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西游汗血寶馬和凌霄飛劍(夢幻西游汗血寶馬學什么技能)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夢幻西游汗血寶馬凌霄飛劍,以及夢幻西游汗血寶馬學什么技能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涼州文化 _ 武威歷史上的“文筆三峰”

編者按:武威歷史上,大云寺塔與清應寺姑洗塔、羅什寺羅什塔呈東西一線,像三支筆立在筆架上,號稱武威城內(nèi)“文筆三峰”,為古涼州小八景之一。

武威歷史上,大云寺塔與清應寺姑洗塔、羅什寺羅什塔呈東西一線,像三支筆立在筆架上,號稱武威城內(nèi)“文筆三峰”,為古涼州小八景之一。

“文筆三峰”之一——大云寺塔

大云寺塔,民間又稱鎮(zhèn)海塔,塔臺為土筑臺,用磚圍砌,六角略呈圓形,高約3.7米。大云寺塔比清應寺姑洗塔高一點,狀如寶瓶,十三層,六棱六角,有飛檐、風鈴,高約41.3米。第一層為4.3米,第二層為3.7米,第三層為3.3米,其余各層依次縮減。塔身每層東西南北都有門,東西各門能通人,南北各門供有石雕佛像不能通人。塔身周圍層層塑有菩薩像,號稱千千菩薩。塔身內(nèi)空,通過螺旋式階梯,可直登塔頂。塔頂為生鐵鑄成,用半米長的六根鐵鏈子各吊著一個鐵疙瘩,如碗口大。遺址約在和平街小學操場北邊。

大云寺塔

大云寺歷史悠久,是涼州最早的寺院,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和平街鐘樓巷18號。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于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成其遺跡焉。”阿育王(約前304-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可見武威大云寺年代久遠,其前身為阿育王寺。

東晉十六國時期,統(tǒng)治武威的為前涼張氏。前涼王張?zhí)戾a因“宮中,數(shù)多靈瑞”,遂“異其事”。又聽說王宮乃阿育王奉佛建造的八萬四千舍利塔之故基之一,于是,張?zhí)戾a在升平年間(363-376年)“舍其宮為寺,就其地建塔。”并將重建的寺院命名為宏藏寺。據(jù)傳,所建之塔因有許多神靈感應故事,故名感應塔。

至唐時,武則天于天授元年(690年)七月,在全國頒《大云經(jīng)》,十月下詔各州郡修建大云寺,涼州遂將宏藏寺改名為大云寺。后“因則天大圣皇妃臨朝之日,創(chuàng)諸州各置大云,遂改號為天賜庵。”到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又對大云寺廟進行了一次較大的維修。竣工后刻《大云寺古剎功德碑》,這是最早的大云寺碑銘,但原碑早已亡佚,幸有明代重刻為存。碑銘記載,唐代時大云寺有“七級木浮圖,即張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層列周圍二十八間,面列四戶八窗,一一相似。”

西夏占領(lǐng)涼州后,該塔仍完好無損,而且“靈應”更多。西夏天佑民安三年(1092年)冬天,武威大地震,導致佛塔傾斜。西夏梁太后及國王李乾順崇奉佛教,相信這座佛塔有護國的神靈,為了旌表佛塔的“靈應”,便下詔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于天佑民安四年(1093年)6月動工,重新修建裝飾了感應塔及寺廟,第二年完工,將大云寺更名為護國寺,塔名“感通塔”,并立碑銘記。西夏碑碑文除了記錄重修涼州護國寺及感應塔的經(jīng)過,里面還記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傳說塔因年久失修、地基傾陷,導致佛塔傾斜,但每次塔身傾斜后,當夜就會風雨大作,人們竟能聽見錘打斧鑿的聲音,第二天一看,寶塔已經(jīng)直立如初。又傳說,西夏惠宗時期,西羌來攻涼州,夜晚電閃雷鳴,塔的上面突然出現(xiàn)了幾盞神燈,敵人恐慌退兵。西夏的第四代皇帝乾順3歲時便繼承了王位,母親梁太后當朝理政。在她掌權(quán)期間,聽說民間傳有涼州護國寺感應塔能顯靈的說法,便叫人時時來向?qū)毸矶\,果然對北宋用兵連年取勝。

元代,大云寺基本保持了西夏時期修復的狀況。元末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寺廟毀于兵燹。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日本凈土宗第十一代弟子沙門志滿,遠渡重洋來朝拜佛教圣地涼州大云寺,看到寺院殘破不堪,遂主持募化重修,稱為中日民間交流的一段佳話。

