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冒泡游戲中心現在怎么玩,以及冒泡游戲老版本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建群時熱熱鬧鬧,不久就冷冷清清,同學群里“潛水員”增多
新華社武漢10月31日電 題:建群時熱熱鬧鬧,不久就冷冷清清,同學群里“潛水員”增多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
初中同學群、高中同學群、大學同學群……記者近期調查發現,通過社交媒體,不少人加入了各類同學群,有的甚至連幼兒園、小學同學都建了群。但不少群建群時熱熱鬧鬧,不久就冷冷清清,少數幾個人唱“獨角戲”,大多數人都成了“潛水員”;有的群還逐漸異化成為“拉票群”“廣告群”“助力群”,雖然反感,但是礙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貿然退出。
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潛水”
“你看,這個是小學同學群,最近的一次有人留言是在4月23日,半年沒有人在群里說話了;這個是初中同學群,也有兩個月處于零消息狀態了……”10月下旬,畢業于武漢一所部委直屬院校的王誠給記者展示了他的同學群。
建群時情況并不是這樣。王誠介紹,2016年春節,陸續返鄉的小學同學們互相添加社交媒體好友,隨后組建了同學群。“好多人都是好久不見,大家在群里聊個不停,經常是一會兒沒看手機,就有上百條信息未讀。”
熱鬧之后,歸于沉寂。“漸漸地,說話的人少了。現在完全處于‘潛水’狀態。”王誠說。
和王誠的經歷類似,基層公務員小陶介紹,他的大學同學群起初是最活躍的群,因為畢業不久,大家都在群里分享入職經歷,暢談理想未來。時間長了,能聊的共同話題似乎越來越少了。“入職就意味著責任,再也不可能像在大學‘臥談’時的那樣天馬行空,大家都忙了。”小陶說。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群里“潛水”。中部地區一位縣領導的“朋友圈”,長期處于不更新狀態。他高中同學群的一位“群友”介紹,這位干部極少在群內發言。“再醇的酒打開蓋子也會變淡。幾十年過去,個人經歷各異。群里發言,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可能會被曲解;有時小范圍交流的內容被截圖傳播,容易產生不好的影響。”這位要求匿名的縣領導說,“關系近的,總能聯系上。沒有必要借助同學群。”
一些同學群出現功能異化
眾多成員在群中“潛水”的同時,一些同學群出現了功能異化。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群成了“拉票群”“廣告群”“助力群”,讓人不堪其擾。
——“拉票群”增多。“孩子參加了一個美術比賽,請幫忙支持一下。”10月17日,湖北咸寧市民汪女士一個很久沒人發言的同學群內,出現了一條信息,以及一個投票的鏈接。隨后,有人在信息下回復,有人放上了投票完成的截圖。汪女士把群里的信息向上拉,展示給記者看。“最近幾個月一共只有4個人發信息,兩條都是希望大家幫著投票。”汪女士說。
——“廣告群”盛行。有的群里,部分從事網絡銷售的群友成了最活躍的“主力”,甚至每天“刷屏”;一些多人組團才能優惠“砍價”的廣告,讓不少人不堪其擾。湖北嘉魚一位基層供電職工說:“小學群、初中群里,賣東西的人很活躍,深入交流的越來越少。”
——“助力群”泛濫。每逢節假日臨近,一些長期“沉睡”的群開始變得活躍。原因在于一些搶票程序、網站發起的“助力搶票”“加速搶票”活動,吸引了很多搶票者參與。
為了實現“加速”,不少人把鏈接轉發到了同學群里。于是,“我正在搶火車票,快來幫幫我……”“到××的火車票太難搶啦,需要你助我一臂之力……”等信息泛濫。還有一些人把真假莫辨的“愛心募捐”“眾籌”等信息轉發到群里,希望大家“助力”“支持”。
還有的同學群如今已變成“點贊群”“貼圖群”。“有的人勉強發個‘表情包’,很少說話。”一位受訪者表示,雖然反感,但要在“眾目睽睽”之下退群還是有所顧慮。
注意厘清“網絡交往”的邊界
從建群時熱熱鬧鬧,到后來的冷冷清清,甚至一些同學群出現功能異化,有關專家認為,網絡時代,“線上距離”近了、“心理距離”卻遠了的現象提醒人們,要注意厘清“網絡交往”的邊界。
