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來地鐵站買菜,通勤總算有了生活氣
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機器,也需要從大自然中不斷吸收物質和能源,但反饋得卻非常少。事實上,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居民甚至比以往更加依賴大自然的供給。環境問題的緊迫程度,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材料?既然無法改變高價土地策略,能如何進行舒適的空間設計呢?現代化下的自然生活方式如何踐行呢?
農場充分利用垂直空間,植物種植在高達屋頂的架子上,最多的地方可以累加十層,工人們搭乘電梯照料植物。通過這種方式,農場在9萬平方英尺的土地上,創造了萬平方英尺的種植面積。
在原本枯燥、忙碌的通勤過程中,看到這一片綠油油的植物,多少能緩解點通勤的焦躁。另外,我看地鐵公司也別搞什么“買房免費坐地鐵”了。直接在每個小區內引入垂直農場,買房就能免費吃有機蔬菜,等這批居民老了,又參照新加坡樂齡農莊,讓退休老人參與垂直農場的種植,從身心上提高老年生活質量,而年輕人又有免費有機蔬菜吃了。(我瞎說的)
“日新月異的科技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惫饷魇称芳瘓F總經濟師邵黎明希望,“各參賽隊伍積極探索垂直農業行業發展關鍵共性問題的解決之道,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p>
在鄭建鋒看來,大賽一年比一年更貼近實際,更加關注農業本身以及效益問題。植物工廠雖然解決了“不靠天吃飯”問題,但高昂的成本很難讓蔬菜從實驗室走向餐桌,所以他希望借此比賽實踐智能植物工廠創新技術,提高植物工廠的生產效率,提高產量和品質。
Lettus Grow隊長徐丹
建設綠色城鎮提升家園魅力
而最早感知到種菜的樂趣,可以追溯到小時候看爺爺種菜,她記得因為爺爺韭菜老是種不好,便去請教鄰居家老人,經過他指導后,爺爺的韭菜長勢喜人。等踏入這個行業后,她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如果老農民的手藝不能很好傳承下去,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科技把祖輩農業給傳承下去”。
透明展示的“農場”空間,頗有科幻片的感覺。每個層架上都放置了一個水耕槽。這種水培農場能夠規避地理和溫度的限制,使用自動化技術和LED光源就能即時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也避免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智能化的管理解放了大量勞動力,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農業行業中。
根據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2019屆選擇就業的清北畢業生中,約四成人進到了黨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而2021屆清華畢業生里,選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這3類“體制內”工作的學生占比達69.9%。
而在拼多多舉辦的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開幕式上,36氪接觸到了一群高學歷年輕人,他們幾乎都是博士學歷,卻選擇了同齡人大都避之不及的農業,并以此為夢,解鎖農業難題。
而在“賽博農人”隊(CyberFarmer)隊長鄭建鋒的印象里,則是另一番辛勤勞作景象。1992年出生于河南第一產糧大市周口,他從很小時候就目睹了父母及鄰居忙碌于農田的辛勞。彼時,農業機械化普及率極低,農作物耕、種、收都需要人工,比如播種需要人力拉,小麥用鐮刀收割,脫粒則是人工摔打……勞動強度非常大,且生產效率也不高。
正是因為見證了大人黃土里刨生活的艱辛,鄭建鋒深知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的意義所在。鄭建鋒告訴36氪,填報志愿時他率先報考了中國農業大學,然后看到農建專業是做現代農業的,第一志愿就選擇了它,“當時并不完全了解這個專業,但想著能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入學第二年專業進行分流(注:入學時按土建招生,分流變成土木和農建),很多人選擇了好找工作的土木專業,他依舊留在了農建專業。
去年他又組隊參加了第三屆比賽,并最終晉級決賽,成為四位隊長里唯一一位90后,而他們也是四支隊伍里“專業最對口”的。據悉,CyberFarmer團隊包括博士后1人、博士生4人、碩士生1人,均來自于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
至于本屆比賽為何選擇生菜為基礎種植作物?以及為何會選擇在集裝箱進行垂直農業挑戰?拼多多高級副總裁朱建翀表示,選擇生菜,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大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中,對新鮮綠葉菜的消費量和需求比較大,而生菜是廣大市民普遍喜愛的綠葉菜品種之一,“我們希望通過本屆大賽,探索未來城市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路徑。 ”
與此同時,人們也在比賽中看到了農業科技的實際作用。比如,第一屆大賽結束后,遼寧一家草莓合作社就引進了多多農研大賽獲勝隊智多莓公司的AI技術,實現了一個人管理7-8個大棚同時產量翻倍的效果。第二屆比賽“智茄”團隊開發的“日累積光照量補光策略”模型已在北京小湯山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的草莓溫室中得到應用。該技術目前已申請且授權了發明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劉寧晶博士曾與徐丹組隊“番茄快長”參加了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前者負責算法、數據等工作。
近日,拼多多與光明母港(上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22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暨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開啟。在接下來90天的時間里,從全球30支報名參賽的團隊中脫穎而出的“賽博農人”隊(CyberFarmer)、上海農科院隊、生菜快長隊(Lettus Grow)、上海交大“生生不息”隊四支決賽隊伍將操作各自的集裝箱垂直農場,完成三茬“翠恬”生菜的種植。沒聽說過“翠恬”?這是一種口感甜脆的全新生菜品種,其種植經驗在國際上都極為稀少。根據賽制,產量高、品質好、算法優且能耗低的團隊將獲得最后的勝利。
走進位于上海崇明的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農研基地,零星散落著多幢不同規格的集裝箱式的垂直植物工廠。在看似平平無奇的外表下,這些建筑卻有著完整的空調、新風系統、營養液調節裝置,能夠實時探測二氧化碳含量和溫、濕度等。作為新型設施農業之一,植物工廠能夠對“溫、光、水、肥、氣”等要素實現精細化、全人工控制,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更為便捷的是,參賽選手可通過手機APP直接對這些參數進行設置調節,進而實現種植箱的無人化管理。
“賽博農人”隊的隊員都來自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管控崗位科學家團隊,曾獲得“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AI組冠軍。團隊成員年輕但卻經驗豐富,他們在前兩屆大賽中使用的創新技術已經落地應用到了農業科技示范園中?!氨敬未筚悾覀兊暮诵睦砟钍腔谥参飳υ挼闹悄墉h控技術,其中一個創新技術是連續動態檢測生菜的光合同化量,以這次比賽驗證我們技術?!薄百惒┺r人”隊隊長、90后農業科學家鄭建鋒介紹了他們的“撒手锏”。
首先,植物工廠非常高產。相對于傳統的蔬菜大田種植,垂直植物工廠一般是6層標準模組,相當于同樣的土地面積,垂直植物工廠卻能夠多出5倍的種植面積。因為植物工廠內能控制蔬菜生產環境,所以,生產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實現了作物的周年連續生產,一年能生產15-20茬??傮w來說,其產量要比陸地種植要高產20-30倍!
其次,植物工廠可以讓人們吃到更高品質的蔬菜。在植物工廠中,減少了自然變量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以種植出高品質、高產量、標準化、無污染、無農殘、無需清洗的蔬菜。同時,由于植物工廠一般建造在城市周邊,運輸更為便捷,縮短了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飯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