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獵人mianfei,孤膽獵人小游戲攻略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最后的巫師獵人》:孤膽英雄伏魔記

電影玩家羅眾

《最后的巫師獵人》的故事始于一場詛咒,古今中外,絕世英雄往往命犯天煞孤星,如華英雄,縱有一身武藝卻落得孜然一身,而好萊塢的各類故事中孤膽英雄的寂寞往往只是一時,高處不勝寒的他們往往身旁總會有一個懂她的女人,紅顏薄命這個詛咒通常也不會出現在這些絕代佳人身上,當然007除外。

范迪塞爾在《最后的巫師獵人》中飾演的就是一個智勇雙全,能力強大的孤膽英雄卡爾德,在剿殺女巫前不慎被其“賜予”了長生不死的能力,一下子活了800年,對這樣的英雄來說,長生不死并非就等同于可以隱于都市或歸于山林這么簡單,金剛狼和美國隊長史蒂夫羅杰斯的故事告訴我們,你的平靜生活終究會被打破,新的邪惡力量會迫使你重新出山,你活得越久,所肩負的責任就陪你走得越遠,于是乎,800年后的今天,女巫卷土重來,最后的巫師獵人不得不出山替天行道了。

《最后的巫師獵人》的世界觀設定很有意思,將古老的巫術和魔法結合在一起,巫師獵人身上又有著驅魔人,賞金獵人和牛仔的影子,片中的職業既有牧師,又有青年女巫師,這是一個多元化的設定,但通常意義上,巫師是指的操縱巫師,蠱惑人心,帶來詛咒或降頭的惡人,巫術相當于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方術,這個職業和富有神話色彩的形象在中世紀的歐洲頗為盛行,常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當中,跟龍和吸血鬼一樣,是典型的邪惡的象征,在近些年好萊塢魔幻題材漸漸衰落的當下,類型和設定雜糅方能取勝,《最后的巫師獵人》中,將巫師這一古老的形象帶來的詛咒和隱患帶到了當下,將巫術的深層恐懼放入離我們更近的生活當中,而范迪塞爾飾演的巫師獵人又如同一個刀鋒戰士和黑魔法防御課老師的結合體,這種穿越和雜糅的設定本身就非常有意思。

動作場面是影片的一大看點,施巫術的邪惡女巫所發出的類似毒藤纏繞般的效果讓人不寒而栗,這是常規的定位,但這一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作為巫師獵人的范迪塞爾不再是哪個飆車的肌肉大塊頭的莽撞形象,而是風度翩翩,穿越古今的邪惡女巫師終結者。這樣一個形象所對應的動作風格已然不是《速度與激情》系列中大塊頭們抱起來便互相放到的街頭斗毆了,而是與這個職業定位高度契合的動作風格,冷兵器,魔法以及不凡的身手三位一體,既有屬于巫師獵人本身的法術施展與防御,也有冷兵器廝殺時的殘暴,使得本片的動作戲有了層次和張力,刺激十足。

除了范迪塞爾的角色較之以往有了新的變化之外,飾演年輕女巫師的蘿斯萊斯利也在片中貢獻了讓人眼前一亮的表演,這位之前曾參演過《權力游戲》和《唐頓莊園》的青春靚麗的女星這次便充當了巫師獵人卡爾德的左臂右膀,讓英雄不再獨闖龍潭,女巫師與巫師獵人這樣的搭配讓人耳目一新。而伊利亞伍德和老戲骨邁克爾凱恩的加盟也為本片增色不少,尤其是后者,將他在片中所飾演的第36代牧師作為驅魔長者的深邃與智慧完美詮釋,與伊利亞伍德飾演的接班人亦師亦友,二人與卡爾德并肩作戰,發現了女巫的秘密后并成功將其摧毀。

