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象群首領的一般是雌性嗎以及擔任象群首領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象群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

象群是由有血緣關系的母象和她們的后代組成的,象群有一個首領,由年長且經驗最豐富的雌性擔任,成員是有血緣關系的雌性以及她們未成年的孩子。

象群

象群是個溫暖的大家庭,大象們互助互愛,共同抵御危險,解決困難,一起照顧保護小象順利成長。

小象的成長之路

母象通常懷孕22個月,花近2年的時間,才孕育出一頭小象,它們在媽媽的肚子里發育比較徹底,出生后幾分鐘內,就能站起來,1-2小時后,就可以自己走路

一開始,小象并不知道如何控制使用象鼻。它們來回搖擺鼻子,有時甚至踩在上面,它們也會吮吸鼻子,就像嬰兒吮吸手指一樣。

小象玩兒鼻子

在第一年,它們完全依賴母乳生存。在大約四個月大的時候,小象開始試驗操控它們的鼻子,它們模仿周圍成年象的行為,慢慢地學習抓取物體,在植被中尋找食物。在9月齡-1歲左右的時候,它們學會控制象鼻,能用象鼻取食,喝水以及洗澡。

小象吃奶

在學會使用象鼻之后,小象會自己采食一些植物作為食物補充。它們長到兩歲時,基本可以獨立取食,但它們還會繼續吃奶,直到5-10歲才會完全斷奶。

雌性一生能夠在同一個象群中生活,雄性則在成年后,必須離群去獨自闖蕩或者與其它雄性組成單身群體生活。

雌性大約在12-16歲,開始繁育后代,通常4-5年生產一胎,每胎只有一頭小象(懷兩頭的情況有過報道,但很少),一生中最多可以生育12個后代。雄性第一次交配則會很晚,一般在30歲左右甚至更大年紀,年齡在40到50歲之間的雄性最有可能與雌性交配。因為雄性之間為了獲得交配的權利充滿了攻擊性。年輕的大象從體型、能力和力量方面無法與年老的大象抗衡。

雄性斗爭

野生大象的壽命通常為50-70歲。

象媽媽無微不至照顧小象

提到母象與小象,我們會想到許多云南野象北遷的場景:小象走路不太穩,不小心跌進水渠爬不出來,大象用有力的長鼻給小象借力,幫助它爬出來;小象睡覺時,大象會將小象圍在中間保護它們,或者站在小象身邊給它們驅趕蚊蟲,讓它們睡得更舒服。

象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小象,教它們生存技能,保護和教育小象遠離潛在的危險,免受獅子、鬣狗、老虎等捕食者的傷害(這些動物傾向于攻擊小象)。如果聽到小象發出悲慘的聲音,它們會快速沖到小象身邊。

象群中年長的母象會共同照顧年幼的小象

當象群中有母象分娩時,象群中的其它成員在分娩過程中會保護她。小象出生后,母親和其它雌性會幫助剛出生的小象喂奶。

象媽媽,以及象群中的其它母象在小象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象的母親、阿姨、長姐們對它們充滿關愛,給它們指導,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小象通過觀察長輩來了解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以及如何獲取這些植物。年輕的雌性通過參與照顧幼象,能學會成為母親的必要技能,知道將來如何照顧自己的孩子。

象群首領會根據小象的體力調整象群的步伐,這樣小象就能跟得上。行路時,大象們會將小象圍在中間或者護在身下,睡覺時,大象們或是站著睡,守護躺著的小象,或是躺著睡,將小象圍在中間保護它們。

小象在象群中快樂的生活,但它們的成長之路也充滿艱辛

小象出生后不久就得跟隨象群去“旅行”

通常,在出生后1-2天,象寶寶就要跟著象群大部隊行走,去尋找食物和水源,象媽媽吃飽喝足,才能產足夠的奶養育小象。有時,象群會走很遠的路,大象不能背也不能抱,象寶寶必須自己走。

“旅行”的路上,小象會面臨很多危險

小象因為身材矮小,力量不足,經常成為獅子、鬣狗、老虎等捕食者的攻擊目標,如果象群保護不利,小象會受傷甚至失去生命。

有時,隨著象群過河時,如果河水比較深,水流比較急,小象很容易摔倒淹在水里,被水流沖走。

當面對寬一些、深一些的溝渠時,小象跨不過去,它們需要一點點不斷嘗試,尋找最佳的合適位置,不管嘗試多少次,它們必須要跨過去,否則就脫離大部隊,很危險。

在小象成長的路上,它們經常會愉快地玩耍打鬧,但它們也有很多很多的困難要面對,雖然有象媽媽以及整個象群的呵護,但它們的成長絕對不是容易的。

小象玩耍

其實,動物們在野外的生存都不是容易的,它們隨時面臨饑餓和死亡的威脅。不過它們都很樂觀,能快樂的時候就好好享受快樂!

