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辛丑年 / 拾叁 立秋
2021年8月7日 - 22日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宋代|范成大《立秋》
立秋,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梧桐開始落葉,一葉知秋涼。立秋,七月節。立,始建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從立秋開始,風已不同于暑天的熱風了。刮風時,氣流中隱約帶著股涼意,尤其是晚上的風,會讓人感覺到涼爽。二候白露生,立秋節氣的第二個五天,大地上早晨會有白色露水產生。三候寒蟬鳴,立秋節氣的最后五天,蟬也開始鳴叫了((古人認為蟬感陰而鳴,故稱寒蟬) 。
立秋,一葉知秋,入夜起涼風。塘頭荷花殘卷,田野白露生。明月如霜,瓜果待熟黃。
草木有趣
葡萄
喜歡吃葡萄。最喜歡咬破葡萄皮,一口將整顆果肉嘆吮進嘴巴的那一瞬間的感覺。會有把最醇厚清冽的酸酸甜甜的葡萄汁水一股腦吸進嘴巴,再用舌頭和唇齒細細嚼磨果肉的韌勁。
汪曾祺曾經寫過一篇《葡萄月令》,詳細記述了一年中把葡萄從窖里挖出來,到上架,直到最后入窖的過程。“下過大雨,你來看看葡萄園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飽滿、磁棒、挺括,璀璨琳瑯。你就把《說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來吧,那也不夠用呀!”汪老的落筆真是形象生動。
我也去逛過葡萄園。一個酷暑天,從蘇州東山回來,路過一片夏黑葡萄園。友人說,去摘葡萄吧。結果被農人帶到被大棚圈起的葡萄園時,因為天熱人焉,并沒有提起多少興致,那黑不溜秋的葡萄串兒也并沒有汪老的文字寫得那么美妙。我說,不摘了。于是偷懶,直接跟農人拿了采摘好的幾大串,和女友捧在懷里,坐在車上開始吃。一入口,整個人才振奮了起來。剛采摘的葡萄真是好甜好爽咧啊。平時在超市哪里吃得到這個味道。
上海北郊的馬陸鎮也產葡萄,品種多為巨峰。巨峰葡萄果皮厚,果肉軟,味甜多汁,有草莓香。夏黑葡萄算是巨峰葡萄的后代。無核,特別甜,肉質細脆。
通化盛產葡萄酒,這得天獨厚于長白山的野生葡萄。野生葡萄果子此尋常葡萄小,卻比尋常葡萄甜。尤其每年霜打過后,更加甜美。通化葡萄酒的老廠歷史可以追溯到偽滿洲國時期,出產的葡萄酒便一直被列為國宴用酒。
長大后,開始學喝西方的葡萄酒。每天睡前會淺酌一杯。在法國南部旅行時,見到了那里美麗的葡萄酒莊園。陽光下的葡萄田散發著蜜一樣的氣息。斟一杯酒,輕搖,聞香后,啜飲,讓紅酒在口腔內多停留片刻,在舌頭上打兩個滾,便覺一股花果幽香縈繞唇齒間。
先秦時期,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在西域盛行。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把葡萄和葡萄酒都帶回了中原,也開始架起葡萄架,植起了葡萄,釀起了葡萄酒。王翰的《涼州詞》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李白的《對酒》詩云:“蒲萄酒,金巨羅,吳姬十五細馬馱。”陸游云:“菡苔花迎金板舫,葡萄酒瀉玉壺漿。”沙場,,筵席,,獨酌,都少不得這來自西域的液體瑪瑙。
[葡萄酒]
先將葡萄大致沖洗,注意不要洗掉葡萄皮上的白霜,白霜是天然的發酵劑,把它洗沒了會不好發酵。把葡萄晾到表面沒有生水后,將葡萄撕揉碎,連皮、籽一起裝進壇子或者玻璃瓶,裝到7成滿時,,按照葡萄與白糖5:1的克重比例,放入白糖,攪拌均勻,蓋上蓋子。發酵時,會產生大量氣體,切忌裝太滿,以免把寶貴的葡萄酒汁溢出。將裝好葡萄的發酵器放在陰涼通風處,葡萄裝入發酵器后,大約會在12個小時以內開始發酵,表現為葡萄汁中有較多氣泡產生。待發酵結束,用紗布將酒液濾出,將皮汁分離,葡萄美酒即成了。
黃瓜
八月到碧山,看見黃瓜花兒攀在墻上,對著青瓦屋檐,開得正好。這讓我也想起老家的黃瓜花兒了。黃澄澄的,攀爬在支架上,探頭探腦。到了初秋,花兒的尾巴上便垂下綠色的小辮子,沒多久小辮子越長越大,變成了大黃瓜。
