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話費如何充q幣 咋樣用手機話費充q幣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相信大家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不是我們找不到業務方向,而是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去嘗試。

如果你始終持有“執行者”的心態,很容易一頭扎到瑣碎的細節里面,做了很多你團隊成員該去做的事情。或者,你總想著要去摘那個最大但是長在最高處的果子,可是現階段又缺乏像梯子這樣的工具,難以落地,最后什么結果也沒拿到。

對于業務操盤手,尤其是新晉的業務主管來說,在定方向的時候,一定不要有“馬上干”的心態,先想清楚這么多業務方向里面,從全局來看你的業務破局點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是可以短期快速出結果的?什么事情是業務價值大但是更長期的事情,需要我們按模塊拆解來一步一步實現的?同時,在業務方向和策略定下來以后,還要盤點你的人才,看組織現有的能力是否合適,是要招聘,選拔,還是要培養人。

有些人會說怎么這么麻煩,很多事情該怎么做,問老板不就好了。如果你還是一個“腿部”的執行者,這樣說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你的核心任務就是執行到位,get things done。但是,當你是一個業務中層,業務操盤手的時候,你還能這樣做嗎?換句話說,如果什么事情都讓老板想清楚,要你做什么呢?這個時候,你的最重要的職責是把這個開放式問題,盡可能變成一個多選題,甚至最后給出一個預設的解題步驟。然后拿著這套方案去給你的老板匯報,在取得老板認同的同時,得到更多的資源上的支持。

通過這篇文章,會交付大家兩個矩陣分析工具,來盤清楚業務機會在哪里,以及如何找到突破口。

1、 如何盤點你的業務?

在剛接手一塊業務的時候,容易陷入到近期要馬上做點什么的糾結當中。不要著急,我們不僅要關注眼下的業績,還要具有“長線思維”,拉長周期,未來我們要去往哪里?做哪些布局,為將來目標的達成做好準備,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產出。

在盤點業務的過程中,可以按照“現在/未來”、以及 “人/事”兩個維度構成業務盤點四象限矩陣,來看清你的業務本質,以及未來的可持續增長的發力點。

先來看下四象限的下方,“業務力”這個方向。指的是,圍繞業務增長目標背后的驅動力是什么?

在當下,梳理目前業務能夠增長的主要來源。比如,通過現有的數據分析,你看到過去一年,業務的增長主要是通過這樣幾件事情達成的:對現有的產品鏈路,尤其是用戶注冊認證環節做了很多優化。圍繞用戶生命周期,做了更精細化的運營,提升了新客轉化,和老客的召回,從而帶動了活躍用戶的提升。營銷投放通過之前的人工干預,到實現半自動化,可以通過一些數據策略實現圈人自動觸達和發獎。

這些都是經過數據驗證過的結果,也圍繞這些個方向,相信仍然有可以持續進行優化的空間,摘取“低垂的果實”。不過,只做好存量,你可能是個更好的“防守”的角色,只能說明你在任務交接后,沿著前人的思路,執行力還是比較到位的。為了驅動業務實現更大規模的增長,你還需要扮演“破局者”的角色,在新的業務領域找到增長發力點。比如,推出新的產品線,或拓展新的城市。又或者,原先產品的營收模式是按交易抽取傭金,是否可以改成訂閱付費模式?

業務盤點四象限的上方,告訴我們,業務增長的背后離不開組織能力的提升。這是我們在一開始進行業務規劃的時候,一定不能忽視的點。“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同樣,對于組織力的提升,也包括“當下”和“未來”兩個維度。當下,包括圍繞現有業務流程,持續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 ;優化KPI考核制度;在現有“師徒制”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對“師傅”權責的界定等。未來,圍繞新的業務增長方向,需要考慮是否要招聘新的人才,補充組織的業務短板?如果公司更加鼓勵創新業務,是否要考慮將有些團隊的KPI制度,用OKR來代替?同時,建立新的選拔晉升機制,激勵大家去嘗試新業務等等。