它,來了!

它來了!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境內拍攝的象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原本棲息在云南西雙版納的一群野生亞洲象,近日一路北遷,經普洱市墨江縣、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石屏縣后抵達玉溪市峨山縣,28日仍在峨山縣境內逗留覓食。目前這群15頭野象昆明市晉寧區已不到50公里,離昆明城區僅約100公里。

亞洲象繼續組團北上

據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消息,5月27日20時30分,15頭亞洲象群罕見進入云南玉溪市峨山縣城,并在峨山縣城熠峨路和昆磨高速民房附近徘徊。

目前,峨山縣城街道人群已被疏散,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持續用無人機對象群實施勘察、跟蹤,及時匯報象群最新活動線索,通知沿邊群眾及早做好撤離準備。

△5月26日,象群在峨山縣雙江街道沐勛社區農田覓食。李星宇 攝

因野生亞洲象群進入植被茂密的林區,跟蹤觀察難度加大。5月29日8時至10時30分,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運用遠度3VS大型無人機對象群實施勘察、跟蹤,及時匯報象群最新活動線索,通知沿邊群眾及早做好撤離準備。

亞洲象“肇事”,損失幾何?

40余天時間里,該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正常生活生產秩序。

△野象群“逛游”石屏縣。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專家分析,從該象群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有繼續向北遷移的趨勢。

專家指出,象群如進入人口密集的紅塔區、晉寧區等地,村莊和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交通網密集,人員管控困難,亞洲象肇事傷人將難以控制。

同時,因為食物資源越來越匱乏,象群頻繁入戶尋找食物,人象潛在沖突隱患激增。必須采取多種方式防止象群北遷,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同時也使該亞洲象群得到有效保護。

亞洲象為何北遷?

“象群處在無序游走狀態,一直往北走,這樣的行為不可思議?!痹颇洗髮W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解釋道,這個季節正是森林中亞洲象食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斷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為稀少,因此表現不同尋常。

目前,象群向北遷徙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個可能是象群首領經驗不足,出現迷路狀況?!?/strong>陳明勇說。

此外,為盡量避免人象沖突,當地政府從監測預警到圍欄防護,再到保險理賠,采取了多種措施。

一名亞洲象監測工作人員說,前些年,大象不敢出來吃農作物,因為當時人們會使用各種方式驅趕,對大象有震懾?!敖┠陮喼尴蟊Wo力度加大,大象知道人不會傷害它了,就慢慢地敢到農田來采食?!贝笙笮愿竦淖兓?,導致其活動范圍擴大,或許也是“斷鼻家族”象群長途遷徙的原因之一。

對此,網友們說——

@奚希兒:好好處理啊,別傷著它們

@CHOITEMPOG:希望大家也多多關注野生大象的生存情況。

@LipingHuang_:政府做得好好,一定要保護好大象呀!

此外,也有網友調侃道:“云南人騎大象石錘了?!?/p>

云南將采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

為防范亞洲象群持續北遷

帶來的公共安全隱患

加強安全防范應急處置工作

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日前,省林草局成立

亞洲象群北遷

安全防范工作領導小組

在省人民政府

和省林草局統一領導下

負責指揮調度

亞洲象北遷沿線安全防范工作

象群北遷以來,省林草局高度重視,提前預判,提前預警,局領導多次率省級工作組趕赴現場實地指導工作,并多次派出專家和工作人員,指導當地政府開展監測預警、安全防范、宣傳教育和輿情引導工作。通過省、市、縣、鄉、村五級協同努力,強化“盯緊象、管好人、理好賠”。

目前,未發生人員傷亡事件,有效阻擋了亞洲象群向城市、壩區等人員密集區移動。

下一步

省林草局、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

玉溪市林草局、峨山縣政府

和相關部門將繼續全力監測、防控

加強現場指導

做好安全防控工作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并將采取多種措施防止象群北遷

逐步返回普洱或西雙版納原棲息地

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同時有效保護亞洲象群

亞洲象防范指南

安全防范亞洲象要記住以下幾條

1、了解亞洲象生活習性、防象、護象、避象等基本知識,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2、及時了解亞洲象監測員發布的預警消息,不到亞洲象活動的區域進行生產活動。

3、在亞洲象出沒的道路看有無亞洲象警示牌,聽從亞洲象監測員的勸導,不到危險區域活動。

4、在亞洲象活動區域,按監測員通知要求撤離。

5、亞洲象夜視能力強,喜歡在夜間活動,為了安全,做到夜間不外出到監測員禁止人員活動的區域。

6、狗的叫聲會招引亞洲象攻擊狗而殃及其他。

7、遇到亞洲象至少保持300米以上的距離,不圍觀、不挑逗、不驅趕、不驚嚇、不傷害、不慌亂,觀察環境快速撤離。

8、在亞洲象經?;顒拥牡胤奖苊獯┐黝伾r艷亮麗的衣、褲、帽,避免招引亞洲象,多向周邊群眾和有經驗的人打聽附近亞洲象的活動狀況,避免進入亞洲象活動區域。注意觀察周圍動靜,多觀察亞洲象活動后倒伏零亂的植物、足跡和便、尿等痕跡。

中青評論:一路“象”北,是大象的逃亡還是人的擴張?