此后,大云寺在明天啟二年、雍正十二年、乾隆二十五年續(xù)加修葺,規(guī)模不斷擴大。 天啟二年(1622年)《增修大云寺碑記》記載:“舊有浮圖五級,未及合尖,至萬歷壬辰歲(二十年,1592年),本城副將魯光祖施磚瓦砌補,完前功。嶐嵸百八十尺,與清應寺塔雙峰插天,稱五涼一奇觀云。”

大云寺古鐘樓,因其巍峨壯觀、古樸典雅、歷史悠久而被稱為“涼州八景”之一。 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fā)生8級地震時,除了古鐘樓,大云寺塔及其他建筑幾乎完全坍塌。

地震后的古鐘樓在大云寺的遺址旁孤獨地屹立了50多年,直到1980年,武威文物部門從別處搬遷來建于明代正德元年的火廟大殿和原山西會館的清代建筑春秋閣,與古鐘樓組成了今日大云寺的規(guī)模,后又對古鐘樓進行了維修、翻新。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清應寺姑洗塔與大云寺塔

“文筆三峰”之一——清應寺姑洗塔

清應寺姑洗塔塔臺為條石所包土臺,高3米多,塔臺四周用磚砌有半人高的護塔墻。塔高十三層,六棱六角,層層角上系風鈴,層層有門,塔門向南。每隔一層,門龕里供有佛像。塔身空心,從塔門入內(nèi),可直上塔頂。第一層至第五層有夾層道,是關(guān)煞洞子,可旋轉(zhuǎn)而上。從第六層開始為螺旋式臺階。塔頂為生鐵鑄造。

清應寺位于大云寺旁邊,海子南側(cè),坐北向南。寺中的姑洗塔在武威的歷史上名聲顯赫,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寺院與寶塔早已湮沒于塵土之中,只留下幾塊碑文和史書的零散記載。那么,清應寺的具體位置在何處?它經(jīng)歷了怎樣的興亡盛衰呢?

從大云寺古鐘樓看到的清應寺姑洗塔

從目前文獻來看,最早與清應寺有關(guān)的記載當屬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沈膺北斗宮新創(chuàng)藏經(jīng)樓碑記》。碑文記載:“北斗宮號清應庵,在武威衛(wèi)治之東北隅,大云寺居左,北斗宮居右。”當時城南古亥母洞寺的高僧常往來于北斗宮,把北斗宮當作修禪入定之處。但歷經(jīng)風雨,“寺院崩頹,臺基尚在。于是在斗剎之南隅,建藏經(jīng)樓一座,高宏壯麗。”藏經(jīng)樓由欽差陜西等處分守西寧道右參政吳天壽及甘肅地方官員胡汝霖、呂經(jīng)、王光祖等捐資,囑咐涼州衛(wèi)掌印指揮徐恩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主持創(chuàng)建,第二年建成,立碑記載其事,碑文由太學生沈膺撰寫。藏經(jīng)樓修成之后,便有高僧在此駐錫。在這篇碑文中可知,北斗宮一度時期號稱為清應庵,而且明確指出了北斗宮與大云寺的位置,即大云寺居左,北斗宮居右。此碑文中雖沒有清應寺之名,但有了清應庵的說法。

而清應寺的名稱與來歷,則在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袁宏德敕賜清應禪寺碑記》中有詳細記載。碑文云:“涼州為西域襟衽之地,而番僧雜出乎其間。其城之東北隅,舊有北斗宮遺址,相傳始于至正時,兵火殘燹,永樂間敕為清應禪寺,殿宇巍峨,廊楹繪絢,世稱古剎,迄今二百有余祀。”從這一記載看來,清應寺在明永樂之前,應該叫做北斗宮。元末寺院被戰(zhàn)火燒毀,明永樂年間修復時,“敕賜清應禪寺”,故名清應寺。

《袁宏德敕賜清應禪寺碑記》還記載,清應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進行了大規(guī)模復原修葺。萬歷年間參與維修的有分守西寧道督理糧儲屯田水利陜西等處承宣布政司右參議袁宏德及張思忠、陳霞等官員。修復后的清應寺規(guī)模有多大呢?寺院除了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等建筑,在“北斗宮故址東西兩楹各列羅漢于內(nèi),宮兩隅左祠祖師,右祠伽藍,中為正殿畫廊各一十有一間。后分兩殿,一名彌陀,一名地藏。中道匾曰‘梵王宮’,直抵姑洗塔。禪堂、僧舍環(huán)繞聯(lián)絡于左右,一海位于元武而萬壑潴焉。”修復完成后,清應寺“敞莊嚴之勝概,壯保障之奇觀,甲西涼之雄鎮(zhèn)也。”除了清應寺,姑洗塔也出現(xiàn)了碑文中。

明代時,大云寺感應塔與清應寺姑洗塔并稱為雙峰寶塔。明代丁昂路過武威時寫的《雙塔》詩云:“駢肩比立插青宵,入夜還看掛斗杓。揮漢雙毫霞作簡,擎空兩柱蝀為橋。”