好的魔幻片,總會有讓人難忘的世界觀設定,如《哈利波特》《黑夜傳說》,都是將富有神話或詭異色彩的古老傳說植入到現實世界中,發生了別樣的化學反應,而本片除了巫師,巫術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結合外,還有對魔法的重塑以及俠義精神的再現,為了打造這樣的一個發生在現實中的魔幻故事,《最后的巫師獵人》砸下千萬美金去打造震撼視覺奇觀,建立全新的巫師世界,略帶cult意味的表現方式,生猛的動作戲,陰森的場景,巫蟲設定和考究的奇門遁甲,看完后的感受是想翻一翻本片的概念設定集,《最后的巫師獵人》將會讓你看到一個全新的范迪塞爾,更重要的是在大銀幕上感受快意恩仇的巫師世界,感受綿延百年的恩仇與詛咒本身就是一種難忘且引人入勝的體驗。

“周末玩什么”是來自觸樂編輯們的每周游戲推薦。每周末,我們都會各自推薦一款當周的新游戲(偶爾也會有老游戲),它們可能是PC或主機游戲,也可能是手機游戲,來供大家參考、選擇。當你在周末賴床,沒決定接下來玩點什么好的時候,不如來看看我們的選擇里面是否有你感興趣的,也歡迎讀者和開發者朋友們向我們尋求報導。

陳靜:《紙片少女》(移動平臺)

我必須說,本周獲得蘋果推薦的《紙片少女》是一款很有欺騙性的游戲。

有欺騙性的是可愛的畫面——鮮艷的色彩、輕松的音樂、萌萌的女主角、紙片畫風搭配童話背景的故事,很容易讓人一眼就被吸引。而一旦當你打開游戲開始玩之后,沒過多久就會感受到制作團隊自《點燃火炬》和《迷失立方》貫徹而來的關卡設計,其難度在我玩過的解謎類游戲里可以排到中游甚至中上游,令在地鐵上嘗試通關的我差點坐過了站。

精致的畫面和萌萌的角色是《紙片少女》最吸引我的地方,女主角安妮在游戲中的動作尤為可愛,看她跑步和跳躍令人心曠神怡,從高處落下時小裙子鼓鼓的動態更是讓我忍不住故意操縱著她多跳幾次。

游戲的玩法非常簡單:玩家操縱的少女安妮穿梭在不同的童話世界中,每個關卡都需要拖拽背景來讓安妮到達傳送門所在之處。除了安妮當前所在的圖層和被圖釘固定的圖層之外,所有背景層都可以自由移動。隨著劇情的推移和難度的提升,玩家需要操縱場景機關、獲得關鍵物品、擊敗特定敵人等等,有些關卡還必須利用移動背景時的無敵時間來通過。

游戲第1章“愛麗絲夢游仙境”中,安妮需要利用背景道具,吃蛋糕長大,喝藥水縮小,道具不僅可以用于主角,也可以用在敵人身上

游戲目前共有3章,每一章都是一個完整的小故事,取材源于人們耳熟能詳的童話:《愛麗絲夢游仙境》《丑小鴨》和《堅定的錫兵》。由于每一章節都被平均分為8關,所以情節并不復雜,文字量也不多,對于一款以冒險解謎為核心的游戲來說,算得上中規中矩。

第1章“愛麗絲夢游仙境”

第2章“丑小鴨”

第3章“堅定的錫兵”

美中不足的地方則是游戲的難度曲線上升較快。在各個平臺的評論中,卡在第1-2、1-3關的玩家比比皆是。游戲場景的互動性很高,影響玩家判斷的東西也很多,有些細節假如沒有在第一時間注意到,就會很輕易地卡關。

我第一次玩的時候試了很長時間才找全基本操作

此外,游戲中的提示很少,在教學關之后很多操作都需要玩家多次嘗試后確認。如安妮所在的圖層不能移動這一點,游戲中并無說明,而玩家初期在嘗試時會遇到很多種無法移動的條件;又如安妮在不同圖層之間移動時,游戲會優先水平移動而非上下移動,這一點經常導致玩家在想要躍下時卻只能平移,而移動至下一圖層之后需要好幾步才能返回。幸好這不是一個在規定時間內通關的游戲,否則一旦不小心多點了兩下,此前規劃好的路線就必須從頭再來了。

