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于鴻雁是中國燙蠟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每年都要前往新疆采購蜂蠟作為燙蠟的原材料。本文即為作者采購蜂蠟的見聞,分三次播出,敬請您關注。
請您根據我的描述進行聯想。天山,草原,白云,藍天。各式各樣的花朵綻放在草原上,引來無數辛勤的蜜蜂。小蜜蜂不停的采蜜,蜂農們用小蜜蜂的勞動成果制作出蜂蜜、蜂王漿、蜂膠、蜂蠟....
對了!我去天山就是為了收購蜂蠟。新疆的蜂蠟質量最好,非遺的“燙蠟”技藝就是用天山的蜂蠟。天山的蜂蠟主要產在天山深處的“黑蜂場”和天山東面的昭蘇大草原,要想得到好蜂蠟就要翻越天山。
一座天山把新疆分為了南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有美麗的喀納斯,天山以南為南疆,有著名的和田、喀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天山的山脈中間,有一塊美麗富饒的高山草原—唐布拉。
說起新疆的草原,大家都知道美麗的那拉提草原。但是您知道嗎?高山草原是比那拉提草原還美麗一百倍的地方。要去高山草原就要翻越常年積雪的冰大坂,進入天山深處。
翻越冰大坂的路叫獨庫公路,原來是一條戰備公路,是連接南北疆的生命線,北起北疆的“獨山子”南到南疆的“庫車”。在備戰備荒的的年代為了貫通南北疆,很多工程兵戰士犧牲了年輕的生命鋪就成這條公路。現在當您走到山的中間有個叫“喬爾瑪”的地方,您能看到一座高聳的豐碑,上面刻著犧牲戰士的名單。
獨庫公路不僅打通了南北疆,最主要的是他開拓出一條通往天山山脈中的天塹通途。天山中間是一片美麗的高山草原,這里生活著原始的哈薩克民族,他們世代在這里放牧,從來沒有出過天山。后來,山外的人也發現了這片美麗的仙境,一開始稱它為東方瑞士,后來瑞士去多了發現它比瑞士還要美,現在叫作“百里畫廊”,“百里畫廊”就好似一幅展開的國畫畫卷,一步一景,就是活生生一幅“富春山居圖”,把美麗的風光和哈薩克民俗展示在人們眼前。
身處百里畫廊,腳下就是高山草原。綠綠的草地一望無際,往上看,白云下是天山的雪峰,雪峰下是挺拔秀麗的雪松,雪松一排排整齊的生長在山的陰坡上,再往下就是冰山的雪水融化形成的小溪,小溪的旁邊點綴著一頂頂的哈薩克的白色氈房,那里世世代代居住著自然淳樸的哈薩克人。這就是唐布拉。
我來過唐布拉十幾趟,不僅是為了飽覽自然美景,也是為了尋找最優質的蜂蠟。蜂蠟是用蜜蜂的蜂巢提煉出的一種蟲蠟。與石蠟、礦蠟并列為三大蠟種,在這三種蠟中蜂蠟最為稀少珍貴。蜂蠟的功能很多,可以食用,可以入藥,而我需要用蜂蠟是為了一項非遺項目的傳承作為原材料,用來給古典家具制燙蠟。
在唐布拉的百里畫廊中有一個叫做黑蜂場的地方。顧名思義,這里出產黑蜂。黑蜂場種植著大量的油菜花,油葵,每年都有大批的養蜂人聚集在此放蜂、養蜂,制作峰產品。這里的出產的蜂產品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品質極高,蜂蜜、蜂膠、蜂蠟、花粉都非常好。我也如被油菜花吸引的蜜蜂一般,每年到這里來尋找蜂農,采購蜂蠟。
因此,天山之路在我的印象里,是充滿甜蜜味道的路。
因資料無法發布完整資料 請關注我 私信回復:資料 獲取完整版資料
初二物理計算公式總結
1.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G = mg
單位換算:
1kg=103 g 1g/cm3=1×103kg/m3
1m3=106cm3 1L=1dm3 1mL=1cm3
2.密度公式:
3.浮力公式:
F浮=G – F
G排——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N
m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質量 kg
F浮=G排=m排g
F浮=ρ水gV排
提示:[當物體處于漂浮或懸浮時]
F浮=G
4.壓強公式:
面積單位換算:
1 cm2 =10--4m2
1 mm2 =10--6m2
p=
5.液體壓強公式:
p=ρgh
6.功與機械效率
功(W)
功率(P)
(1)定義W=Fs 重力做功W=Gh=mgh
(2)
W=Pt
1J=1N.m
W
機械效率(η)
(1) η=
=
(2) 滑輪組: η=
(n為在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
由于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η總小于1
公式總結:
1
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G-F (視重力)
(2)、F浮=G (漂浮、懸浮)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F1 L1=F2 L2
8、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9、功率:P=W/t=FV
10、機械效率:η=W有/W總
W總=W有+W額外
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梳理
第一章 機械運動
基礎知識梳理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2、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其他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線應對準所測物體的一端;
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對正觀測點,不能仰視或者俯視。 ④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記錄數據時要包含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
3、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時間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小誤差。 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有關。
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與錯誤區別:誤差不是錯誤,錯誤不該發生能夠避免,誤差永遠存在不能避免。
二、運動的描述
1、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參照物的選擇: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參照物(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作參照物)。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通常選地面為參照物。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三、運動的快慢
1、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在物理學中,為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采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所用時間。這樣,在比較不同運動物體的快慢時,可以保證時間相同。 計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秒(m/s)