小結一下,在業務盤點的時候,不僅要“急功近利”,關注當下,也要有“詩和遠方”。不僅要看到業務背身,還要看到業務的發展和增長背后的組織能力建設和支撐。上面介紹的案例是比較偏運營一些,如果你是銷售,產品或技術職能,其實也一樣是適用的。

2、如何定業務優先級

盤點了可以做的業務以后,馬上都要去干嗎?當然不是,通過業務盤點,你可能會列出N多事項。不同的事情,產出的價值不同,投入的資源的要求也會不同,而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資源,人力和時間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保持聚焦,在一定時期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情上。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對業務優先級進行排序

這里,同樣給大家一個四象限矩陣來進行盤點。不同的是,我們是按照重要性(業務價值大小),以及完成這個事情的難易程度來進行劃分。所謂的業務價值大小,主要是根據公司當前或未來幾年的核心戰略相關的程度來進行定義和劃分的。

比如,如果企業的業務方向是要發展活躍用戶數,那么能帶來用戶拉新和活躍的事情就是業務價值比較高的。而一些后臺支持系統,比如幫助公司做運營提效,或流程優化的,業務價值可能相對較低。還有些事情,隨著外部的變化,對于當下業務的價值大小其實比較難判斷,往往有某種不確定性。比如,抖音上線了直播功能,企業要不要在抖音開直播,還是只專注在淘寶、天貓或京東就可以了。另外一個維度,是事情的難易程度。通常,企業的考核周期一般是以季度或半年做一次階段的review。一般,如果在企業的一個階段評估周期可以交付的,可以列到相對容易的任務里面去。如果是跨階段評估周期的,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的,可以劃分到任務有挑戰的區域。

接下來,我們分別看下每個象限的內容。

業務價值大,且容易完成。西方有句諺語叫:low hanging fruit ,翻譯成“低垂的果實”。在業務的排序中,對于業務價值貢獻比較大,且相對在短期內容易交付結果的,我們可以果斷先去完成這些事情。業務操盤手剛入職新公司,或接收一個新的團隊的時候,是比較適合先找到這類方向的事情來做的。

一是可以快速打一場小勝仗,證明自己的價值。二是,提振團隊的士氣,樹立自己的口碑。比如,我曾在海外負責某個支付類APP的項目,希望能夠提高客戶的注冊轉化率。我們當時先梳理了下有哪些可以完成的事情,包括新客戶體驗調研,新人權益優化,新增游客模式(允許先訪問再登錄),縮短注冊鏈路等。上面這些事情確實對于注冊轉化提升是有幫助的,但是做起來周期也會較長。

像大家都看好的“新增游客模式”,先讓客戶體驗APP能提供的價值和服務,后來和開發對下來,無異于對于整個賬戶系統的一次重構。后來,我們決定先從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開始:在密碼輸入的時候,增加密碼輸入提示框。原因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客戶在最后密碼設置或登錄的時候,最容易輸錯密碼或少輸密碼。而原先的設計,是在輸入密碼環節,是一個文本框的形式一次輸入所有的密碼。新的設計,每個文本框只輸入一位密碼,這樣客戶就知道具體密碼的位數,以及當前應該輸入的信息。然后,再加上我們也做了一些視覺、文案的提示優化,在前期沒有大改的情況下,就把注冊轉化率提升了5%左右。

業務價值大或充滿不確定性,較難完成。這就像長在一棵樹上最高,也最甜的果子了。想摘到這些果子是比較難的,你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并花費功夫。較為理想的方式是,先把這個任務拆成幾個模塊,分而治之。

然后規劃階段性要交付的內容和成果。拿“用戶精細化運營”這件事情來說,可以分為拉新、促活、留存和召回。每個模塊都會涉及到數據、產品、技術和市場營銷的配合。如果要搭建整個用戶運營系統,可以結合企業當前發展的階段來進行規劃,什么是當前要關注和完成的,哪些可以放到后面的階段逐步搭建。比如,在發展初期,或者業務還在探索階段,在用戶運營上,可能更關注客戶的留存率。那么就要在一開始階段,更關注產品的功能和體驗,以及用戶的復訪,復購行為。