綜合而言,《紙片少女》是一款很值得玩的冒險解謎游戲。畫風可愛、難度適中,也適合玩二周目乃至三周目。游戲以后還會推出新的章節,未來會出現哪些故事,也值得期待。

(感謝玉米工作室提供媒體用碼)

忘川:《星之卡比:新星同盟》(Switch)

“星之卡比”系列的最新作,前兩天在eShop歐服上架了試玩版。這個試玩版在玩家中的評價褒貶不一,吐槽幀數只有30幀的,覺得游戲太簡單、戰斗太亂的負面聲音不少。但我最終站到了正方,并決定推薦這款游戲的理由是:這是Switch上所有同屏多人游戲里,少有的既照顧手殘,玩起來又不至于友盡的全年齡向游戲。換種簡單的說法,這是我敢向我妹推薦的那種游戲。

試玩版自帶簡體中文

會有這種感觸,是因為我過年回家,原計劃是陪我妹聯機玩Switch。她看過《生化危機》系列電影,聽說可以“打喪尸”,又有同屏雙人模式,就屁顛屁顛地買了《生化危機啟示錄1+2》的實體版合集,“這游戲才278港幣!”

可這個便宜到死的合集版,只有1代是實體卡帶,2代給的是下載碼。我妹有收納包,不帶包裝盒,只拿回來1代。直到我們將卡帶塞進機器,在設置里、游戲中折騰半天,才發現“同屏雙人模式”就2代提供。而當我們掏出備用的體感游戲《ARMS》準備接電視玩,又發現老家的電視老到沒有HDMI接口,她的Switch底座派不上用場。

最后,我們只在一起玩了兩把《馬車8》和《噗呦噗呦俄羅斯方塊》,其它時間我都在圍觀我妹被游戲虐:《塞爾達傳說》里虐她的是新手區的“豬”(她這么叫),《星露谷物語》里的則是碼頭的魚。我也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塞爾達傳說》《星露谷物語》對接觸游戲不多的人而言并不友善——初期缺乏新手引導,游戲又太過自由沒有目標。

相比自己玩,還是更推薦多人游戲

得虧我妹耐得住性子,挨個試按鍵、找方法,最終在春節期間飛速成長,不僅成功誅殺了一窩“豬”,還釣起了一筐魚。我覺得她升華了——雖然她至今還在新手區兜圈,她的農場仍舊一片荒蕪,她身邊也還沒有喜歡玩游戲、愿意陪她玩游戲的女生朋友。甚至于她之前都不知道《馬車8》《ARMS》原來都有中文版——她買Switch后就沒改過系統設置,此前玩啥都是英文。

也因此,我想給像我妹這樣的玩家搭一個階梯,既能輕松享受到傳統游戲類型的樂趣,又能因為“好玩”而萌生繼續接觸其他游戲的想法——難得我妹自動、自愿地選擇去購買一臺游戲機,我可不希望這臺Switch成為積灰的擺件,就像因色號不合潮流而被封印的口紅。

用會噴火的小伙伴給卡比附魔,武器都會變成火系

而“人人都能輕松通關”的《星之卡比》,或許是最符合標準的游戲之一:形象有點類似《宇宙小毛球》、呆萌可愛的吃貨卡比,通過釋放愛心可以擄獲敵人變為自己的同伴;最多可以四個小伙伴同屏冒險,一起解謎闖關,給小伙伴補血的方式還是嘴對嘴喂食(怎么看都更像在Kiss);更別說還有各種組合技、合體技,戰斗獲勝后還會尬舞……從賣相、玩法到難度,《星之卡比:新星同盟》是全方位的友好。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用它和我妹聯機了!

