陰差陽錯地留在洛陽城,齊國遠等八人來到李建成軍前效力,不得志的他們索性讓出各自的營寨,讓日奪三關的尉遲恭再創夜襲八寨的戰績,眾多義士們陸續投歸唐營的時候,還有八位豪杰卻神秘消失了。謝映登是最為神奇的人物,他在叔叔謝弘的點化后得道成仙了,無論是《薛丁山征西》還是《粉妝樓》,都有謝映登出現的身影;尚懷忠、丁天慶、呂公旦與毛公遂四人,在散將后隱居山林鄉村之間。身輕如燕的侯君集和盛彥師,隱姓埋名的他們云游四方,后來收下秦瓊的孫子秦漢為徒弟,打造了秦漢這位步戰的第一高手,一套滾地功在薛丁山征西中立下赫赫戰功。
鐵面判官尤俊達離開瓦崗后,獨自一人途經青龍山之時,他遇到了草莽英雄張青,技高一籌的尤俊達受到他的邀請上山入伙,后來再遇程咬金的時候便隨之投唐了。美髯公王君可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論武藝不在秦瓊單雄信之下,排名第九的魏文通與他大戰幾十個回合,但是王君可并不在隋唐實力排名榜中,素來傲氣的羅成初見王君可便有了主動結交之意,因為他的長相與武圣關羽極為相似。散將之后的王君可回到老家大王莊悄然隱居,他與老隱士薛央共同教導兒子王勇安,后來在羅通掃北時被程咬金騙到唐營,被封為總兵的王君可鎮守著獅子口,直到征戰東遼國的時候才病故。
【悲壯的英豪】
在聚義瓦崗的群雄中,最早陣亡的就是袁天虎與李成龍,在綠林道小有名氣的他們急于建功破陣,兩人也是相繼倒在一字長蛇陣中。作為瓦崗五虎之首的單雄信,自從瓦崗散將之后相隨王世充對抗唐軍,性格剛烈的他終究放不下李淵與大哥之仇,獨踹唐營被擒后被斬殺在軍中,而那位監斬官正是傲視群雄的羅成。在眾說紛紜的隋唐實力排名中,從蓋世無敵的李元霸到金镋高手伍天錫前六杰最為出色,當他們陸續亡故之后,排名第七的羅成自然是沒有對手可言,因此兵敗的李建成李元吉一眼看中他,絕倫的羅家槍如入無人之境,最終劉黑闥與蘇定方設計埋伏,羅成在亂箭襲殺下殞命淤泥河。他們的亡故是在所難免的,相比之下王伯當的陣亡著實可惜,因為那份所謂的愚忠,窩囊地陪著李密在斷密澗中身亡。
除了那位英年病故的駙馬柴紹,賈家樓結義的豪杰很多都投唐成為開國功臣,從洛陽平五王之亂到征討北番之患,他們都是唐太宗相當倚重之人,不過到了征討東遼國的時候,勁敵蓋蘇文卻讓群雄在鳳凰山走上了不歸路,而這一切都是吹牛將軍齊國遠沖動惹的禍。由于馬三保等四位老將軍被蓋蘇文斬殺,悲憤的齊國遠顧不上徐茂公的軍令,悄然下山來戰這位東遼國的第一大將,還沒交手就被飛刀射殺,緊隨其后的李如珪的結局也是一樣。兩人的亡故讓唐營中炸開了鍋,二十四戰將嘩啦啦全涌上來了,陣勢之大令蓋蘇文也嚇了一跳,手中的飛刀一撥接一撥飛射出去,時間不長就有了遍地尸首和哀嚎之聲,當史大奈和張公瑾被斬殺后,只剩下尤俊達與樊成調頭而逃,不過蓋蘇文的飛刀再次將他們射殺。
二十六位總兵在鳳凰山陣亡,此時大病不起的秦瓊已經奄奄一息,沒過多久這位仁義滿天下的英雄也病故身亡,幾年后徐茂公也重病而亡,從此唐營之中只剩下混世魔王程咬金了,這位外粗內細的傳奇福將,卻是演義故事中的一位長壽人物。薛仁貴與羅成之子羅通年齡相仿,薛仁貴在白虎山被兒子薛丁山誤射身亡,多年后薛丁山在滿門抄斬遇害,他的兒子薛剛開啟了一段興唐滅周的故事。這時的程咬金依然健朗,直到薛剛率軍擊敗武則天打開肉丘墳,此刻他的孫子薛雷已經出現,一百二十八歲的程咬金感慨萬千,大笑之余的他亡故在墳前,當年賈家樓的英雄就此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