黃瓜主要有旱黃瓜和水黃瓜兩種。旱黃瓜長得要圓頭圓腦一些,表面沒有一粒一粒小疙瘩,微呈現果子成熟后的那種淡黃色。表皮有些干,咬一口,水分沒有那么大,但有種蜜蘭香一般的甘甜。怎么吃好吃?當水果一樣生著吃。
水黃瓜呢,則要更細長一些,深綠色,表面凹凸不平,長著一粒粒小疙瘩。表皮更水嫩一些,咬一口,水分很大,一股子嫩黃瓜的水靈靈的清香,還有一種微微的澀嘴的感覺。瓜里的籽兒半透明地藏在里面,在牙齒間瘙癢你的舌頭。怎么吃好吃?生吃或者蘸東北大醬吃。
長大以后,黃瓜再也不是童年的味道。從此就沒有了生吃黃瓜的樂趣了。
黃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本名叫胡瓜。胡瓜姓“胡”,是因為傳說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從胡人那里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還有這么一個小故事。說后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很不爽人們稱呼羯族人為胡人。于是石勒頒布了一條文字獄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一天,石勒召見地方官員,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不擇言地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口出大逆之言,嚇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謝罪。這個石勒呢,也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不再追責。只是等到召見后的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多了個心眼兒,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試探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者,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后,滿意地笑了。從此胡瓜便姓“黃”了,我卻不免對此有微詞,這樊坦是色盲嗎?黃瓜哪里便是“黃”色呢?分明是碧綠色嘛。如果當時隨口說的是“玉盤翠瓜” ,翡翠的翠,豈不是與“玉”更對應,也更貼切?
說起黃瓜的烹飪,我是愛不起來烹熟了的黃瓜的。因為這時的黃瓜少了本來的鮮,多了一種熟了的黃瓜特有的奇怪氣味。除非是與紫蘇同炒,紫蘇可以消除黃瓜的氣味,并提起紫蘇的異香。
我是“生吃黃瓜派” 。除了直接當水果空口吃,在東北,黃瓜可以做成一道有名的涼菜——東北大拉皮。這是極其考驗刀工的一道菜。黃瓜切絲,配上千豆腐絲、蔥絲、粉皮、紅辣椒絲,擺成綻放的花形,淋上糖、醋、醬油,味道清爽鮮美,夏日食之最為暢快。
也可以直接用菜刀拍碎黃瓜,拌上蒜泥和鹽巴,夏日里捧起一盤吃,也真心是一道消暑的美味。
立秋,把秋咬住
立春咬草根,叫咬春。“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 ,這個咬有咬釘嚼鐵之意。春天的草根發芽生葉開花結果,到了立秋,可咬的東西可就多得去啦。西瓜可啃,水餃可吃,豬肉可嚼,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細細地品味,慢慢地咂摸,腴嫩爽鮮縈繞唇齒,還有意想不到的味道突襲而至。
