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復古霸業手游邀請碼,以及復古霸業手游腳本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傳奇霸業攻略——五一特別活動_悠然假期
傳奇霸業是一款三職業復古傳奇網頁游戲。老傳奇的經典玩法,三職業互相克制相輔相成,游戲活動多玩法獨特,畫面精美簡約明朗。今天久伴就大家來說下傳奇霸業中五一特別活動*悠然假期。感興趣的小伙伴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本篇文章轉自公眾號 傳奇小土豆
本次傳奇霸業的五一活動今天就已經出來啦~活動的名字叫悠然假期,總共的話分2個階段。
第一,活動一共9天,每天沖一定的金額,可以獲得指定的道具。如果是小氪玩家,可以考慮每天300檔的道具,連續6天的話可以獲得名片。如果是滿檔玩家,可以考慮下面1k檔的。只需要在活動時間內累計3天,就可以獲得寵物,寵物的話加1500的戰力的!還是很不錯的!傳奇霸業28-30日又是小神甲的活動,所以,結合小神甲,實際沖1.5k,加上我這邊反的,總計到賬3k。然后3天,每天進游戲1k,既拿了寵物,又拿了神甲,聚劃算哦!
第二,活動也是9天,每天簽到就可以獲得道具材料,每天沖10元,可以獲得額外的道具材料,算是非常劃算的活動啦~
小伙伴們都了解了嗎,久伴每天都會更新頁游攻略
更多游戲資訊 請關注公眾號
【傳奇小土豆】 我們下期再見哈~
買量是不是游戲公司的原罪?
頭圖|視覺中國
“感覺還是不能抄底,害怕。”一位老股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股票的走勢圖,并配上了這段文字。如果仔細端詳,會發現這正是A股的游戲頭牌“三七互娛”,而且最近股價跌得有點兒慘。
實際上,包括三七互娛、巨人網絡、完美世界、世紀華通等公司在內,過去一段時間A股游戲版塊遭到資本的拋售,雖然沒有出現短時間內大規模下跌,但無論是各家此前陸續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還是目前的股價走勢都不盡如人意。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表現強勢的游戲股,如今卻似乎成了被拋棄的對象。
對于這種吊詭現象,很多聲音將直指“買量競爭”。
狂奔與原罪
回顧近幾年國內游戲市場的發展過程,“買量”始終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有人對它嗤之以鼻,也有人對它無限追捧。那么,無數開發者和玩家又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買量”?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買量有效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效果非常顯著。
如果分析三七互娛這家公司,其實真正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并不長,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那款現象級的頁游《大天使之劍》。有數據顯示,《大天使之劍》上線僅僅60天,就拿下了3.2億元的流水。由此成為三七互娛旗下的絕對爆款游戲。
有業內人士指出,它在幫助三七互娛快速騰飛的同時,也證明了“買量”這種方法的可行性。此后,三七互娛推出了那個靠著林子聰魔性廣告洗腦了無數人的《傳奇霸業》。盡管在外界看來這個廣告很Low但是上線80天內流水突破3億。
隨著時間的推移,“買量”游戲的代表也從當初的頁游進化到現階段的手游,此后的“傳奇”以及“類傳奇”游戲都是其中的“扛把子”。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愷英網絡的《貪玩藍月》。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其實并非因為玩過這款游戲,而是和《傳奇霸業》一樣,被它在網上無處不在的洗腦廣告轟炸的結果。
試問哪個網上沖浪的同學沒聽過那兩句蹩腳的廣普:“大嘎好,我系轱天樂,我四渣渣輝,探挽懶月,介四里沒有挽過的船新版本。”
魔性廣告的轟炸,是它們獲取流量的最主要手段,而這種廣告策略的背后,則是開發商們無盡的野路子。以《貪玩藍月》為例,其實這種傳奇或者類傳奇的游戲本身就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國內正統“傳奇”的版權一直是在盛趣(原盛大)手中。想當年無數人熬夜“砍”的《熱血傳奇》,正是盛趣代理的一部大作。
此后類傳奇游戲頻頻出現,盛趣一開始也曾多次起訴相關發行商的侵權行為,但這種游戲玩法上的侵權,一直都是行業內很難界定的存在。所以,往往盛趣起訴后都是耗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最后無疾而終。
而“野路子”的另一個具象化體現就是這些頁游、手游們龐大的代言人陣容。大家都曾記得,陳小春、張家輝、成龍、郭富城、吳京、古天樂甚至馮小剛等一眾大牌明星出演的那些無比尷尬的廣告內容。不過,這些明星并不是都心甘情愿為這些游戲代言的。
羅振宇曾在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解釋過這些游戲公司的套路。簡單來說,就是游戲公司前期無論明星同不同意,直接就會套用各種技術合成,讓明星出現在它們的廣告中。明星們看到之后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起訴侵權,二是選擇拿幾百萬的代言費接受代言的現實。
相比起費時費力的起訴流程,絕大多數明星顯然都選擇了后者。游戲公司的做法是典型的“先上車后買票”。
而這些明星站臺的廣告也就成為這些游戲公司們買量投放的工具,瘋狂的渠道投放加上屢試不爽的“滾服”手段,長期以來收割了很多用戶情懷、誘導了很多用戶氪金,這種爐火純青、看上去很low的做法,也確實為它們換來了相當大的用戶以及收益。