不過,私下我還是想說,卡比這個和《龍珠》里的布歐一樣,可以通過吞食敵人來獲得能力的“粉色惡魔”,真是個讓人細思極恐的人設——就像本作可憐的敵人們,除了會受“魅惑”而不幸成為卡比的跟班,還會被用來騎乘,被當作武器投擲,在卡比沒能力可用時被當作口糧……嗯,我什么也沒說。

“又擄獲了一個口糧,欸嘿嘿~”

總之,如果你身邊有可以一起玩游戲的手殘玩家、曖昧對象或是另一半,不妨到歐服下載個體驗版試試水。而較有游戲經驗的那位務必選擇1P——吞食不同能力、附魔不同屬性,卡比的絕招表都會跟著變,“格斗家”的搓招實在太好玩了!

那么,開始盡情享受你的同伴吧!(嗯?)

張一天:《深巖銀河集團》(Steam)

將“矮人挖礦”與“異星探險”兩個元素跨界混搭的《深巖銀河集團》(Deep Rock Galactic)上線Steam進行EA階段測試。正如我們印象中那樣,每個矮人都是矮胖身材大胡子,愛好挖洞挖礦和麥酒,熱情好客性格豪邁——哪怕飛上了太空,矮人們也會在用高科技裝備武裝到胡子的同時隨手帶個鎬頭敲敲敲。

矮人飛上天,也要接著挖礦!

非常坦白的說,我對這款游戲的好感,大部分來源于對和它非常相似的那款《異星探險家》(Astroneer)的失望。二者的核心要素有很多重合:異星探險、自動生成的地下空間,資源采集,嗯,還有動不動就迷路。

雖然同樣是低多邊形風格,但相比于《異星探險家》的萌系畫風(最近的更新非常詭異的把玩家形象搞成了“長腿萌”),《深巖銀河集團》顯得硬派而不硬核。游戲中玩家扮演的是在異星挖礦的矮人礦工,網絡匹配的四名礦工一組分別承擔不同任務,奉命在天然形成的礦洞當中尋找各種稀有礦石。玩過《我的世界》或者《異星探險家》的人應該都會很熟悉礦洞這種東西,天然形成的空間中散布著各種資源,你可以順著天然形成的路徑一路前進,也可以干脆自己鑿出一條路來。

戰斗系統是這款挖礦游戲里最大的特點

相比之下,《深巖銀河集團》的挖礦體驗更加硬派一些,隊伍中的挖掘手挖起地來猶如一臺盾構機,分分鐘挖出一條能跑地鐵的隧道來。挖掘過程中還會有蟲族襲擊,玩家需要用機槍、火焰噴射器之類的家伙殺出一條血路。游戲最大的樂趣點其實還是團隊直接的互相合(keng)作(die),四個不同的職業擁有吊索、架橋、快速掘進等多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可以幫助通過一些復雜地形,幾個腳快的隊友沖到了地底深處,落后的挖掘手發發狠干脆照著掃描系統的提示直線鑿了一條路直追隊友,最后在矮人的怒吼聲中,一團矮人掉落在巨型昆蟲面前——并且賞了它一鋤頭,這場景真是太矮人了。

游戲bug還有不少,這個墻面……我就當他是透明的吧

目前游戲剛剛上線,還有很多bug存在,比如從地圖里掉出去的事情發生之頻繁,已經快成為玩家的一種標準偵查手段了,不過想必未來一定會得到解決。順便一提,游戲非常友善的在首發期間(確切的說是A測階段)就自帶了玩家貢獻的官方中文,還有一個單人的教學任務,相比隔壁的《異星探險家》真是友善得一塌糊涂了。

store.steampowered.com/widget/548430/

劉淳:《小三角大英雄》(Switch)

《小三角大英雄》是一款很難的平臺跳躍游戲,難對我來說向來不是什么問題,但《小三角》呈現出來的效果,說實話并不能讓人非常滿意。平臺游戲最講求什么?特別是這種高難度游戲,毫無疑問是粘性二字——你的操作應當非常可靠,反饋應當穩定且及時,這樣在遞進的關卡中,移動跳躍也就有了節奏。

