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原本我是不看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甚至連去了解的想法都沒有。畢竟我曾是王尼瑪的忠實粉絲,曾經也一期不落地追過暴走大事件,所以對于暴走漫畫出品的《未來機器廠》更感興趣。
在朋友圈等一大批社交軟件里看到無數安利之后,我終于是按捺不住,走進了電影院。
我,電影火車站二號列車員,王尼瑪前粉絲,反水了!
大規模點映:好電影的底氣
在電影公映之前,幾乎很難看到關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宣傳,雖然說商業片著重宣傳無可厚非,但是宣傳過度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某當紅小生的首部電影,定檔七月中旬,四月份就把海報貼滿了各大電影院,而類似于《小豬佩奇過大年》和畢贛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很多電影都被人詬病“宣傳過度而質量不足”。
宣傳不力也就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連預告片都不“賣相極差”,電影里讓人震撼的那段山河社稷圖不剪進預告片里,反而讓主角哪吒頂著“煙熏妝”和大眼袋“被迫營業”,一副兇煞相的哪吒不知勸退了不少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把大量資金投入在宣傳上,而是把幾乎所有資源都傾注在電影創作上。導演餃子在采訪時說,光是劇本他就整整打磨了兩年,而電影中,兩對師徒在山河社稷圖里變成球搶筆的那個場景,用了四個多月才完成。
而主角哪吒的“煙熏妝”造型,就是從主創團隊夜以繼日工作后的黑眼圈得到的靈感。
當然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并非毫無宣傳,它是通過一種劍走偏鋒的宣傳方式才得以達到如今的熱度和口碑。
那就是大規模的點映。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首映時間是26號,但是在13號電影就開始了大規模的電影,包括十八線小城市都有相當固定的排片。大規模的點映是優秀電影的特權,這種做法并非沒有先例,但并不多見。像去年的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也是提前了6天進行了大規模點映。
大規模點映的好處是,一旦電影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觀眾會自發給這些電影宣傳,那電影的熱度自然而然就會被觀眾帶起來。群眾的呼應比主創團隊去參加綜藝節目宣傳電影來得更有說服力。 舉個例子,無論是《我不是藥神》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我都是在朋友圈“病毒式”的安利下才走進電影院。
但這種做法顯然不適合所有電影,因為公映的機會就那么一次,沒有試錯的機會,所以說大規模點映是好電影的“特權”,也是一部電影有底氣的標志。
但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底氣可不僅僅表現在這一方面,如果你看完電影后的幾個彩蛋,你就會發現主創團隊已經把下一部電影《姜子牙》安排上了。
仿佛在說:好啦好啦,我們知道我們很牛逼啦,別催更了您嘞。
敖丙&哪吒:“森林冰火人”CP
電影在角色塑造上不可謂不用心,靈珠和魔丸原本是正義與邪惡的對立面,但是轉世的敖丙和哪吒卻意外得成為了好朋友。“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整部電影傳達出來的精神,也是電影里每個角色的寫照。無論是一心想讓哪吒“改邪歸正”的父母,還是滿腔怨念的申公豹,亦或是東海龍宮里被命運束縛的龍族,都在拼命去改寫自己的命運。
盡管電影在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可以預見的悲劇結局——作為魔丸轉世的哪吒會在三年后身受雷劫,而東海龍族雖然被天庭收編,但始終不得正道——這也就注定了電影會導向一個不那么美妙的結局。
正是因為命運與正義的碰撞,電影里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復雜的——作為靈珠轉世,敖丙卻要毀了陳塘關;而作為最讓人感動的哪吒,小時候可沒少欺負陳塘關的百姓。
相較于“大字輩”三部曲,《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將任何一個角色塑造成“圣人”形象(《大話西游》里的江流兒、《大護法》里的護法、至于《大魚海棠》里的綠茶婊和舔狗就更不用說了)。電影里所有角色擺脫了符號化,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復雜人物。
與立體化的角色相匹配的是電影里完美的人物動機,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敖丙這個角色身上。
敖丙離開東海龍宮前,整個東海龍族都將身上最堅硬的龍鱗拔下來,給敖丙煉成堅不可摧的甲胄,但這并不僅僅一身盔甲,更是全族的命運和希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敖丙作為靈珠轉世代表正義的一方,卻對陳塘關的百姓起了殺念。
電影里將東海龍族的命運刻畫得異常悲壯,與絕大多數提到東海龍宮的神話題材影視作品不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龍族被囚禁在龍宮里,龍宮也并非我們喜聞樂見的富麗堂皇的景象,而是幽暗而危險,怨念累積。
雖然龍族在電影里的形象并不討巧,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被仙界安排在東海鎮壓妖魔,卻從未玩忽職守,也不惜扯下龍鱗為敖丙煉制甲胄。他們并非反派角色,只不過是悲觀和仇恨累積,用整個龍族的命運綁架了敖丙。
盡管背負了全族的期盼,但敖丙并沒有淪為一個工具,所以他才會在申公豹的勸阻下解救李靖,與哪吒來一場決斗。族人的命運和信奉的正義在敖丙的胸腔里碰撞,使他的行為比失控后的哪吒更讓人難以預料,但也恰恰是這份正義,才讓情節走向了哪吒與敖丙不可避免的決斗。
不得不說,變身后的哪吒與敖丙簡直配一臉,粉了粉了。
其實我更傾向于原作里哪吒“割肉還夫、剔骨還母”的悲劇,而不是《哪吒之魔丸降世》里這樣皆大歡喜的結局。從李靖向仙人請求拯救哪吒的那段回憶開始,我就已經抓起紙巾準備抹眼淚了,但是哪吒與敖丙對抗雷劫成功的畫面硬生生將我的眼淚憋了回去。
并不是說《哪吒之魔童降世》這種結局不好,而是對我來說,悲劇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張力。
封神宇宙:國漫又雙叒叕要崛起了?