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1m/s=3.6km/h。v=S/t,變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變速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來表示,粗略研究時,也可用速度的公式來計算,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3.描述運動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義:描述做變速運動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內(或某一段時間內)的速度的快慢
物理意義:反映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 公式: v=s/t
四、測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讀數:表中小圓圈的數字單位為min,大圓圈的數字單位為s。
2、測量原理:平均速度計算公式v=S/t
第二章 聲現象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3圖1.1-1的現象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
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
用硬紙片在梳子齒上快劃和慢劃時可以發現:劃的快音調高,用同樣大的力撥動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時可以發現:橡皮筋振動快發聲音調高。
綜合兩個實驗現象你得到的共同結論是: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
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
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
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4、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三章 物態變化
一、溫度
1、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 換算關系T=t + 273K
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① 溫度計構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銀、煤油、酒精等液體;內有粗細均勻的細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勻地刻有刻度。
②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熔化: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晶體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非晶體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溫度不斷上升。
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⑴ 達到熔點。⑵ 繼續吸熱。 凝固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晶體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非晶體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
凝固點 :晶體凝固時的溫度。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
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
2、汽化和液化:
汽化:定義: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 叫汽化。方法:⑴蒸發;⑵沸騰。作用:汽化 吸 熱。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作用:液化 放 熱
3、升華和凝華:
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升華 吸 熱。
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丸、鎢等。
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凝華 放 熱。氣 固
液 凝固 放熱
熔化 吸熱
液化 放熱 汽化 吸熱 升華 吸熱 凝華 放熱
第四章 光現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分類:自然光源,如 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 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 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
m/s。 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于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夢幻西游手游坐騎培養 夢幻西游手游坐騎有什么作用 - 櫻花動漫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
4、面鏡:
⑴平面鏡:
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② 、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作用:成像、 改變光路
實像和虛像
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⑵球面鏡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混合之后為白光 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混合之后為黑色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
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
1、名詞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2、典型光路
四、眼睛和眼鏡(明視距離約25cm)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近視眼晶狀體比遠視眼的厚,折光比遠視眼強,未矯正前像落在視網膜前。 近視遠視成因及矯正圖: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
1、實驗:實驗時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F分虛實,2f大小,實倒虛正,
具體見下表:
凸透鏡成像規律:
四、眼睛和眼鏡(明視距離約25cm)
(1)成像原理:從物體發出的光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照相機內的膠片。)