《小三角》顯然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為致命的地方在于基礎操作的缺陷:有些地方移動會打滑不穩,二段跳容易失效,躍起和落地的瞬間感受不到粘性。當然不是說它糟到了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尤其是當你適應游戲操作后可能會覺得還行,但這種略顯詭異的手感多少還是讓人不夠愉快,尤其是放在這樣一個遍布機關講求敏捷的游戲中。

游戲藏了不少的梗,不算特別有趣,但總是份心意

具體到物理反饋上的細節,也有一些微妙的反直覺設定,有網友總結過幾點。我并非全盤贊同,但對一點深有體會:當你自一個兩邊皆是刺的通道跳落時,初始角度如果沒找對下落時肯定會遇刺,中途扭轉方向則易撞上另一端的刺。這也反映了《小三角》的另一個缺陷:失誤中途做出的微調往往于事無補。

《小三角》圍繞“跳躍”這個元素布局,制作組稱是借鑒了《超級馬力歐》?!恶R力歐》讓人贊不絕口的一點在于關卡的徐循漸進性:每個新元素出現都有一段類教程的小環節,并與之前的元素組合疊加產生新的變化。但很可惜的是,《小三角》的關卡設計沒能體現出這種層層遞進的美感,引入的新元素很多時候需要用一次失敗作為學習的代價。

中國風關卡

《小三角》當然不是一款爛游戲,甚至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嘗試。胖布丁工作室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做出六七十分的完成品,這很厲害,但既然要做平臺跳躍游戲,我還是希望朝最高標準看齊。那些貌似無傷大雅的細節,一點點壘起來,就成了60到80分的一個鴻溝。

如果還有人想做平臺類游戲,我希望他們在比齊《馬力歐》的同時,可以看看類《140》的輕量作品,從60做到70再到80分,沒準以后能做出《Celeste》?這很難,但總要有希望,不是么?

類似《140》這樣做得不錯的平臺游戲,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

(感謝制作組提供媒體用碼)

樓瀟添:《Into the Breach》(PC)

《Into the Breach》是《超越光速》開發團隊Subset Games的新作,由克里斯·阿瓦隆執筆,講了一個“《明日邊緣》x《環太平洋》”的故事,機甲要從外星人手中保護人類建筑,失敗則穿越時空重頭再來。

用有限的NxN地圖做一款戰棋游戲,這是近兩年手游特別愛做的事情。光付費游戲中,我有印象的就有許多,6x6的《868-HACK》、4x4的《Imbroglio》、10x10的《ENYO》……雖然都不是特別知名的游戲,但確實好玩,也各有特色;免費游戲里,曾向我們尋求報導的同類國產戰棋其實也有一大堆。

和它們相比,《Into the Breach》的強悍之處在于,它用“3個可操作單位、8x8地圖、5個回合”這進一步的極端限制,做出了更加豐富、完善的回合制戰棋設計,猶如解一局小巧玲瓏的殘局——玩家面對敵人數量占優、但行動可預見的戰局,優先目標是保護建筑,在此基礎上,玩家通過推箱子與打地鼠的辦法,讓敵人先走一步,預示攻擊落點,玩家見招拆招,步步為營,按順序干擾敵人的攻擊,巧用地形殺等策略干掉他們。

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b0563h18ib7&tiny=0&auto=0

這套設計造成的一個結果特征是,玩家的可操作單位往往得去地圖中央站著,不同于許多戰棋敵我各擠一邊,像楚河漢界一些隔岸消耗,這樣才能應對小地圖中像地鼠一樣的敵人……而兵家常爭的地圖腹地,又是風險與機遇并存,在每回合精打細算的前提下,游戲整體緊張刺激。《Into the Breach》一個回合就是一個謎題,沒有《XCOM》那樣的隨機值,玩家在確定的數值中尋找完美解法,盡量追求最大利益,解謎成功時的快感相當強烈。

《Into the Breach》有Rougelike元素,機甲與駕駛員能力也比較豐富,多周目可玩性還不錯。雖然現在才3月,但這游戲很有可能是我今年的年度最佳戰棋游戲。

(感謝GOG提供游戲媒體用碼)

胡正達:《憑神》(iOS系統)

什么是佛系游戲?不肝、不課就是全部內涵了嗎?我們不妨把視野放開,腦洞放大!今天向大家推薦一款真·佛系音游——《憑神》。

游戲界面就很有范兒

這款游戲在游戲方式上和傳統的音游區別不大,但游戲采用的樂器卻絕對腦洞夠大——木魚。是不是夠佛系?你還能找到更佛的嗎?

