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人民網-文化頻道 原創稿
一杯冰爽的飲品,一份香甜的冰淇淋,想必是很多人在炎炎夏日的快樂源泉。沒有冰箱、空調的古代,人們也能像我們一樣喝到冷飲嗎?其實,享受這些美味并不是現代人的特權,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有哪些消暑佳品。
烏梅湯:宮廷御飲風靡坊間
自古以來,酸梅湯就是上好的夏日飲品。《周禮》中所說的“六飲”中已有用梅子制作的冷飲;北朝時也有烏梅浸汁制作飲料的記載。到北宋時,酸梅湯已很常見,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便提到了東京汴梁街頭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飲的情況。
《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北京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
清代,烏梅湯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現代酸梅湯的配方就是由此時發展而來。
“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酸梅湯后來流傳到民間,于是大街小巷尤其是干鮮果鋪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冰鎮熱水酸梅湯”的牌子。攤主手持一對小青銅碗,不時敲擊發出錚錚之聲。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聞聲自清涼之感。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飲子:街邊“奶茶店”里的“網紅”
飲子是一種用果品、草藥和香料熬制而成的湯劑,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天然草本茶,和現在的涼茶非常類似。通常可代水常飲,冷服熱服皆可。
杜甫《寄韋有夏朗中》中“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的“飲子”,就是指用草藥熬制出來的飲品。
在唐代,“尋常之藥,不過數味”的引子便流行于民間醫人與民眾之中。當時長安街頭的飲子店很多,就像今天街頭的奶茶店一樣生意興隆,有的店還可以先喝后付錢。
古代街頭的飲子店
飲子還可以用果品制作,蔗漿就是其中的高檔品。
《楊太真外傳(下)》說到一件事:楊玉環去世之后,唐玄宗茶飯不思,于是張皇后就給皇帝送去了一道“櫻桃蔗漿”。白居易的《想東游五十韻并序》里頭也曾經提到過蔗漿,說的是“味苦蓮心小,漿甜蔗節稠”。
到了宋代,“飲子”更為多樣,史籍中記載有香薷飲、紫蘇飲、二陳飲、薄荷飲、桂花飲、豆蔻飲等等……這些飲子多選用花葉、香料等藥材,因此又稱為香飲子。
《清明上河圖》中的飲子店
今天,飲子依然流行。比如廣東流行的五花茶、金銀花茶、茅根竹蔗水等;時下的冷水泡檸檬、薄荷水也算是香引子的一種。
酥山、冰酪:“冰淇淋”誰不愛呢?
冰淇淋是不少人夏天的最愛,唐代有一種叫酥山的甜品,堪稱唐朝人的“冰淇淋”。
“酥”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制品。制作“酥山”要先將“酥”(乳酪)加熱到近乎融化的狀態,然后滴淋在器皿里,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做好之后再將其放到冰窖中冷凍,最后還會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點綴。
王泠然詩云:“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除了白色的“酥山”,還有“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賣酥山的小販在唐朝街市上非常普遍,平民百姓也能享用。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在《詠酥》中描寫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覺:“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元代,經過御膳房的多次改進,一種叫“冰酪”的冰凍奶食成為宮廷夏日必備的消暑甜品。冰酪的制作方法不得外傳,只有皇宮里的人才有口福享用,但有御賜冰酪的傳統。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大都時就曾吃過冰酪。
相傳,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元世祖忽必烈把冰酪的制法透露給了他。馬可波羅回到家鄉,又把它獻給了意大利王室,冰酪便傳入了歐洲。
加冰:快樂加倍!
冰,絕對是夏季的消暑“神器”。想象一下:在烏梅湯、飲子里加塊冰,快樂瞬間翻倍!古代取冰、貯冰不容易,但這也難不倒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
《詩經·七月》有言:“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描寫的就是冬季鑿冰貯存的場景。鑿下來的冰會放置于特制的容器“冰鑒”內。夏季一到,人們取出冰塊,“挫糟凍飲,酎清涼些”:一杯清涼可口的冰鎮米酒入口,立刻神清氣爽。
冰鑒及其原理示意圖
不過冰塊終究是“奢侈品”,普通百姓無福消受。“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可見到唐代,冰塊依然是難得的“尖兒貨”。
冰塊真正成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還要從宋代算起。人們發現,利用硝石(主要成分是硝酸鉀)溶于水時的吸熱反應,可以“點水成冰”。專門制冰、售冰的商人也開始出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開封府內經常可見“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販。
明清時期,冰塊使用更為普及。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到酷暑,京城里就有“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就是原始的冰棍兒。北京有個冰窖口胡同,便是因其地原有清代內宮冰窖而得名。
漢文帝三年,發生了一場奇異的天象。冬十月丁酉晦日食。十一月乙卯晦,再次日食。而史官居然沒有針對日食現象發表觀點。這不難讓人疑惑,一年真的能發生2次日食嗎?