清應寺姑洗塔與大云寺塔

到了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斗巡撫甘肅,他來到武威,看到清應寺“歷年已久,檐敗墻頹。古塔傾頹若此”,不禁慨然長嘆,便與甘肅官員孫思克、朱衣客、王階、劉友元、李棲鳳、李棲鹍等捐款維修。康熙八年《劉斗重修清應寺碑》記載道,此次維修,對清應寺“缺者補之,壞者易之,舊者新之”,使清應寺“煥然改觀”。該碑文同時也記載了清應寺的來歷和規(guī)模,“茲清應寺,乃北斗宮遺址,建自永樂間。殿宇在前,覲龍顏以拜儀;寶塔居后,凌霄漢而鎮(zhèn)海。”

康熙十一年(1672年),鎮(zhèn)守陜西甘肅等處總兵官、振武將軍孫思克主持捐資,又對清應寺塔院及塔進行了修葺,并對佛像金裝。《孫思克重修清應寺塔記》記載:“清應寺本名北斗宮,北斗宮之有姑洗塔,蓋始于晉張重華舍宮內(nèi)地建寺立塔。今此塔與大云寺塔并峙,鎮(zhèn)塞水口而摩穹礙日,光耀非常,蓋涼州一勝概也。”

從這段文字也知,清應寺在明以前叫北斗宮,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創(chuàng)建于前涼王張軌曾孫張重華時。張重華舍其王宮空地,創(chuàng)立了北斗宮與姑洗塔。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孫思克看到清應寺藏經(jīng)樓“樓閣空存,函柜虛設”,他經(jīng)過問詢,原來藏經(jīng)樓“自順治初年,遭叛回之變,將藏經(jīng)遺失無存矣。”孫思克不禁感慨萬分,于是有了重新藏經(jīng)之心愿。他從康熙二十二年開始,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結(jié)束,總共十年時間,在西寧靜寧寺請高僧造寫“三藏五大部梵字藏語,共一百零五卷,共計一百零五帙”,并將經(jīng)卷迎請到?jīng)鲋荩卜旁诓亟?jīng)樓之中,并刻寫《重造梵音藏經(jīng)碑》記載其事。

清應寺歷經(jīng)多次維修,殿宇煥然一新。但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天,由于雷擊,清應寺內(nèi)姑洗塔塔頂磚瓦掉落。后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康熙五十年的《李如蔭重修清應寺塔頂碑記》對建塔的原因及塔高進行了詳細記載,原來武威城東北地勢低洼,因此填土筑臺,“上建浮圖一座,高一百八十余尺,其身一十三層,重檐疊翠,八面玲瓏。”對塔頂維修之后,希望“天地清寧,歷千劫而不朽;皇圖永固,綿百世而常新。”

文獻史料中,清應寺之名再次密集出現(xiàn),是在武威名儒張澍的《養(yǎng)素堂文集》卷十和卷十九中。卷十記載了張澍的《偕同游至清應寺觀西夏碑》七律四首,卷十九記載了他在武威城內(nèi)北隅清應寺中發(fā)現(xiàn)了西夏碑。那時,已經(jīng)到了嘉慶年間的1804年或1810年。可見,嘉慶年間,清應寺仍然香火旺盛,為一大游覽勝地。清代一些詩人也對清應寺姑洗塔進行了描述,張翙有詩云:“姑洗云低塔,靈鈞樹擁臺。”段永恩有詩云:“雙峰寶塔孤城里,一角危樓夕照中。”

1927年,武威發(fā)生大地震,清應寺被毀為一片廢墟,姑洗塔也轟然倒塌。姑洗塔遺址約在今和平街小學院內(nèi)北墻處。

時至今日,清應寺和姑洗塔早已沒有了一絲痕跡,人們只能在史書和碑文的記載中感受它曾經(jīng)的輝煌與歷程。

“文筆三峰”之一——羅什寺塔

現(xiàn)存的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zhì)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nèi)有佛像。

羅什寺塔位于武威市北大街的鳩摩羅什寺內(nèi),是全國唯一以鳩摩羅什命名的寺院,是具有國際宗教文化意義的佛教圣地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寺院最早建于后涼(386-40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jīng)典的功績而建造的,其中的羅什寺塔,相傳是鳩摩羅什大師圓寂后“薪滅形碎,唯舌不壞”之舌舍利塔。