《九州縹緲錄》的作者江南在創立靈龍文化的時候,曾經說表示他想給作家們創造一座完整的世界,一個自由創作的“夢工廠”。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想以文字為載體創造一個類似于《哈利波特》、《指環王》一樣的超級IP。但囿于網絡小說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九州》這個系列并沒有走很遠,但依舊在國內的影視行業造成可不小的影響。
實際上,即便不去主動創造,我們本來也有一個擁有完整世界觀,且觀眾接受度極高的超級IP——中國古典神話。在我國的古典神話里,有數不勝數的人物性格鮮明、經歷故事豐富、且大家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這幾乎是融進我們血液的故事。
夢幻西游手游刪除角色在哪刪除還有夢幻西游手游換角色 - 櫻花動漫
那為什么近些年來鮮有將神話故事搬上大銀幕的作品呢?
經濟學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邊際遞減效應。邊際遞減效應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要素連續增加,在增加到一個閾值之后,它產生的效益就會下降。
這個效應應用在中國神話與影視劇融合上也同樣適用——在我國動畫與電影行業剛起步的時候,就有相當數量的影視作品改編自古典神話。包括1961年的《大鬧天宮》;1986年的電視劇《西游記》;1999年的《寶蓮燈》,同時也在這些神話的基礎上改編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比如說周星馳的《大話西游》系列。
可以說,在我國影視行業的孕育階段,古典神話提供了非常優渥的創作土壤。但是隨著越來越新鮮的、獵奇的故事和形象出現,神話的作用也就慢慢淡去了。
如果要將這些故事和形象重新大規模地搬上舞臺,并進行改編和重塑的話。相對于我們還不完善的工業電影體系,動畫電影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一定會出現《哪吒之魔丸降世》這樣一部電影來開個頭。
雖然《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第一部提出對封神宇宙整合的電影,但它卻不是第一部“吃螃蟹”的電影。
2015年10月25日,光線影業成立了名為彩條屋影業的動漫集團,并稱:“彩條屋能為中國動畫人遮風擋雨,成為中國動畫的大本營”。他們一口氣投資了13家動畫公司,其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推出了《秦時明月》的玄機科技和我國成立最早的動畫公司之一的十月文化。他們先后推出了《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兩部“爆款”動畫電影。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彩蛋里提到的《姜子牙》,就是彩條屋旗下的可可豆動畫影視公司出品。所以這兩天除了鋪天蓋地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安利,你一定還看到大圣和哪吒同框的這個小視頻。
盡管《大圣歸來》并沒有第二部的打算,但是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我們是一定可以在聲勢浩蕩而來的封神宇宙中看到大圣的身影。
讓人欣慰且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身后,看到了一個類似于DC的電影宇宙的影子,這比電影本身拿到多少票房更讓人振奮。
而且這一定是一個包容的、前進的、開拓的電影宇宙,而不會存在對于種族的貶低和歧視,而古典神話里那些英雄,也將在大銀幕上陪伴著我們,上演一幕幕改變命運的故事。(這是一句題外話,沒什么,我就是要嘴臭一下漫威)
好了,久違的更新,歡迎大家評論發表看法!
公眾號電影火車站歡迎關注!
自卡通背景“消消難”闖關游戲《羊了個羊》火爆出圈以來,不少年輕人的微信朋友圈不時曬出“讓我睡不著的還是羊了個羊”,也有單身妹子曬出擇偶標準“玩過第二關即可接受處對象”,征服欲在此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有商家結合自身產品通過文案在朋友圈走了一波又一波。以上種種“蹭熱度”的方式,不一而同,不一而足。
《羊了個羊》到底是什么游戲?