武漢大學城市安全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說:“地域不同了、經歷不同了、價值觀可能也不同了,這很容易導致大家的興趣點、關注點不同,對于同一事件的判斷和理解有所不同。在這一背景下,有的人發到群里的內容,對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打擾,甚至引發心理不適,產生爭論或者矛盾。于是就出現了干脆不說的‘潛水’現象,或者只有在拉票、發廣告的時候才想起。”
受訪專家指出,網絡交往其實是“線下”人際交往的延伸,要多換位思考。一是勿擾原則,深更半夜盡量不要往群里發信息,以免打擾別人休息。二是避免抬杠,有的同學經常為一些問題爭執,你來我往,喋喋不休,與其這樣,不如兩人選擇私聊,談深談透。三是守時原則,別人詢問盡量及時回復。
尚重生認為,現在,大家太多的交往都是“線上”進行,“線下”反倒少了許多,“找點時間、找點空閑,和老同學見見面,面對面地交談,要比‘線上’交流更深入、更重要。”
“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交往,都要嚴格自律。”長期從事黨建及廉政研究工作的湖北工業大學教授吳建峰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唯有如此,才能讓同學群回歸增進友誼、維系情感的初衷。”
網絡游戲外掛 灰色地帶的暴利生意
這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快感:你可以公然作弊,要付出的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天只需要十幾元、二十幾元錢,就足以支撐你在一款網絡游戲中呼風喚雨。你不需要苦練槍法,就能槍槍爆頭。你不需要苦苦搜索,就能輕而易舉地得到那些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從地圖的最東側隨意開出一槍,它能飛往你壓根兒就看不到的遠方。那里可能有一個人正莫名其妙,應聲倒地。這些作弊行為在游戲世界里分享著共同的名字——外掛。
外掛是指針對某一款游戲而設計的、修改游戲中部分程序的外部程序。在網游剛興起的年代里,還有論文會專門區分外掛的良性與惡性。但時至今日,外掛一詞在玩家中普遍被認為是游戲的“毒瘤”,它是一種使用輔助腳本破壞游戲公平的行為。透過外掛,玩家能簡化人工操作或施行其他作弊行為。
越是爆款的游戲,外掛通常就越猖獗。2017年年底,fps游戲(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絕地求生》制作方藍洞正式對外宣布全球玩家數量達到3000萬。該游戲熱度不斷攀升的同時,外掛數量暴漲,不僅惡化了游戲環境,也催生出了一些暴利的外掛生意。
諸“神”之戰
《絕地求生》職業選手樂伊正像往常一樣直播著隊伍的訓練。坐上將玩家投放到地圖各處的飛機時,樂伊開麥說了一句:開掛的都來Pecado(游戲中通常人數最密集的地點)!
挑釁開掛玩家的后果很快就見了分曉。樂伊剛剛開傘,在地面上完全不可能打到他的高度上,一顆顆子彈十分精準地打在了他身上。樂伊和隊友因為滑稽的場面大笑起來:“沒想到他們真來了啊!”
隔墻爆頭、一躍10米、自動瞄準、隱身、透視、鎖血、閃電瞬移、全地圖穿墻……神話世界里孫悟空拜師菩提老祖,經歷幾重磨難才學會的72變招數,如今只需要花費幾十元就能在競技游戲中實現,因此普通玩家將開掛玩家戲稱為“神仙”“大哥”,誅殺外掛玩家的行為就是“誅仙”。由于氣憤,也有玩家將開掛者叫作“孤兒”。更有玩家將這款游戲戲稱為“仙境求生”。
即便是技術過硬的職業選手也難逃外掛的困擾。盡管他們頻頻打出“誅仙”的精彩操作,但是更多時候,越來越過分的外掛也讓他們難以招架。頻頻“落地成盒”,在游戲開始沒多久就被外掛殺死,很多職業玩家也時常為此“心態爆炸”。而普通玩家既對外掛深惡痛絕,又難誅殺外掛。有些人在寄希望于國服登場,有人則干脆放棄了游戲。
《絕地求生》的英文簡稱為PUBG。在游戲規則中,100名玩家被投放到地圖上,玩家需要在島上尋找各種可以自我保護的裝備和武器。游戲期間,玩家的可活動范圍不斷縮小,引發玩家間的競技。在這里,只有干掉敵人,活到最后,才能取得勝利。勝利后,屏幕左上方將顯示“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八個大字,這款游戲的代稱“吃雞”也緣此而來。
各式各樣的外掛被創造出來。無后座力、瞬間擊中、自動瞄準方框透視、火柴人等種種輔助被囊括進外掛程序中,只要游戲期間勾選自己需要的輔助項目,開掛玩家就可以走上獲勝的“捷徑”,開了外掛,槍槍爆頭。
在服務器內打榜,是外掛行業中默認的營銷操作模式。所有服務器中,《絕地求生》亞洲服務器算是外掛淪陷的重災區。記者了解到,在1月31日的亞服排行榜前10名中,其中6名玩家都是“賣掛的”。這些外掛銷售者多以“外掛”二字拼音首字母加賣掛群號為游戲名稱,頭像也是清一色的宣傳圖片。還有外掛銷售者專門在各大直播平臺上開掛打游戲,在被發現和封禁前,想買掛的玩家可以通過直播間了解到外掛的力量。