根據三七互娛公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公司去年營收132億元,同比增長73.3%;公司凈利潤21.1億,同比暴增109.7%。而這份相對不錯的營收以及凈利潤成績,其實就是建立在其近乎夸張的買量成本之上。
夢幻西游手游免費洗點(夢幻西游手游免費還是收費) - 櫻花動漫
財報顯示,三七互娛2019年的營銷成本高達77.37億元,同比暴增133%,銷售費用率高達58.49%。今年上半年,這種瘋狂買量的做法并沒有減弱,其上半年其營收79.89億元,而銷售費用高達45.496億元,比率同樣達到了56%。
而相比暴增的營銷成本,三七互娛在研發上面的投入就顯得有些可憐了,整個2019年其研發成本僅為8.1億元,只有營銷成本的十分之一。
這樣夸張的比列,讓“買量”舉措成了三七互娛在很多游戲愛好者眼中的原罪,畢竟無論是他們的游戲還是廣告,都讓很多普通用戶感到不齒。
但如果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能夠保持相對較高的毛利潤,每年還能夠獲得不錯的收入和利潤,同時保持相對的增長,這就是一家好公司。所以,作為游戲企業,盡管三七互娛沒做出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好游戲,但其依然擁有550多億元的市值,一直領跑A股絕大多數游戲企業。
這就有點像被無數游戲玩家鄙視的日本游戲公司KONAMI,特別是在國內游戲圈,只要一提到KONAMI,下面肯定會有留言是“Fxxk,KONAMI”。原因就是近些年KONAMI改變了經營策略,遠離了主機游戲市場而轉向手游,而且公司內部擠走了知名游戲制作人小島秀夫。
而站在一家企業的“投資者”角度來看,做游戲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為了讓公司活下去并逐步壯大,所以選擇市場前景更好的手游領域也無可厚非。但在鄙視鏈嚴重的專業游戲領域,放棄主機市場轉向手游就是“原罪”。
同理,三七互娛、愷英網絡等等靠著洗腦廣告、換殼游戲、滾服手段收割一波又一波用戶,在很多玩家看來就是“原罪”。
買量的“野蠻人”
當很多玩家們看到三七互娛、愷英網絡那些討人嫌的洗腦廣告,在了解到各家每年巨大的買量投入后,很自然地就會對這些公司產生一定厭惡感。實際上買量不僅僅是三七互娛、愷英網絡這些公司的“獨門秘籍”,而是幾乎整個游戲行業通行的做法,只是三七互娛的在買量上的投入占比,以及廣告的轟炸覆蓋顯得過于夸張,所以才會被人熟知。
以游戲巨頭網易為例,其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營銷方面的總費用為41.8億元,銷售費用率為11.86%。當然這41.8億是網易所有業務的營銷費用,不過考慮到網易以游戲營收為主的收入結構,這41.8億營銷費用里游戲相關營銷投入大概率會超過50%。就算只按20億元來計算,也已經超過了世界華通、完美世界、昆侖萬維等A股著名的游戲公司。
根據天風證券的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游戲行業中的24家上市公司(不含騰訊、網易)累計營銷費用為100.95億元,同比增長了24.18%。相較之下,這24家游戲公司的營收增速僅僅只有14.41%。明顯可以看出,游戲公司在買量上的成本增加速度,遠遠大于游戲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增速。
那么問題就來了:既然大家都在買量,為什么同樣買量的三七互娛、愷英網絡卻被投資人以及機構看好呢?原因可能還是出在游戲本身。
在國內的游戲行業,買量投放競爭不斷加劇已成事實,無數游戲公司的負責人談及買量都曾用過“白熱化”一詞。而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是,當大家都在買量時,最后拼的還是游戲本身。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上半年網易、莉莉絲、米哈游等以自研開發精品游戲為主的公司,也先后加大了買量的投入。今年上半年網易主推的就是旗下的《夢幻西游網頁版》,相關投入方面上文已經有所涉及。
而莉莉絲、米哈游這兩個國內游戲圈新星,在上半年做的引爆行業的大事就是對傳統的分發渠道說“不”,拒絕硬核聯盟的舉措,也被外界視作是對行業舊秩序的一次挑戰。同時二者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發現通過大量買量可以獲得不亞于渠道分發所帶來的收入。
既然“業績”可以通過買量實現,為何還要砸重金給渠道?所以,我們看到了《萬國覺醒》《原神》等精品游戲的廣告也變得到處都是,幾乎霸占了所有熱門應用的廣告位。
根據APPgrowing的9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莉莉絲的《萬國覺醒》位居手游投放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廣告數量也遠超第二位的《云上城之歌》。
換個角度,站在三七互娛、愷英網絡們的立場來看,當“野蠻人”米哈游、莉莉絲帶著《萬國覺醒》、《原神》這樣的精品游戲叩開買量市場大門后,自己手中拿著的依然是各種“船新”版本的換皮《傳奇》,試問他們會不慌張?
或許,“渣渣輝”們已經救不了陳舊理念的游戲企業了。
最后
可以說,游戲公司買量不是“罪”,前提是你要拿出一個質量過硬的游戲,買量的產品題材要足夠優秀。如果買量就是“原罪”,那么今年以來瘋狂投放廣告的莉莉絲和米哈游,早就應該成為玩家口中的眾矢之的了,但《原神》目前卻成為了全球收入最高的游戲。
同樣的做法、不同的游戲,最終得到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自始至終“買量投放”只是一種營銷輔助工具。用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靠買量這樣的輔助工具過日子,就像玩游戲開外掛一樣,自身實力不過硬,終有一天會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