事實上,一年確實可以遇到2次,甚至更多。
根據科學的解釋,日食的發生必須在滿月出現的黃道和白道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叫做“食限”。因為交點有兩個相距半年,所以一年可能出現日食的時間段有兩個。
另外日食的一個食季是36天,比農歷月要長。因此在一個日食的食季內必定會發生一次日食,也可能發生兩次日食。而一年之中有兩個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內至少有兩次日食發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發生。
呂后對日食的驚慌在回過來看文帝三年的日食記錄,恰好2次相距時間在36天之內,所以可以證明史料記錄的正確性和人類觀察天象的精確。
不過,在漢代一旦出現日食現象,那都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在呂后執政時期也發生過一次日食。
高后七年冬十二月,發生日食。當時天文官告訴呂后,這營室九度,為宮室之中。
因為古人認為,發生日食現象就是皇家做的不對,是上天的示警。
這叫做日食修德,月食修刑,則災異消矣。
既然是宮中失德,那么引申之意就是呂后執政并非上天所喜歡的,這事得改。
所以呂后就很生氣,覺得這是胡說八道。
如果上天要懲罰的話,那也是對于劉氏,跟她無關。
畢竟就在日食發生的前幾日,趙王劉友幽死于官邸之中
但是,呂后也不敢大意,而是加快了呂氏篡權的準備。她馬上讓梁王呂產為相國,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實現全面的控制。
這或許是女流之輩唯一能做的準備工作。
可是天不遂人愿。僅僅一年之后,呂后就過世了。
也許這才是老天給的最真實的警告吧。
文帝時期的日食很快的,呂氏垮了。劉家子孫又一次班師回朝。
這就是文景之治的開篇。
不過,很快的日食又來了。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因為是初次發生日食現象。史官們可是非常積極的納諫,要求皇帝必須要勤儉愛民、要操守正直,要領導好整個執政團隊。
連賈誼都說,百姓都很窮,士兵都沒有好的盔甲,現在要做的就是讓老百姓回歸到農業工作中來。
晁錯也說,當今之務,在于本農。使民勸業而已,欲人務農在貴粟。
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這么辦吧。
可是,不到一年時間,這日食又來了,而且一來就是兩次。
這下史官慌了。到底是哪兒做錯了呢?
想了想,估計不是皇帝的錯,應該是丞相的錯。
于是,就把周勃的丞相給撤了,換上的灌嬰,這就算是交差了。
果然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國泰平安,沒有發生日食。
直到后元四年又發生了一次。
這個時候朝廷已經有了應對的策略。一出現天象異常,那就大赦天下。
于是當年5月赦天下,免諸官奴婢為庶人。
這算一項德政,在那個對于自然界心存敬畏的年代,
這就是最好的回應。
說實話,漢文帝確實是個好皇帝。
可是當最后一次日食來臨的時候,或許也意味著命不久矣。
后元七年春正月,日食如約而至。半年后文帝逝世。
這是大漢朝的一次損失,可對于他個人來說,已經沒有遺憾。
縱觀他的一生,在他治理下的漢朝。開始恢復了生機。農業生產逐步回歸到正道,國家也在走向強盛。有人說再給漢文帝20年的壽命,直接就沒有景帝啥事了。
史學家說,孝文為三代以后第一賢君,史公在孝武時作《孝文紀》,故尤極無窮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澤,紀中排纘不盡,止舉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
“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懼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于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于高廟,其奚哀念之有!”
這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后遺言。
無愧于心,無愧于宗廟。
別太難過。
日食只是一個借口,真正為民著想的還是執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