咬秋和咬春都是古老的行為藝術,是人們在用身體記憶著節氣的美好,并在咬嚼中確證生活的滋味。咬秋習俗始于宋朝,最早的咬秋食物是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株纖細,長達一米,其莢果線狀圓柱形,長約一拃,細如竹筷,內里七八枚種子圓鼓鼓的,讓整個莢果看上去更像美女修長圓潤的手指。種子圓柱形而稍扁,色紫紅,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氣。十成熟一成丟,赤小豆“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并良也”(李時珍《本草綱目》)。赤小豆,先秦時代就有裁培。《詩經》云:“黍稷稻梁,禾麻菽麥,此八谷也。”菽為眾豆之總名,漢代《神農本草經》始有“赤小豆”之命名,凸顯它緊小而赤黯的特征。此種小豆味甘性平,可入藥,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東晉葛洪極為推崇:“正月元旦,面東,以齏水吞赤小豆三七枚,一年無諸疾。又七月立秋日,面西。”(《肘后方》)齏水,為腌制咸菜產生的黃色鹵水,其味酸咸,性涼,可用于煎藥,亦可作涌吐劑。糧食和藥物是兩個概念,但在赤小豆這里達成了完美的統一。到了宋代,人們改動《肘后方》之劑,立秋日,家家煮食赤小豆,按性別分食,男吞七枚,女服二七,以涼絲絲的井水吞服,服時面西,這種獨特的食用方式,使得赤小豆在立秋日具備了非同尋常的意義,確立著一種儀式般的生活。
立秋不是秋天,它是暑熱向秋涼的一個過渡帶,猶如一條崇山峻嶺上的河流向平原低地過渡,“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唐齊已《城中晚夏思山》),煩暑未退,但體內生秋氣,赤小豆是味蕾的一次別樣體驗,是秋天的涼爽之源。“立秋日,都人戴揪葉,飲秋水、赤小豆”(周密《武林舊事》),宋人頭戴楸葉,口含赤豆,以此完成秋天的洗禮。酷熱時節,滋補味甘性涼之美食以解暑除煩生津安神,這是人們的味蕾吁求和身體需求,延續下來,對涼性食品的迷戀亦是立秋飲食的一大特征。涼味就像一陣風,自田野的稻救千重浪,徑直吹到人們的身體里,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赤小豆煮粥為美食,研末是良藥。立秋,要有秋天的味道,人們需要輕輕咬一咬,在唇齒的蠕動之間,在井水的提醒之下,讓一股甘涼進入臟腑,而后,秋氣自丹田升起,那面西的舉止更增加著立秋習俗的節氣化和儀式化。赤小豆的物性與神性就凝聚在一咬一吞之中,它的甘涼快慰了口舌,又催生人的身體的動能,催生涼風以及生活的熱情。立秋日,咬食赤小豆,竟年無病是內心的祈愿,而這樣一場巨大的民間咬秋運動,作為糧食,赤小豆的用途已不是果腹,而是孕育一種習俗文化,引導一種精神向度。在我看來,作為迎秋的一場熱身運動,咬秋首先倡導的是一種秋季進補理念。立秋時節氣候干燥,濕熱交蒸,進補應以潤燥止渴、益中補氣、清新安神的食物為主。赤小豆是五谷之珍珠,亦是百藥之君藥,豆的涼消解著天的熱,也敞開著人們的味覺世界,讓人食欲大增,不斷拓展著食的廣度和味的深度,熬煮赤小豆薏米粥,烹調赤小豆鯽魚湯,亦可進食蓮子百合南瓜扁豆等時令菜蔬。其次,咬秋是人們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體現。神奇的中藥方劑被改編,被普及,已演化成一種古老而別致的生活方式。又面又沙且甜且涼的味道,為人的感官開蒙揭翳:抬頭看天,但覺涼風撲面,白露從天而降。豆的甘涼,激活著人們對天高氣爽月朗風清的美好想象。
小豆七,是七絕的首句;小豆二七,為律詩的首聯。今年又明朝,接續下去,那就是一首音韻鏗鏘節奏明快的格律詩。豆豆圓潤,字字珠璣。咬秋的接續,形成一種飲食文化;朝代的更替,則是一種文明的百感交集。
瓜果
“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是《黃帝內經》傳達的養收之道。古人對節氣的敏感細膩,還體現在穿戴和飲食上。“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毫州棗”(《東京夢華錄》),楸樹之葉卵狀長圓形,形如耳環,稍加修剪成飾物,鬢影過處繞秋風。孟元老南渡之后,用他的《東京夢華錄》復原著開封這座繁華錦繡的大城。紙上之城矗立著活著的傳統,醒著的風俗。周密所言之都則是南宋都城臨安,又稱武林。詞人周密宋亡不仕,他渴望漢族傳統代代承傳,抱遺民之痛,錄故國舊聞,寫就《武林舊事》。孟元老、周密皆是憂心忡忡的書寫者,他們遠離故國,憂心前朝民風習俗時令節日被遺忘,憂心一種儀式般的生活被割裂,憂心人們的內心會變得粗糙麻木,與自然節律乃至風俗文化相脫節。他們書寫著,豎排的文字猶如一棵棵新生的小樹,在故國的樹根上抽枝吐綠,氣象蔥蘢。
