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最近一直在找一款適合自己安排工作生活的日程管理APP,我希望這個APP顏值高、操作簡單,能夠按時間排序日程,對比了很多這類的APP,最終選擇了憨憨時間管理這個APP。
這個APP非常符合我的期望,頁面看起來很舒服,沒有太多復雜的功能,用起來簡單很順手,最主要的是這個APP采用的是按時間排序日程,同時每個日程到達時間點后就會彈出一個提醒頁面,過去的日程會變成灰色,這樣每天幾點做什么,清晰,一目了然。已完成的日程還可以勾掉,每天檢查自己的日程,然后勾掉已經完成的日程,滿滿的成就感。
這個APP還給了我一個小驚喜,集成了計時器功能,因為我要用計時器幫我養成每天能夠持續堅持的一些好習慣,比如:每天早晨讀書15分鐘,背15分鐘的單詞等等,這些日程每天都需要花很短的時間去訓練,然后持之以恒的堅持,才能變成一個好習慣,正好這個APP提供了計時器功能,不用我每次使用計時器時來回在這個APP和系統計時器間切換;另外,這個計時器功能比系統計時器功能操作上要簡單,頁面看上去不像系統計時器那么單調,很好用。
總之,這款APP總體上還是不錯的,比較適合通過日程表來管理自己時間的寶媽、上班族和學生。
下面是憨憨時間管理APP的部分截圖:
上圖是放到手機桌面的日程,打開手機就可以查看,這一點很方便
上圖是首頁和全部日程頁面,首頁只顯示了最近兩個時間點的日程,看起來很簡潔舒服;還有鼓勵的名言,我很喜歡~~;全部日程頁面是按時間排序的所有日程,過去的日程變成灰色,已經完成的日程可以勾掉
上圖是選擇需要創建的日程和創建日程,選擇日程給出了生活中重要而又容易忽視的日程,比如:喝水、鍛煉、起床、睡覺,很符合健康生活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使用哦~~;創建日程,這個APP提供了兩種模板,重復和不重復的日程,重復就是每天需要完成的日程,比如:喝水、睡覺,重復日程只需要創建一次就可以了,然后就會按設置的時間點自動重復創建;不重復日程就是不需要每天重復的日程,比如:完成一單元的數學題。
上圖是計時器、計數器,頁面顏值高,操作也簡單
新華社臺北9月28日電(記者左為、郭圻)照顧近百只貓是一種什么體驗?除了愛心,還需要智慧。臺灣的陳人祥創立“拼圖喵”流浪貓中途之家后,自創貓糞肥料,試圖探索一條資源循環利用的經營道路。
走進位于新北市永和區的“拼圖喵”中途之家,就能看到庭院內碼放著一袋袋肥料,由落地玻璃窗相隔的屋內,數十只毛色各異的貓咪探頭探腦,“喵喵”撒嬌。
貓糞肥的研發過程不是沒有經歷過失敗,陳人祥回憶起最糟糕的情形,整個空間里彌漫著貓糞味,“就好像煮大便”。
今年41歲的陳人祥曾是游戲軟件工程師。因為“想要做一些對這個社會好的事情”,而非只創造“虛擬的東西”,他辭掉工作,于2014年籌錢租下這所幼兒園舊址,創立貓旅館,同時收留街貓,但資金很快就入不敷出。
“一是想在照顧貓的同時產生收入,二是不能違反貓的意愿,這件事必須是貓非常自然、做得很好的事。”陳人祥說,為了找到出路,他想到利用貓“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最終鎖定“貓糞肥”。因為他發現,動物糞肥堆肥往往需要粗糠、木屑等物質當介質,而貓砂的材質就是木屑。
陳人祥與專業工廠反復商討,也經歷過臭氣熏天,最后定制出帶空氣內循環功能的堆肥機,解決氣味問題。如今,不到一人高的堆肥機在庭院角落辛勤運轉,以消耗的貓砂計算,一天大約生產25到30公斤肥料。陳人祥打開機器,捧起一把松軟的黑色肥料,聞了聞:“其實很像土的味道。”
據介紹,貓糞肥有機含量不算很高,更接近于土壤改良劑,使用后作物不容易生病。貓糞肥誕生后,陳人祥希望能與農民合作,產出作物后再由“拼圖喵”販賣。然而這種新奇的肥料,即使通過各項檢測,也不是所有人都敢嘗試。最終一位宜蘭的小農認同了他的理念,兩人合作收獲了貓糞肥種植的水稻——“貓便當米”。
“貓便當米”后,又有了“貓便當菜”……上周,他參加了“臺灣國際循環經濟展”,帶去的“貓便當茶”和自制天然貓砂也頗受好評。“未來還希望制作面膜,我們提供肥料,請小農種一些香草植物。因為我們有超過95%的支持者是年輕女性。”
如今八名全職人員運營的“拼圖喵”,照顧著八十多只流浪貓,而場地最多可容納百余只。除了照顧和送養,“拼圖喵”還是溝通動物保護理念的場所,這也是陳人祥的初衷。
在他看來,人有時需要改變“人本位”的思維模式,才能更好地和其他生物共存。“一塊地方有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生活,鏟平之后蓋了房子,我們就說,你怎么在這里流浪?但那個地方本來就是它們生活的地方。”
雖然“拼圖喵”目前還需要依靠捐款,但陳人祥相信年底有望達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的運營模式若能成功,也許就能成為保護流浪動物的一種解決方案。
“我現在也在思考,有沒有可能把這樣的模式帶到不同地區。”他表示,通過參展,大陸、香港、馬來西亞、甚至南美地區的朋友都關注到了“拼圖喵”,但在動物保護議題上不能急于求成,要考慮人們的接受度,讓不同想法的人有機會彼此溝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