如果你的業務模型已經得到驗證,且在快速發展,這個時候就要著手建立用戶的拉新、活躍轉化的運營流程。優化拉新轉化鏈路,增加新手權益,和新手任務引導等模塊。

還想提及一下的,就是對于一些較難完成,同時又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我要怎么辦?現在chatGTP比較火,公司要不要布局?抖音開了帶貨直播功能,我要不要嘗試?我的建議是,可以嘗試。但是,有個大前提是先事前充分得到老板的授權,且盡量用較小的資源來驗證這個事情。

未來價值不確定性的項目,雖然失敗的風險比較高,但是一旦成功,帶來的收益也會非常大。比如,早期很多自媒體抓住了微信公眾號的流量紅利,獲得了快速發展。同時,還要有風險防范意識。尤其是,這個項目未來投入的資源量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是個無底洞,會拖垮企業。因此一開始,最好是先投入一部分較少的資源,進行局部的驗證,跑通了以后再逐漸增加資源投入。或者,還可能會面臨一些技術、倫理道德、政策法規的風險,是自己認知范圍內看不到的。所以,建議大家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征求老板的充分授權。從高層的角度,視野通常要比你更開闊,考慮的視角也會更充分,會給到你一些啟發。

業務價值低,容易完成。很多人說,業務價值低不做不就可以了,為啥還要拿出來討論?這里的業務價值大小是相對于你的戰略目標來說的。但日常很多事情,雖然和我們的戰略目標貢獻不高,但是可能會影響到對客體驗,或內部團隊的工作,協同效率,甚至影響到團隊的工作幸福感,還是要放到日常行動中不得不去完成的。比如,運營流程的優化:一個營銷活動投放之前要在好幾個內部平臺操作,分別配置權益,投放渠道,和進行數據監控。如果整合到一個系統上來,可以統一操作視圖,提高運營小二的工作效率。對于這類事情,主要是從效率,和對客體驗上做好排序,然后放到日常的規劃當中去排期落地就好了。

業務價值低,且較難完成。之所以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象限來進行分析,主要是往往這類任務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能夠簡單完成的。需要我們做好取舍的基礎上,更多尋求外部或跨團隊的資源協作。很多公司都會較多的關注一些增值類指標,比如月活客戶數,GMV等,但一些風險類指標,雖然沒有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但是一旦出問題,對于企業的危害還是非常致命的。

而且一個場景下,風控的完善和建設也是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資源的。比如,2019年的時候,拼多多就曾經遭遇過一次“薅羊毛”事件,導致平臺重大的資損。本來,拼多多是為了在某綜藝平臺推廣的需求,為在場嘉賓每人在做完身份核驗后可以領取一張“100元無門檻優惠”,結果這個領券活動被黑產利用并產生外泄,導致很多用戶去領取,并通過多次話費、Q幣充值等形式進行套現。因此,對于這些類事情,業務操盤手要能夠有效進行識別,并在公司層面把潛在的風險曬出來,尋求公司層面的協助進行完成。否則,終有一天,可能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或拖慢公司的企業發展效率。

以上就是在面臨眾多業務方向,如何做決策和找業務突破口的一些建議和工具。1)先按照“業務&組織”,“當下&未來”兩個維度,把業務方向盤點清楚,分清哪些是當下可以做的,哪些是未來要去規劃落地的。2)再把上面列出來的事項,按照業務價值大小,以及完成難度進行區分,排優先次序。然后找到你在不同階段要去專注的事情上。