鳩摩羅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庫車,后因佛學造詣很深,被龜茲王奉為國師。382年,前秦王苻堅令驍騎將軍呂光等率兵進軍西域,385年呂光破龜茲,征服西域30余國,得到鳩摩羅什和2萬多峰駱駝以及幾千匹駿馬滿載而歸,后在武威建立了后涼政權(quán)。鳩摩羅什也隨之留在武威,這一留就是17年。在武威的17年間,鳩摩羅什講經(jīng)說法,培養(yǎng)弟子,了解中原風土人情,并且鉆研漢語知識,達到十分精通的程度,為他后來的翻譯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01年九月,鳩摩羅什被后秦國王姚興迎到長安,尊為國師。從此,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jīng)說法。413年八月二十日,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鳩摩羅什本人翻譯經(jīng)典,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相傳鳩摩羅什在圓寂前對眾人起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大意是“所譯經(jīng)典,要是沒有違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頭不爛。”大師圓寂焚身之后,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壞”,這正應驗了大師生前的誓愿,留給我們無盡的敬仰和緬懷!相傳,武威羅什寺塔就是埋葬鳩摩羅什大師不爛之舌的地方。

羅什寺歷經(jīng)滄桑,多劫多難,塔及寺院在唐時大力擴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傳說大唐貞觀年間,大將軍尉遲敬德(后來的門神之一)統(tǒng)兵遠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內(nèi)一座古塔頂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處,花雨飛舞。他相信這一奇觀是一種神示:如此祥瑞之處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禮拜。敬德見到羅什寺塔后十分敬仰,遙想羅什法師功德,于是他下?lián)莛A銀,召能工巧匠,親任監(jiān)工,經(jīng)一年多時間,寺塔完工。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為記,上刻“羅什地基,四至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為一段歷史明證。

到了唐末、宋、元年間,漢族和西域少數(shù)民族頻繁的戰(zhàn)亂,涼州在很長時間里成為西域吐蕃領(lǐng)地,與漢文化長期隔絕。唐代安史之亂后,涼州被吐蕃長期占據(jù)。元朝時忽必烈將涼州做為牧場。至此,羅什寺失去了早期的歷史面目。

明朝開國初年,社會逐漸穩(wěn)定,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涼州城內(nèi)的廟宇樓閣開始進行恢復性修繕,但羅什寺因為毀為一片瓦礫之地,一直沒有進入修繕范圍。

到了明朝永樂元年(1402年),有一個在張掖從軍的鄱陽軍夫石洪,客居涼州。發(fā)現(xiàn)“寺堂基址,瓦礫堆阜,榛莽荒穢丘不存”的羅什寺廢墟時,心存悲涼,萌生了要在廢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并擇定吉日,破土動工,工匠們就在地下挖出一塊銀牌,上面清楚地鐫著“羅什寺”三個大字,石洪到這時才知道這是姚秦朝代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建造的羅什寺舊址。他大感意外,決心重新修繕鳩摩羅什寺。明永樂二年秋八月,羅什寺重建正式動工,到年底就完成了正殿的修建,第二年完成全部修復工程,雕塑彩繪,一應俱全。明永樂十三年末,又修復了觀音殿和羅漢殿。

明代鳩摩羅什寺成為陜西涼州大寺院,英宗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為羅什寺院頒發(fā)了大藏經(jīng)。并下圣諭道:“刊印大藏經(jīng),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陜西涼州大寺院,永充供養(yǎng)。”此諭現(xiàn)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羅什寺又有過一次大型的修繕,這是明永樂元年以后又一次比較大的修復工程,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重修羅什寺碑記》記載,經(jīng)過這次重修:羅什寺“前后三院,煥然一新,乃五涼之福地,壯麗改觀,誠河西之勝地也”。

1927年武威大地震,羅什寺院被震毀。1934年毀壞的羅什寺塔被重修。1998年原武威市人民政府根據(jù)武威市佛教協(xié)會的要求,批準修復鳩摩羅什寺。同年,經(jīng)甘肅省宗教局批準,成立了鳩摩羅什寺籌建處,羅什寺正式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現(xiàn)在,修建中的鳩摩羅什寺已是涼州區(qū)佛教界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武威羅什寺塔

羅什寺塔歷經(jīng)風吹雨打,一身風塵,兀自巍然屹立,卓爾不凡,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鳩摩羅什寺以及羅什寺塔,象征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也是16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現(xiàn)已成為佛學研究、佛教建筑研究等的重要場所,在武威文化旅游景點中,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者簡介: 李元輝,甘肅武威人,先后在《甘肅日報》《民主協(xié)商報》《貴陽晚報》《未來導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歷史文化類文章三百余篇。近百篇文章被《鳳凰網(wǎng)》《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臺轉(zhuǎn)發(fā)。2014年由線裝書局出版詩文集《詩文話天馬故里》(與西木合著),2015年,由團結(jié)出版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汗血寶馬》,參與編撰《村口有棵大槐樹》《涼州寶卷之方四姐》《涼州會談》等影視劇、舞臺劇劇本。現(xiàn)供職于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來源:文章轉(zhuǎn)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