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中國作為一個數字化轉型日益明顯的國家,對數字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如今,各地紛紛拿出實招,多措并舉打造數字人才的“成長搖籃”。
產教融合“訂單式”培養
“我從事三維地理信息大數據研發與應用工作,對數字技術有濃厚的興趣和需求。這次參加了為期半年的培訓,我系統學習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包括大數據的爬取、處理、挖掘、運用等,對工作有很大助力,最終考取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也對評職稱很有幫助。”來自重慶市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唐甜甜參加重慶市人力社保局主辦的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后,考取了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技術等級證書。據悉,重慶市人力社保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卓越工程師賦能專項實施方案》,聚焦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率先啟動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布局數字技術工程師人才鏈。
深圳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組織開展數字經濟相關課程培訓,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芯片應用等項目。“培訓前,要進行調研,了解各數字經濟產業情況、技能人才需求量、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等。根據調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課程,面向社會在職人員、失業人員提供公益培訓。”深圳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各地紛紛拿出實招,多措并舉打造數字人才的“成長搖籃”。今年3月,天津市人社局首次采用高校、領軍企業、數字人才培育項目培訓機構三方協同實施的數字人才產教融合“訂單班”模式。一面對接企業轉型升級階段對數字人才的需求,一面對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學年學生,針對智能制造生產的實際情況,經過學校選拔、企業面試后,開設了首個數字人才產教融合訂單班。趙大宇就是首期訂單班的學員。“訂單班開設了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專業課程,有理論學習,有實操考試,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能更容易地上手解決。”畢業后他入職了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
學員就業的同時,企業的實際困難也得到解決。“訂單班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對課程進行特色化設計,增加了90課時的數字化專項培訓,學員能達到‘畢業即就業,就業即頂崗’的工作狀態,我們很滿意。”天津榮程祥泰投資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建立人才全鏈條生態體系
數據分析處理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出版編輯、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標識的97個數字職業讓人耳目一新。專家認為,數字職業種類的明顯增長,折射出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也反映了新業態對人才素養的新需求。
根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大量數字化、智能化的崗位相繼涌現,相關行業對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目前數字人才總體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整體供不應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專家表示,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關鍵都在人才。隨著各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進入更深階段,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還存在數字技能人才缺口大、數字產業崗位需求與數字技能人才素質不匹配、企業數字化轉型缺乏專業對口人才、數字產業從業者技能有待提升等問題。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中國作為一個數字化轉型日益明顯的國家,對數字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粵港澳、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區對高技能數字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電商、金融和制造業等行業對數字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從業者的知識素養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掌握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編程語言等新技能,了解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數據隱私保護等道德規范也變得至關重要。面對這些挑戰,數字人才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技能,以適應人工智能的新發展。”劉典說。
“政府、高校、企業應形成合力,著眼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短效機制與長效機制結合,建立從數字人才培養到培訓再到激勵的全鏈條生態體系。”劉典說,加強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是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可以通過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產學研結合、引進優秀人才、加強繼續教育和政策支持等措施的綜合應用,提升數字人才的量和質,為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李雪欽)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法治日報記者 劉欣
國家公園建設是“國之大者”,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標志性工程。
“通過建設國家公園,我們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保護起來,這將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中心主任田勇臣近日表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據悉,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主動配合有關部門,推動國家公園法盡快出臺。指導相關省區出臺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實行“一園一法”。
時間表路線圖已定
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開啟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新篇章。
2022年底,《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明確了中國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
“我們在全國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0.3%,管轄海域11萬平方公里。這些區域中分布著50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和2.9萬種高等植物,保護了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田勇臣介紹說。
在推進第一批國家公園高質量建設方面,制定了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審查辦法,嚴格審核第一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將于近期完成組建,其余4個國家公園機構設置方案正在履行審批程序。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批準設立東北虎豹、海南長臂猿、亞洲象、穿山甲等研究中心,整合多方資源設立大熊貓國家保護研究中心。指導各國家公園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
在穩妥推進新的國家公園建設方面,田勇臣說,國家林草局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聯合財政部完善《國家公園設立指南》,指導山東、新疆等12個省區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工作。
保護原真性完整性
“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成效顯著。首批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種群數量得到恢復。”田勇臣說。
據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林草覆蓋率超過74%,藏羚羊種群數量恢復到7萬余只。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打通了13個局域種群的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加,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已經超過50只和60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加強雨林生境的保護修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至6群37只。武夷山國家公園近年來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個新物種。
今年8月19日,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將在青海西寧舉辦,主題為“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論壇內容涉及旗艦物種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天空地監測與新技術應用、全民共享與文化品牌塑造等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等重要領域。
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韓強說,“本屆論壇最亮眼的一個部分,就是通過舉辦天空地監測與新技術應用主題論壇和高新科技展區,進一步展示科技創新在提高林草管理的效率和精確度,促進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韓強透露,本屆論壇現場將發布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公園感知平臺”成果、《國家公園監測管理辦法》、《國家公園監測指南》、《國家公園》首刊,全面展示第一批國家公園由試點轉向建設新階段取得成效,也向全世界昭示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識,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據了解,作為本屆論壇舉辦地的青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全省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完整性、原真性、系統性保護。近年來,青海高質量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高水平推動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高效率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
加強有關法治建設
國家公園建設惠及28個省400多個縣,將形成56個民族共享國家公園生態福祉的宏大格局。在這背后,離不開法治保障。
“國家公園法列入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年內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田勇臣說,為了加強過渡期保護管理,國家林草局印發了《關于加強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推動發布了《國家公園設立規范》《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技術規程》等5項國家標準。
田勇臣表示,國家林草局將加強國家公園法治建設。主動配合有關部門,推動國家公園法盡快出臺。完善國家公園設立、建設、運行、管理、評估、監督等各環節的制度辦法。指導相關省區出臺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實行“一園一法”。推動建立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統籌、多部門聯動的統一執法體制。探索聯合執法、委托執法等多種模式。
同時,國家林草局還將加快批復第一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重點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監測監管、科普宣教、社區發展等工作。協調推進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方案的批復和機構組建。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研究平臺的作用,加強國家公園領域科技攻關,推進成果轉化運用。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國家公園監管平臺。
在談及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時,田勇臣還提到,將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指導相關候選區完善設立條件,積極穩妥推進新的國家公園設立工作。
此外,將加大國家公園宣傳力度,提升宣傳效果,加強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組織等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豐碩成果,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來源: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