最近,15頭野生亞洲象在云南峨山縣城壓馬路的畫面,吸引了不少網友的注意。

它們從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出發,經過普洱市,一路北上進入玉溪市。這群大象會不會進入省會昆明呢?畢竟,從地圖上,目前它們與昆明的直線距離已經不到100公里了,按照大象的行進能力,這并不算一個太遙遠的距離。

據科學家測算,我國境內野生亞洲象數量大約在238-286頭。多達15頭的野生亞洲象離開其原有的棲息地,進入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堪稱一件新鮮事。然而,外表憨態可掬的大象進入人類活動范圍,并不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無論對大象,還是對人,都意味著某種危險和威脅。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大象受到了更好的保護,近年來,人象沖突愈演愈烈?!冻啥忌虉蟆吩鴪蟮溃簭?014年起,云南省瀾滄縣已連續7年共8人被亞洲象攻擊致死。而在此次大象北上事件中,據云南官方最新通報,短短40天,象群在元江縣、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大象并非老虎、獅子一樣的猛獸,但因為體型巨大,依然會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至于大象對農作物、居民屋舍的破壞,更是屢見不鮮。

那么,這一切都是大象的錯嗎?非也。

環境史家伊懋可在名作《大象的退卻》中指出:4000年前,北京周邊地區也能發現象的活動蹤跡,它們也生活在中國的其他大部分地區。但在今天,野象僅存于西南部與緬甸接壤的幾個孤立的保護區里。這一變化固然與氣候變遷有關,但近現代人類對大象棲息地的侵占和破壞則更為明顯。居民區、道路以及水電站等設施的建設,都有可能切斷大象的遷徙路線,讓大象棲息地四分五裂。

例如,從2007年起,因瀾滄江上建瀾滄景洪水電站,水位上升,致象群遷徙通道淹沒,自此它們原來的生活區域被阻隔,只能活動于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與普洱市瀾滄縣境內,并從此被命名為“瀾滄勐海象群”。

《新京報》刊發的一篇評論也指出:森林覆蓋率的持續下降和人為活動的擴大限制了大象的活動和生存。這“逼迫”它們只能進入農業區覓食,由此帶來了破壞莊稼、橡膠、茶葉甚至危及人命的后果。

近年來,亞洲象也從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頻繁外出,多次進入普洱等地。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兆錄在接受財新采訪時,認為其根本原因是亞洲象的棲息地被壓縮,食物源減少,以食物為驅動因素的外遷逐漸頻繁。

然而,對大象來說,外遷會更好嗎?盡管大象是比較聰明的動物,但它也無法預知,離開了熟悉的棲息地,面臨的是復雜的人類社會,這可能是川流不息的車流,是被污染的環境。棲息地匱乏的食物源,根本不可能在人類活動的城鎮中獲取。

知乎答主“一個男人在流浪”認為:“解決人獸沖突和動物肇事問題,最徹底的辦法是把動物和人隔離,通過建立荒野保護區的形式保存自然狀態。但是,我國的荒野生態環境惡劣,而像云南這樣人口稠密野生動物多樣性也相對豐富的地區,把人和動植物徹底隔離是不可能的。人與動物的共存,和它們保持足夠安全的距離不去主動侵擾,對雙方才是安全的?!?/p>

對當下而言,解決人象沖突的問題,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與精力。

在瀾滄縣林業和草原局的相關報告中,提到當地亞洲象保護存在三點困難和不足:1、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對亞洲象監測巡護、預警及項目實施造成很大制約;2、亞洲象專業和管理人員不足,無專門管理機構,目前只是由縣林草局保護股管理,人員和編制不足;3、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賠償工作有待完善。

亞洲象是亞洲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雖然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是地球上具有改造自然能力的最強大的物種,但是,對于那些智力遠遠不及人類的物種,人類依然有保護和善待的必要。維持這個藍色星球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保護自然之美的需要,也是人類更好生存的必要條件。

15頭大象找不到回家的路,人類有理由幫一把,為它們開辟新家園撐一把力,為人象共存的美好藍圖貢獻智慧和力量。(撰文/王鐘的)

云南日報、中青評論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開屏新聞、新華網微信公眾號、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等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李星宇 攝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宗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