木魚擊墨

看到這個游戲介紹時,我以為游戲音樂會是《大悲咒》這種宣揚佛法的,或是一些靜謐遼遠的古風音樂,但我錯了,我低估了這個游戲的cult程度,《憑神》為玩家提供了搖滾樂選項……頓時有種于謙老師3大愛好即視感。

以我的上手體驗,游戲的完成度還不夠高,手感較為粗劣,音游看重的節奏感把握得并不好,甚至還會出現延遲。但是水墨畫風加木魚音質的游戲概念已經足夠酷。沒有長期把玩的必要,但是作為一個新概念,還是希望玩家們可以嘗試一下。重點是,不要錢!目前游戲只能在蘋果App Store里下載,不妨一試!

林志偉:《12 is Better Than 6》(Steam)

這可能是我今年到現在為止玩過的最好玩的上帝視角射擊游戲。西部片是美國電影早期一個極其熱門的題材,但在這些年由于產業的發展,墨西哥孤膽槍手、荒漠小鎮中的警長、云游四海的賞金獵人以及蠻荒原始的印第安人,在許多主流電影中往往是以一個文化符號的形式出現,而不是主角。去年的美劇《西部世界》算是重新讓西部片回到了觀眾的視野,即便它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一部科幻片。在游戲界,望眼欲穿的《荒野大鏢客》也有可能在游戲圈重新點燃西部風格游戲的野火。但在它之前,小品級的《12 is Better Than 6》也展現出了極高的素質。

《12 is Better Than 6》是一款西部風格的上帝視角射擊游戲,玩家扮演一名墨西哥人逃犯在西部冒險。游戲中,你可以見到一切西部片中的元素,無論是買賣炸藥、搶劫列車、還是以一敵百的孤膽英雄(或是孤膽惡棍),以及各種頗具西部氣息的熱武器。

游戲就是這樣的畫風

在西部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主角在與多個敵人對峙時,一瞬間掏出左輪手槍,一邊用手掌撥動擊發錘,一邊快速開槍。在幾秒鐘之內,行云流水般地擊殺敵人。由于槍械設計原因美國西進運動時期的手槍很多都能完成類似操作,而在游戲中R星的《荒野大鏢客》與育碧的《狂野西部:槍手》都有還原這種場景的設計,但是這兩款游戲玩起來總讓我覺得差了點什么,在玩到《12 is Better Than 6》后我才明白,兩者之間差的是一種緊張感。

我認為在電影中,西部片中瞬間擊殺多個敵人的場景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能體現出一種刀尖上跳舞的緊張感,掏槍、擊發、撥擊發錘,整套動作不能出絲毫差錯,因為主角與反派都是肉體凡身,近距離被左輪這種大口徑手槍擊中基本不可能幸存,即使我們知道主角大多有主角光環也會為其捏一把汗。但在《荒野大鏢客》與《狂野西部:槍手》中,出于游戲設計考慮,玩家即使中了一槍也不會瞬間死亡,這就大大降低了那種緊張感。而在《12 is Better Than 6》流程的絕大部分時間,主角都是近距離被一槍擊中就會死的,這就讓玩家在面對多個敵人時,能夠靠走位以及快速擊發消滅多個敵人的刺激感大大提升。

這款游戲原價36元,現在Steam打折僅售5元,在去年12月份支持了簡體中文,翻譯質量尚可,作為一款促銷喜加一游戲,《12 is Better Than 6》的質量極高,極其推薦購買。

store.steampowered.com/widget/410110/

歡迎在頭條關注觸樂,閱讀更多有趣的游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