根據官方介紹,這是一款超難的卡通背景消除闖關游戲,通關率不到0.1%。在玩法上,游戲充分利用白菜、玉米、胡蘿卜、叉子、剪刀、水桶、木樁等耳熟能詳的道具,游戲采用傳統的同類三個即可消除作為通關途徑,為了增加第二關的難度,游戲開發方特意設置了通關的障礙和陷阱,這是該游戲火爆出圈的關鍵所在。
在傳統的小游戲里面,諸如此類的游戲有很多很多,比如《開心消消樂》《星星消消樂》《方塊消消樂》《萌熊消消樂》《成語消消樂》《精靈消消樂》《天天消水果》《成語消消消》……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里面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部分都有一個關鍵詞“消消樂”,且玩法都大同小異,而這些游戲基本上都在同一個時期誕生,但是,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就那么幾個,后來者要么火爆出圈,要么黯然出局,這背后真實反映的是盲目從眾心理和資本的力量。
“羊了個羊”及相似商標被多方搶注
據中國商標網顯示,“羊了個羊”商標已被多方申請注冊,申請人除該游戲開發公司北京簡游科技有限公司外,還包括內蒙古某生物科技公司、宿遷市某戶外用品公司及自然人王某等,國際分類涉及廣告銷售、食品、教育娛樂等,當前商標狀態均為申請中。
另據天眼查App顯示,近期多個與“羊了個羊”格式相似的商標被搶注,這其中包括“咩了個咩”“鴿了個鴿”“鵝了個鵝”“狗了個狗”“豬了個豬”“兔了個兔”“牛了個牛”“貓了個貓”等,申請人包括江蘇、四川、廣東、內蒙古等地的公司以及自然人,商標國際分類涉及食品、醫療器械、辦公用品、餐飲住宿等,截止目前,當前與“羊了個羊”相似商標狀態均為申請中。
無獨有偶,一年前的“狗頭商標”被互聯網大廠搶注爭破頭為哪般?表情包是社交軟件普及后形成的一種用圖片來表達情緒的聊天方式,表情包出現后橫掃國人社交圈,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更為明顯。他們的社交方式是所謂的“天可不聊,但斗圖不可以輸”,幾乎任何聊天都會被各式各樣的表情包占據。有人還曾調侃道,表情包已經“占領”了互聯網世界。
同類的事件還有很多很多,如此前被稱為“糙版李子柒”的短視頻博主“張同學”在短視頻平臺走紅后,有媒體通過“中國商標網”發現,自2021年12月以來,“張同學”商標已被多方申請注冊,申請人包括自然人和公司,涉及食品、飲料等國際分類。
一波又一波熱門商標被多方搶注背后,一方面體現了市場經營者敏銳的商業嗅覺;另一方面體現了資本力量加持背后的商標亂象。對此,首先,需要倡導大眾樹立起商標觀念和維權意識;其次,有關部門應呼吁市場經營者理性注冊熱門商標,同時加強商標的審批管理工作,嚴厲打擊惡意搶注和圍屯商標的行為。
盲目跟風背后的“中國思維”
“山寨”“高仿”現象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引起重視的主要是在電子信息制造業,近年來逐漸延伸至各個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主要在互聯網產業,一批中小企業以極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產品的外觀或功能,實現占領市場的目標,其中一部分企業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甚至最終在外觀、功能、價格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原產品。不論褒貶,“山寨”“高仿”都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由此也引出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將“山寨”看作源自草根的創新精神而大加贊揚,認為它是中國實現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的“產業升級”之路;認為“山寨”是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的代名詞,是中國實現自主創新的“天敵”。
“山寨”一詞,代表那些占山為王的地盤,有著不被官方管轄的意味。現在講到“山寨”是指一種由民間IT 力量發展起來的產業。其主要特點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就拿《羊了個羊》小游戲來說,這才剛火出圈,同類小游戲便開始接連涌現,就連取名也如出一轍,例如《羊了咩羊》《羊了個咩羊》《狗了個頭》《鵝了個鵝》等等,這就是最好的解釋。此情此景,或許我們早已經見多不怪,甚至把它當成“存在即合理”的另一種常態,這就是國人的思維。
“蹭熱點”聽起來很像一條走向成功的捷徑,大家都知道,直播火了之后,突然冒出各種直播平臺;共享單車成了熱點之后,在資本力量的加持下,跟風也蹭了一波;某科技公司推出一款APP后日進斗金,很快國內市場就能看見幾乎一樣的應用迅速誕生。這些快速模仿的模式,短時間內也許能迅速增長用戶數量和暫露頭角,于是創業者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沒有一種成功可以“復制”或“高仿”
成功學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事后總結。回到當年成功者出發的時間節點,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是天堂還是深淵,更無法預料未來的輝煌。牛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世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巨人,即便是真有,其概率也是萬億分之一。
沒有一種成功可以輕易被“復制”或“高仿”,創新與發展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思維方式,但“復制”和“高仿”絕對不在此列。中國人對于"創新"的認知源遠流長,最早在南北朝時期的《魏書》中就出現了"創新"一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探索和進取精神。源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易經》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的思想,更是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思想。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別人的成功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嗎?那也不見得,不過得看是什么樣的啟迪和幫助。1%的創新帶來100%的機會,那些在別人成功的基礎上加入小改進的創業,成功幾率會大大增加。1%的不同,在一個變化上不斷疊加新的變化,最后很可能有一個100%不同的結果。(劉禹涵)
責編: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