作者 | 蘆葦 專注在產品運營及用戶增長,有5年+的跨境出海經驗,做過面向2C的錢包用戶及2B的商家增長。

來源:華西都市報

1月20日凌晨,網傳拼多多出現了嚴重的漏洞,用戶可以領取100元無門檻優惠券。隨后,有網友曝出,用領取的優惠券可以充值話費、Q幣。上午9點,網友發現拼多多已將相關優惠券全部下架,直至10點左右,該漏洞才被拼多多官方修復。

對此,拼多多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回應,有“黑灰產”團伙通過一個過期的優惠券漏洞盜取平臺優惠券,進行不正當牟利。針對此行為,平臺已第一時間修復漏洞,并正對涉事訂單進行溯源追蹤。同時已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對涉事“黑灰產”團伙予以打擊。

拼多多“優惠券”漏洞事件一時成為焦點,而對于消費者,領取并使用漏洞消費券會被追究法律責任嗎?拼多多收回已領取的優惠券是否合理?拼多多的損失應該由誰來承擔?針對這些大眾所關心的問題,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電子商務方面的有關專家和律師。

拼多多是否有權撤銷優惠券?

在本次事件中,拼多多認為由“黑灰產”團伙通過平臺漏洞獲利,并表示將對涉事訂單進行溯源追蹤。那么“黑灰產”應該由誰來界定呢?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黑灰產’的認定從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由相應的監管部門,或者是公安網監來進行認定。當然,平臺方如果能夠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材料,也將有助于監管、司法、公安等部門進行認定。”

英冠律所律師鐘振宇介紹,《合同法》第186條規定了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即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其目的就是賦予贈與人與受贈人達成合意后法定要件實現前以悔約權,使贈與人不致因情緒沖動,思慮欠周,貿然應允將不動產等價值貴重物品無償給與他人。“總體來說,優惠券是屬于贈與行為,我認為可以合理撤銷。”

曹磊認為,拼多多在公布之后,可能會有少量的用戶會退回,但是絕大部分都已經充值或消費掉了,這樣追回比較困難。還沒使用的可以凍結,以挽回損失。

“薅羊毛”的消費者有錯嗎?

“薅羊毛”的消費者有錯嗎?法律學者朱巍認為這要分為多種情況。若是涉及人為破壞計算機系統出現漏洞的,屬于《刑法》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情節特別嚴重面臨五年以上的刑期。

其次,若是不涉及到人為破壞系統,僅是利用漏洞,這類情形嚴重的話,實踐中涉及盜竊罪、侵害知識產權罪。

再次,除了自己“薅羊毛”,還發布漏洞信息的人,傳播這類信息可能涉及到前面罪名的共犯,也可以單獨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或構成擾亂市場秩序的行政處罰,這個行為至少會影響到個人信用。

最后,少量“薅羊毛”,一般不構成犯罪,所得屬于不當得利,應及時予以返還。不過,若是在事實公布后還繼續“薅”的,這就構成盜竊罪。

企業往往自己為此類漏洞買單

事實上,其他平臺也出現過類似的漏洞。

去年11月,東方航空App突然出現漏洞,多條國內航線頭等艙商務艙往返機票,最低只需90元。廣州到上海頭等艙120元,經濟艙50元,北京廣州經濟艙60元,廣州北京公務艙200元等。對此,東方航空發布公告表示,11月17日凌晨東航在系統維護時售出的所有機票(支付成功并已出票)全部有效,旅客可正常使用。

話費、Q幣、會員等虛擬性質的商品往往難以被追回。去年年初,騰訊視頻曾出現“0.2元開通VIP”的漏洞,類似事件在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也出現過,最終企業都選擇了自掏腰包為錯誤買單。

因此,如果本次拼多多“優惠券”漏洞事件是自身原因所致,估計最終自己的“鍋”還是得自己背。

如果漏洞是外部攻擊所致,那么企業應該如何防范?曹磊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要確保平臺系統的安全、穩定、可靠,進行多重風險防范,能夠抵御相應的攻擊,而不會被輕易地破解或者竄改。第二點,在規則上,一定要進行嚴格的內部試運行,確保沒有法律上和運用上的各種漏洞。(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