“亞服神仙太多了,誰還敢玩。”玩家珊珊坦言,自己從來不會在亞服玩游戲,每次她都會選擇外掛玩家相對少、游戲環境稍顯良好的日韓服或東南亞服。即便這樣,外掛依然常見,游戲體驗依舊堪憂。
層級分明的代理鏈條
“絕地求生,吃雞,什么都有,吹牛誰都會,實力不用吹。低至十幾二十……”
為了吸引客源,大二學生小天(化名)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上掛出了自己售賣的外掛。
曾經,小天也曾自詡是個資深游戲玩家,但隨著開掛的人越來越多,小天“吃雞”的次數大不如前。幾乎每局游戲,都被開掛玩家“打到爆炸”,他不得不順應潮流,“被迫”開啟開掛游戲之旅:“絕地求生不開掛,完全不能玩啊!有了掛以后,游戲體驗就很棒了。很搞笑的操作都能搞。”
“那些賣掛的拿十幾塊錢進價的掛,翻倍賣給我,就算是這樣,我還是老被封號。你想想,十來塊的進價,能穩定嗎?”細數自己花費在買掛、買新號上的錢,小天說,怎么也被坑了不下一千元。
小天的賣掛生意起始于2017年11月。機緣巧合之下,小天認識了自己口中的“總代”。盡管接觸外掛行業不過3個月,小天已經拿到頂級代理的進貨價。
大多數的外掛代理都會建立QQ群,為了避免討論,這些群大多開啟全員禁言模式,管理員在群公告里發布自助購買網站。外掛程序每個人都可以下載,但若想正常使用,則必須有“卡密”驗證。“卡密”按有效期分為小時卡、天卡、月卡或永久卡,價格也從數十元到數千元不等。為了鞏固客源,小天也建了一個QQ群,群里拉的全是自己的目標客戶。隨后幾天,小天開始每天在群里更新成功“吃雞”的截圖,最多的一場,他殺了51個玩家。
小天建立的客戶群并不開啟全員禁言模式,在群里,他的客戶們發得最多的,就是成功“吃雞”的截圖。一位客戶在群里發出了兩張成功“吃雞”的截圖,截圖顯示,兩局游戲下來,他一共淘汰了19名玩家。5分鐘后,群里開始陸續有人冒泡:“牛!穩贏!”“很奔放!”
借此機會,小天又為自己代理的外掛打了一波廣告。“按照頂級代理的級別,這些好的外掛在我這里的進價也就20來塊,至于賣出去的價格隨便你定。”心情好的時候,小天還會偶爾給客戶們送幾個免費外掛,讓他們進行測評。
對于外掛制作者而言,制作“卡密”并不需要成本,唯一的投入即是前期研制開發外掛的費用。每當有人想要代理該外掛時,外掛作者就會為他們開啟一個端口。每個端口都部署有一個相應的“制卡器”,用以制作驗證外掛的“卡密”。
據小天介紹,以名為“歸零者”的外掛為例,外掛“卡密”的進貨渠道有總端口進貨和子端口進貨兩種。總端口的數量少,而子端口則可開多個,花費五六百元錢就能開啟一個子端口。擁有總端口的代理與擁有子端口的代理,“卡密”進貨價比例懸殊達1:26。盡管沒有總端口,擁有子端口的小天也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進貨,再售出給下級代理或客戶。
事實上,除了QQ群外,目前主流的購物平臺、搜索引擎也都被外掛代理商荼毒。它們以“輔助”為名,有的更建立起售賣外掛的專門網站,賣起琳瑯滿目的作弊程序,還能“一對一遠程調試,直到你吃雞為止”。部分網吧甚至直接將外掛程序安裝在電腦里,設立了網吧中的“特區”——外掛專區。
記者以做代理為由,聯系了某二手資源交易平臺上的一位賣家了解代理事宜。
“200元代理費,我把網盤下載、作者聯系方式給你。你直接在他那里提貨或者在我這里提都可以。在我這里批貨肯定沒有在他那里便宜,看你們怎么談。”據該賣家介紹,只需要繳納200元代理即可直接與外掛制作者聯系提貨。對于游戲國服即將上線,他表示,國服上線后環境會有大變化,“趁現在還能多賺點,國服上了以后啥樣就不好說了。”
“我現在都沒空搞,不然我現在肯定一天200多收入沒問題。下學期我準備請幾個客服了。”小天表示,自己現在每天的純收入能達100元,而總代理日均純收入或超500元。
據媒體報道,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外掛制作者月入可高達百萬元,一些普通的外掛代理一個月收入也能達到10余萬元。
每次游戲更新前后,都是這類群活躍度最高的時候。買家急著開掛游戲,賣家急于推廣自家外掛。游戲更新后不過2個小時,各類外掛資源包在群內源源不斷地更新。據“PUBG_STEAM”官方微博消息,2017年12月11日至12月17日間,294791個游戲賬號因違規使用第三方作弊軟件遭到處罰。《絕地求生》官方數據顯示,外掛總封禁人數已達150萬,2017年11月份這一數據僅為70萬。