(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近視眼晶狀體比遠視眼的厚,折光比遠視眼強,未矯正前像落在視網膜前。 近視遠視成因及矯正圖: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物鏡(相當于投影儀)f﹤u﹤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落在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的一倍f內成放大正立的虛像。所以顯微鏡最后成倒立、放大的虛像
(2)望遠鏡(凸+凸):物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與照相機原理相同;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與放大鏡原理相同.所以望遠鏡最后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望遠鏡大致可分為折射式望遠鏡和反射式望遠鏡,折射式望遠鏡是用透鏡作物鏡的望遠鏡.分為兩種類型:由凹透鏡作目鏡的稱伽利略望遠鏡(正、縮小虛);由凸透鏡作目鏡的稱開普勒望遠鏡(倒、縮小、虛).反射望遠鏡是用凹面鏡作物鏡的望遠鏡.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一、質量
1、質量的定義: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
2、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基本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你知道什么時候物體的質量會發生變化嗎?請舉例說明)
3、質量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單位還有噸、克、毫克。 換算關系:
4、質量的測量:常用測質量的工具有桿秤、案秤、臺秤、電子秤、天平等。
實驗室常用托盤天平來測量質量。
5、托盤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桿的平衡條件制成的。 (2)調節:
1: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零刻線處。
2: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橫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橫左、右兩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們的使用方法是一樣的。當旋轉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動時,相當于向左盤增加質量,或認為從右盤中減少質量。當旋轉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動時,情況正好相反。
(如何通過指針來判斷調節平衡螺母的方向和判斷是否調平了。)
(3)測量:將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什么順序加砝碼,怎么知道調平了?這時能調節平衡螺母嗎?調了又會怎么樣影響測量的結果呢?)
(4)讀數: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 (如果砝碼質量變大了或變小了測量值又會怎么變呢?) (5)天平的“稱量”和“感量”。
“稱量”表示天平所能測量的最大質量數。“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測量的最小質量數。稱量和感量這兩個數可以在天平的銘牌中查到。有了這兩個數據就可以知道這架天平的測量范圍。 (測量后能更換地點再測嗎?如果真換了該怎么辦呢?)
6、會估計生活中物體的質量(閱讀117頁)
二、密度
1.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密度是反映物質的一種固有性質的物理量,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這種性質表現為: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具有的質量不同;或者在質量相等的情況下,不同物質的體積不同。
2、定義式:?p=m/v
因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某種物質的密度跟由這種物質構成的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均無關,所以上述公式是定義密度的公式,是測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決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密度的單位是kg/m3
。 其它常用單位還有k/cm3,k/mL,k/L,1k/cm3 = 1000kg/m3。
物體通常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即溫度升高時,體積變大;溫度降低時,體積變小。而質量與溫度無關,所以,溫度升高時,物質的密度通常變小,溫度降低時,密度變大。 固體、液體質量減少或增加時他們的密度也發生變化嗎?
三、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圖像
利用m—V圖像,可以求物質的密度;
四、密度的測量 1.測固體的密度
(1)測比水的密度大的固體物質的密度
用天平稱出固體的質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測出固體的體積。 (2)測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物質的密度。
用天平稱出固體的質量。利用排水法測固體體積時,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細而長的針或細鐵絲將物體壓沒于水中,通過排開水的體積,測出固體的體積。二是在固體下面系上一個密度比水大的物塊,比如鐵塊。利用鐵塊使固體浸沒于水中。鐵塊和固體排開水的總體積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等于固體的體積。固體的質量、體積測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體的密度。
2.測液體的密度
(1)一般方法:用天平測出液體的質量,用量筒測出液體的體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2)液體體積無法測量時,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借助于水,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體積相等時,兩種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它們的密度之比。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進行測量。測量方法如下:
a.用天平測出空瓶的質量m;
b.將空瓶內裝滿水,用天平稱出它們的總質量m1;
c.將瓶中水倒出,裝滿待測液體,用天平稱出它們的總質量m2;
五、密度的應用
利用密度知識可以鑒別物質,可以求物體的質量、體積。利用天平可以間接地測量長度、面積、體積。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間接地測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