節令習俗是一棵生長著的樹,枝上生小枝,小枝長新葉。到了元代,咬秋之前要先摸秋。立秋,瓜果成熟,紅蘋果、紫萄萄、黃鴨梨、綠扁豆、青黃瓜垂掛在半空,大地升華成一個果園,到了晚上,果園即為伊甸園,各色果蔬,不分階級,不分你我,當瓜果從夜的黑里被摸出來,摸秋的人摸到一份驚喜,咬秋的人咬著一種被群體接納的甜蜜。瓜果的甜美啟迪著人們的靈感:小孩摸到蔥,越長越聰明;如果摸的是高粱,那就個子猛躥吧,長成一個摸著天杜遷。
秋天如期而至,咬秋習俗不會隨著舊朝的滅亡而消失,”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習俗的文化傳承,形成堅實的民間記憶,這種記憶就像一個風向標,立秋來臨,其箭頭執拗地指向天高云淡,尾翼標注著大地的物產。
清代以來,立秋咬秋發展成一年一度的美食運動。雞鴨魚肉,瓜桃梨棗,均可啃咬。“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孟子告子上》),地域和文化也影響著立秋的飲食習俗。
江南地區依然酷熱難耐,所咬之物多生冷,味多酸甜,其中江浙滬一帶立秋多啃西瓜。西瓜又名寒瓜,瓤紅肉嫩,味甜多汁,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之效。切開,細看,瓜瓤呈沙粒狀,亮晶晶水汪汪的,真有“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的氣場,視之有清涼意,入口綿如絮,甜如飴,如品純醪,解渴又解饞。香薷飲要在立秋前一天煎煮。取香薷、白扁豆、厚樸適量,大量加水,武火蒸煮,水沸后轉文火熬煎,滾燙的香薷湯露宿一夜即為冷飲,立秋日飲之,可解表健脾,祛化濕。
貼膘
北方人立秋多食溫熱滋補之品,以貼秋膘。立秋這天,人們以懸秤稱體重,并與立夏作對此,看看自己掉了幾斤膘,然后飽餐燉肉烤肉紅燒肉,以補足體重,可謂食者有道。鴨為肥鴨,凈重四五斤,北京烤鴨之前要填鴨,用棗木或梨木為燃料烘烤,“爛煮登盤肥且美,加之炮恪制尤工”(嚴辰《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烤鴨油汪汪的,呈棗紅色,外焦里嫩,片一塊鴨皮入口,酥脆滿嘴,香美無邊,鴨肉蘸一點蒜泥,尤為鮮香,風味殊絕。烤鴨是一門藝術,稍有敗筆,其味就大打折扣。燉肉家家能做,將五花肉切成麻將塊一般大,投入鍋中旺火熱炒至發白,加醬油、白糖、姜片、蔥段、桂皮、茴香,鍋鏟稍加翻炒,倒水,轉小火慢燉,肉在鍋里咕嘟咕嘟地響,香氣就一咕嚕一咕嚕地直撞人臉,讓人有一種幸福的暈眩感。立秋吃水餃亦是北地食俗。“禮之用,和為貴”,山東是儒家文化腹地,立秋習俗很有地域特色。取一個白瓷碗,盛滿金燦燦的小麥、黃澄澄的玉米、圓溜溜的大豆、亮晶晶的小米,供奉在堂屋中央,上插三炷香,以此感激土地和祈盼豐收。此等鄭重之事由長者完成,包水餃則是男女老少齊上陣,和和睦睦一家親。揉面團,剁肉餡,擲面皮,捏劑子,燒熱水,一個個都是忙碌得不得了的樣子,似乎哪個環節掉了鏈子,地球就會停止它的運轉。水餃皮薄餡嫩,味道香鮮,一家人圍著一團騰騰熱氣吃著,那情那景,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咬秋,是用人間美食強化一種身體記憶,葉落知秋,讓人們敏銳地感知秋天的味道,使我們的生活與自然節令同步運行。如此,我們的視野才有大氣象,這種秋天所獨有的氣象,就叫天高云淡。
立秋習俗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偃《不見》詩: “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 “敬社神” “煮社粥”的說法。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戍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 “敬社神” “煮社粥”的說法。
袚秋
