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平臺怎么樣和長城的烽火臺介紹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日照市2022年度

“我最喜愛的美麗鄉村”評選活動

正在火熱進行中,

本期評選展播村莊:山海天臥龍山街道李家臺村

多年來,李家臺的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李家臺村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狀況良好,這為發展民俗旅游、村民發展致富奠定了基礎,旅游業已拓展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李家臺村位于山海天旅游度假區臥龍山街道東部沿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區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氣溫12.2℃,該度假區生態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景點景區聚集。村內發展了漁家特色、研學、康養、婚慶、垂釣等新業態品牌,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的全要素旅游新業態。

年接待游客人數達 16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 1500萬元,形成了“村美、業興、民富”的鄉村旅游新氣象,先后獲得“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山東省衛生村”“日照市文明村鎮”“日照市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資源豐富優良。李家臺村海岸線全長 2.5 公里,碧水鷗飛,海浪吻著千米金沙灘,風情趕海園巖礁天然形成,礁石上貝類繁生,岸邊松濤陣陣,鳥語花香。趕海園邊沙灘上的神奇古井“東海神龍泉”,水泉清旺,終年不涸。李家臺烽火臺乃明朝為防倭寇入侵所建造的烽火臺,經過了修繕,成為了一處海防文化旅游景點。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很高,多年來一直保持“空氣質量為一級”、“海域水質為一類”、水質合格率達 100%的好水平。

基礎設施完善。前后投資150萬元,修建了大型停車場四處,投資 200 萬元硬化了全村路面,同時改造了水電設施。該村的文化廣場、社區醫院、便民服務中心、婦女兒童家園、紅白事禮堂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部建成,一應俱全,為全面優質高效為民服務、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打造了豐富而重要的載體和平臺。

特色旅游興旺。以旅游、休閑、度假、民俗、康養為主線,發展濱海度假、智慧康養、研學旅行、婚慶旅游等新業態,建設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第三代鄉村旅游產品集群,打造山海天沿海鄉村旅游新高地。擁有漁船、漁港碼頭、冷藏加工,以及灘涂養殖、近海養殖,一年四季盛產各種鮮活魚、蝦、蟹及干海產品。通過在街巷墻壁上進行彩繪來打造獨具特色的“魔畫漁村”,使其在一眾海邊民俗旅游度假村中脫穎而出,成為令游客向往的度假勝地。李家臺趕海園是小吃美食的聚集地,更是夜游網紅打卡地。以休閑度假、垂釣和水上觀光為主要特色,打造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海上垂釣旅游區品牌。桃花島風景區每天定時舉行民俗文化展演,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給鄉村旅游加入時尚元素。

民宿產業升級。依托海洋資源,發展民俗旅游接待,民俗旅游戶不斷向精品化發展,打造豐利漁家、豐華漁家等五星級漁家樂標桿戶,現有四星級民俗旅游經營戶11家,三星級民俗旅游經營戶144 家,每年旅游旺季期間,李家臺民俗戶入住率為 70%以上,節假日和周末入住率為100%。

溫馨提示:

首先關注“日照農業農村”公眾號



讓家鄉火遍朋友圈!日照市2022年度“我最喜愛的美麗鄉村”評選活動開始啦



供 稿 | 山海天農業農村局、臥龍山街道、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 編輯 | 牧之

長城是世界上規模最為浩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她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見證了太多的民族紛爭和朝代更迭。據古代文獻記載:烽火臺的建筑早于長城,自長城出現之后便與長城緊密連成一體,成為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烽火臺又被稱作烽燧、烽堠、墩臺、煙墩等,是我國古代瞭望敵情,利用煙、火等快速傳遞軍事情報的軍事防御設施。烽火臺大多修筑在軍事要塞長城之外的高山之巔或平川地勢較高的交通要道之上,以便能夠盡可能俯瞰重要的交通要塞。烽火臺往往是一系列的墩臺,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綿延不斷;而且站在其中任何一座烽火臺上,既能舉目遙望前邊一座,也能回顧后面一座,構成一個傳遞軍事情報的“信息網絡”。

烽火臺一般是獨立的建筑,是因地制宜建造的,有用夯土打筑的、有用石塊壘砌的、有用磚石砌筑的,也有里面夯土外面用磚包砌的。烽火臺的形狀因年代、地區不同而不同,大體為方形、圓形兩種。

2700多年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是一個利用烽火臺向各地諸侯傳遞消息的例證。據《史記》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烽火臺很早就作為重要的軍事預警和防御設施被廣泛應用于邊境。

自秦漢以后,烽火臺就與長城密切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構成了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城沿線的烽火臺,有的在邊墻以外,向遠處延伸;有的在邊墻以內,與關隘、鎮所相連;還有的在長城兩側,緊靠城墻。早期的烽火臺,還與王朝都城聯系,以便盡快向朝廷報警。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其作品《春望》之中也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這也是邊境烽火制度的真實寫照。明代的長城防御體系自然也沿用了烽火臺傳遞邊境軍事信息的這一做法。據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所著的《練兵實紀》中記載“大約相去一二里,梆墩相聞為一墩……薊鎮邊墻延袤二千里,不過三個時辰可遍”。由此可見烽火傳遞信號之快,在古代足以決定一場戰役的成敗,及至敵人臨近,長城守軍則早已做好了御敵準備。

從西周至漢、唐,再到明代,我國烽燧制度不斷發展完善。長城出現以后,烽燧制度便與長城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軍事報警的防御體系,并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八達嶺長城外的南北山坡山,各有一座烽火臺。據明王士翹《西關志居庸卷》之二【墩臺】記載:昌鎮居庸路八達嶺關“北門鎖鑰”關門之外,東、西兩側不太高但險峻山頭之上各有一座墩臺。“八逹嶺東山墩,衝要。離關二十五里,夜不收二名。西山墩,衝要。離關二十五里,夜不收二名。現國家長城遺產網將其標注為“烽火臺”或“烽堠”,關于這兩座墩臺到底是“烽火臺”還是“護城墩”仍有待進一步考察。

文字:北京延慶明代長城研究

北京長城歷史與文化

圖片:陸軍、網絡

編輯: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