但是隨著“吃雞”國服上線的日子越來越近,外掛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游戲環境的惡化也較此前更為嚴重。面對未知,外掛販售者正在抓緊時間,賺上可能是“最后一桶金”。最夸張的時候,外掛販售者將外掛低至5元一天甩賣,甚至免費送出。
反外掛“拉鋸戰”
在“吃雞”里,中國玩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1月22日,根據Steamspy的統計,Steam中國區活躍用戶已突破4000萬,目前活躍人數中國區排名第一。《絕地求生》游戲銷售平臺Steam數據顯示,中國活躍玩家數量占據了Steam活躍玩家數的19.48%,中國玩家游戲時長占比為24.88%,中國活躍玩家數量和游戲時長均超越其他國家,位列第一。
與之匹配的是海量的外掛銷售者和使用者。外掛由來以久。“吃雞”衍生出的眾多手游也同樣被外掛困擾。
網易的《荒野行動》即是“吃雞”手游中的一款。網易方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荒野行動》堅持對外掛“零容忍”的態度,建立了從技術、運營到法律的多重反外掛體系。
據介紹,網易目前在反外掛上主要依靠技術手段。在運營上,建立了7×24小時持續的監控和覆蓋游戲內外的的舉報系統,玩家可以在游戲中實時舉報,并得到及時反饋。
在《荒野行動》的官方微博上,網易數次公布情節惡劣的外掛玩家名單。目前,網易不僅對使用外掛的游戲賬號進行封停,某一設備出現多次賬號被封停的,也會封停該設備。
對于網易等游戲廠商而言,“反擊外掛不僅僅是技術和運營上的努力,也需要有法律上的配合”。1月底,網易聯手警方在深圳成功抓捕了制售《荒野行動》外掛的兩名犯罪嫌疑人。騰訊則于近期稱,已聯合警方破獲了《絕地求生》的首起外掛軟件制作、傳播案件。
資料顯示,2011年全國首例網游“外掛”入罪案中,被告人構成非法經營罪。其中,被告人董杰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罰金30萬元,被告人陳珠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罰金20萬元。兩人通過外掛半年獲得的利潤達150萬。
長期關注外掛問題的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告訴記者,在實際情況中,目前針對非法制作和販賣外掛,最常見的情況是適用于《刑法》第225條對非法經營罪的相關規定。由于外掛種類多,表現形式、實現方式比較多,給法律界定帶來了一定難度,現有的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被廣泛討論的外掛是否構成侵犯著作權罪,是否能被視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都只能依照每一個不同的案例進行界定。
針對外掛,最重要的規定就是2003年12月,新聞出版總署、信息產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版權局、全國“掃黃”辦聯合下發的《關于開展對“私服”“外掛”專項治理的通知》。其中明確將“外掛”行為列為未經許可或授權,破壞合法出版、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互聯網游戲作品的技術保護措施、修改作品數據、制作游戲充值卡(點卡),運營或掛接運營合法出版、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互聯網游戲作品,從而謀取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的違法行為。
時至今日,相對于網絡游戲的飛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明顯滯后。
一方面是游戲廠商的“零容忍”和游戲玩家的不滿,一方面是法律保障的相對滯后,外掛生意依舊徘徊在灰色地帶,伺機在每一個爆款游戲中“吸血”發財。在這場博弈中,玩家和廠商都清楚,只要游戲還熱門,外掛就不會徹底被消滅。對于處于反外掛一線、被視作“頭部廠商”的網易表示:“打擊外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場拉鋸戰,就好像世界上永遠都有警察和賊一樣。破解技術和反破解技術一直在賽跑,我們的監測技術也不斷在提高。”(記者 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