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切磋琢磨(在切磋中成長作文)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4日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的講話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是說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器物,比喻人不經過歷練,就難以成才。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學記》里,后被先賢反復征引,更經過《三字經》等蒙學讀物的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格言名句。筆者認為要深入理解“玉不琢,不成器”這句古訓的內涵,就要對“玉”和“人”二者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解剖,分析二者之間的共性和個性。

玉器的制作,按照《天工開物》中的描寫,是用輪子帶動轉盤和攪拌好的解玉砂,以此把玉料剖開并慢慢琢磨成器。古人由此認為,人才的養成同玉器的制作一樣需要精心打磨,這正是《論衡》中的“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的道理。古代先賢多從山川草木在嚴酷環境中發育成材的自然現象取譬,勉勵后學“窮年磨厲,期于有成”“干霄凌云,而為棟梁之用”。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些名言名句無不告訴我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青年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練、刻苦的砥礪才能完善自我,有所成就。正如古代名人傳記里常見的砥節礪行、砥志研思、砥行磨名、砥厲廉隅、砥節奉公、砥礪風節、砥行立名等成語所言,歷史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正是以古圣先賢樹立的人格標準來“琢磨”自己的道德品行和技能才干,也就是南宋葉適所說的“磨厲鈍頑,收其敏達之效”,才最終成為擔負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棟梁之材,進而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因此,筆者認為:玉和人的共性是二者都需要以“真善美”為標準,經過一番切磋琢磨,方能玉成器、人成才。

“玉”和“人”之間當然也存在一定的個性,也就是差異性。歐陽修在《悔學》中將“玉”和“人”的差異性表述為“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他認為,玉本身是存在“德”的內涵,不琢磨成器,它仍有價值;人則不然,如不學習,不明道理,再受到外部物質環境影響,容易變成小人,而不能成才。這里講的玉之“常德”就是孔子所說的“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孔子從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個方面分析了玉的內涵與人的精神世界的相通與相關。所以,《詩經》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孔子也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說法,指出了“玉”的德行是和君子的品質是相同的。而人要達到君子的境界卻并不容易,這背后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增長才干、修身立德。歷史上的君子賢人都發出過“學不可以已”的感慨。《呂氏春秋》中的“不知理義,生于不學”、《禮記》中的“學然后知不足”、荀子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和董仲舒的“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講的是學習對人行為處世上的影響。歐陽修的“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諸葛亮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陳確的“物之成于氣,人之成于學”說的是學習對人立身成才方面的作用。吳兢的“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張孝祥的“學者政出之,政者學之施”和孫中山的“努力向學,尉為國用”則說明了學習對國家政治的促進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達到君子所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這一境界與玉之“常德”的道理是有必然聯系的。

“玉”和“人”二者之間的差別還存在一個“器”的問題,琢磨玉石的目的在于使之成為器皿,讓玉器具有某一方面的價值而供人使用。對于人而言,孔子則提出“君子不器”的概念,后世儒者也反復進行了論述。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無所不施也。”皇侃曰:“器者給用之物也,猶如舟可泛于海,不可登山,車可陸行不可濟海,君子當才業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朱熹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些論述體現了儒家思想深邃的人文內涵。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最高的修養境界,君子與玉比“德”,而不是與玉比“用”。成德是不斷追求人生超越的過程,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學習修煉中提升自己的境界、開闊自己的格局、擴大自己的氣象,直達形而上的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說:“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述的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當代青年要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之志,勇于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勵志勤學、櫛風沐雨,刻苦磨煉、砥礪前行,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修養品德氣質,增長知識才干,在不懈奮斗中綻放青春的光芒。(徐琳 謝毅)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2日訊(記者向潔 通訊員馬苗娜)“請雙方握手致敬,集中注意力,準備開始!”“加油!”12日下午,課后服務時段,江岸區丹水池小學150平方米的摔跤館里,傳來鏗鏘有力的擊掌聲,身著摔跤訓練服的孩子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切磋,其中不乏女生的身影。

在教練的指導下,丹水池小學摔跤隊的隊員們進行訓練。

作為武漢市體育傳統(摔跤)特色學校,丹水池小學一直致力打造摔跤特色品牌。在專業摔跤教練張媛媛以及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組建了一支訓練有素、積極拼搏的學生摔跤隊伍,堅持十年如一日地科學訓練。

該校2022屆畢業生、現就讀于武漢市解放中學的學生肖航對在摔跤隊的成長經歷刻骨銘心。他說,在加入摔跤隊前,他以為這項運動只要力氣大就可以,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進入校隊后,他對這項運動有了新的認知,“摔跤是力量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基礎訓練后,教練教大家鯉魚打挺、后滾蹲腿起、過斗翻這類動作,還是有些難度的。特別是后滾蹬腿起這個動作,需要兩手把身體支撐起來,在倒下去的瞬間還要讓身體保持直立姿勢。想完成好非常難!”

在不斷的練習中,孩子們磨煉意志,提升專業技能。

剛開始訓練時,肖航身上被摔得到處都是淤青,次日早上起床更是困難。肖航坦言,他一度想放棄這項運動。教練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之后的訓練課上,沒有按照慣例讓大家先訓練,而是在全體隊員面前露了一手。他被教練瀟灑利落的動作深深地吸引了。教練還不斷激勵隊員們:“這些動作在摔跤項目里面只是滄海一粟,你們如果想要做到老師剛做的這些動作,必須要不怕困難,勇于挑戰,堅持訓練。”

沒有哪一種成功不是建立在汗水之上的。直到現在,肖航每次遇到困難,他都會想起教練那堅定的眼神,“人成長的過程就像摔跤,哪怕明知要面對摔摔打打,也要勇敢向前,摔倒了再爬起來!”

明知要摔倒,也要勇敢面對!

學校分管體衛藝工作的副校長張莉表示,學校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校內重點選拔一批素質好、發展潛力大,有吃苦精神的優秀苗子入隊,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訓練方法提高成績。在2022年夏季舉辦的武漢市青少年體育運動會中,校摔跤隊隊員肖航獲得金牌,黃道翔獲得銀牌;黃道翔作為武漢市代表隊員參加湖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榮獲省運動會銀牌。學校摔跤隊2016年成立至今,在市青少年體育運動會上,共計獲得金牌6枚、銀牌11枚、銅牌11枚。該校在2021年榮獲“武漢市體育傳統(摔跤)特色學校”榮譽稱號。

學校本著“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辦學目標,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小課后,大民生。我們期待丹小的孩子們在每一個課后服務的課程里,學有所得,飛向遠方。”該校校長林青表示,今后,該校將持續內挖外引,拓展資源,堅持五育并舉,打造多彩課后服務課程體系,更好地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為江岸美好教育助力。

【編輯: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