在浙江定海,立秋日,兒童食蓼曲(俗名“白藥”萊菔子)、萊菔子,稱為“袚秋”,以為可去積滯。在浙江舟山,則是給小孩吃蘿卜粒、炒米粉等拌和的食物,以防積滯。在浙江鎮海、奉化,給兒童吃綠豆粥,服酒曲,叫作“袚秋”,認為孩子吃了長得快,長得壯。
飲新水
在江浙一帶,有立秋時飲用“新水”的習俗。所謂“新水”,就是剛從井中打的新鮮水,據說這樣既可免生痱子,又可止痢疾。在四川雅安,則是將其放在陽光下晾曬后家人共飲,以防瘧痢。在四川三合,“俗謂立秋正刻飲水一杯,則積暑消除,秋無腸泄之病”。岐黃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劑更妙。”
與立秋有關的諺語
#01
韓梅梅任教高中語文,目前擔任教育集團“十大課堂”語文老師,所謂“知人而善教”。提倡在教學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生,意在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教會學生守正樹德,昂揚自信。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這兩句諺語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會風調雨順,農民不會有旱澇之憂,來年會有個好收成。
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中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前后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早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就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的說法。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
立秋后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俗話說“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此時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地補施一次速效肥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工作也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和落鈴,促進棉花正常成熟吐絮。
七挖金,八挖銀
立秋時節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人們常說“七挖金,八挖銀”,因為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更加旺盛。
蘇州園林里的立秋
#01
韓梅梅任教高中語文,目前擔任教育集團“十大課堂”語文老師,所謂“知人而善教”。提倡在教學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生,意在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教會學生守正樹德,昂揚自信。
一入秋,蘇州就成了姑蘇,一入秋,蘇州園林就美成了畫。而每個園林,都是一個小姑蘇,方寸之間有乾坤,蘇州的秋天,一半在園林里。
未盡之夏,已至之秋,這個時候的園林,夏秋混雜,曖昧不明,有著獨一無二的韻味。蘇州園林,好似一首含蓄的詩,初讀之下,便覺口齒留香,但若要細解其意,需得費一番功夫。
長夏未盡,立秋已至
回首處
忙碌的從來都不是生活
愿這個秋天
我們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小暑大暑,
上蒸下煮,
武漢暑天,
涼爽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