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獸游戲解說(獸 f11)


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獸獸游戲解說,以及獸 f11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絕地求生:17戰隊近期又有大動作?獸獸直播透露引入強力新人!

自從PCPIS2奪冠以后,17戰隊的熱度便如火箭般向上躥升。不過,與后備力量雄厚的4AM戰隊不同,17俱樂部如今卻陷入了人不夠用的窘境。作為奪冠功臣的067和Libro兩名選手在打完PAI便會各自回到原來的戰隊,屆時,17戰隊的首發實力將會大打折扣。

所幸的是,17戰隊在奪冠后名氣大增,圈里子慕名而來想要加入17戰隊的高手也是大有人在。在昨天的直播中,小喇叭17shou更是一口氣跟觀眾們爆出了一堆猛料,透露了近期17戰隊的幾個大動作,并說出了這次征戰PAI的最終目標。

首先是關于17訓練基地的事,獸獸表示,戰隊會在近期搬去上海,還說近期會有一大批人來17試訓。此外,他還把藍洞告訴他的賽制問題透露給了觀眾,表示現在的賽制還是會改,并稱PAI結束后會出四個戰隊的皮膚。在談到新人的時候,獸獸稱贊了Mad98和LSN兩人,最后,他還透露XQ戰隊的知名實力選手AK在近期也會來17試訓!這個消息讓17的粉絲們可是激動壞了!

如果Ak加入17戰隊,那可真是銀河戰艦起飛了。當然,也有調侃Ak來17是為了偷車來的,甚至還有說是來17傳授女裝心得的……對于這位自己送上門的技術選手,相信17戰隊是不會放他離開的。

在談及接下來即將舉行的PAI的比賽時,獸獸顯得也很自信,表示至少得掙個前三吧。要知道,在PCPI比賽剛結束的慶功宴上,獸獸可是很自信的摟著二哥的肩表示,PAI兩支隊伍至少得包圓冠亞軍!如今酒醒之后的獸獸就理智多了,這陣容拿個前三總歸是沒問題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自從馬牛牛告別職業比賽以后,17戰隊就靠著獸獸和大京兩個人撐著,希望他們今后能作為17戰隊的頂梁柱繼續走下去!各位網友對17戰隊近期的這幾個大動作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無人機的GPS信號弱、搜不到是怎么回事?

HS100和HS700是最多人使用的機型,在戶外飛行肯定要搜到GPS信號才能飛得穩穩的,以及使用各種智能功能。那么問題來了:

為什么有時候搜星那么久?

為什么GPS信號弱/搜不到?

這些你們都想知道嗎?今天就來告訴你!

?首先要知道GPS信號是哪里來的?

當然是地球人發射出去的。目前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有:GPS系統(美國),北斗系統(中國),GLONASS系統(俄羅斯),GALILEO系統(歐洲)。我們常說的GPS信號其實只是衛星信號里的其中一種(美國發射的衛星系統)。

Holy Stone采用雙模定位系統(GPS/GLONASS),因為這兩個是最成熟完善的,而且同時采用效果更精準。

如圖,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是被眾多衛星包圍著的。

?什么是搜星?

衛星在天上飛,每個時刻的位置不固定,是圍繞著地球不停旋轉的。

我們想知道它當前的位置,就得確定衛星圍繞地球的哪個軌道,并把這個軌道數據下載下來,這就是搜星啦。

當飛機下載完數據(搜星成功,最好是8顆星以上),也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時間,就能穩穩地飛行,不偏移。

?為什么搜星那么久?

搜星慢,就是下載速度慢。比如天氣不好,有云遮擋,下載速度就慢,在天氣好,空曠的地方下載速度就很快。

其次,每個衛星的位置不一樣,與你的距離也不一樣,而衛星是同時發射的,傳輸到接收器(機身內的GPS模塊)上的時間就有長短,所以遙控器上的衛星是慢慢增加上來的。

一般搜星等待1分鐘左右,如果搜不到就是這個地方接收不到信號。

?為什么GPS信號弱/搜不到?

全球上空遍布很多衛星,幾乎均勻覆蓋,他們時時刻刻向地面發送信號,只要打開你的飛機,里面的GPS模塊工作了,就開始搜索衛星信號。

衛星一直在那里,你站在這個位置把GPS打開,如果不能搜到就是這個位置接收不到衛星,只能換個空曠一點的地方。

如果搜得到,但信號弱,是因為GPS信號很容易受干擾。

在室內,水泥屋頂,墻面直接遮擋信號,無法使用GPS模式。

在室外,天氣晴朗但附近有高樓建筑,雖然能搜到較多衛星,但定位效果還是差,因為信號是會反射的,被多次反射,手機上會收到多顆衛星,其實只是重復接收了同一個衛星。

衛星信號與手機wifi信號,還有光一樣,都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肉眼是看不見的。比如光,光遇到遮擋物,會反射。如果是透明的遮擋物,會穿過,遮擋就很小,遇到比較厚的遮擋物,大的建筑物,就被擋住了,反射到別的地方。 你搜到的信號不是直線距離,而是折射軌跡的距離,這樣算出來的位置和時間,就會受到干擾。

?接收衛星信號的 GPS模塊

說了這么多,無人機是如何接受信號的呢?

Holy Stone的無人機機殼上放置了非常精密小巧的GPS模塊是用來接收衛星信號的,一般在Logo下的位置(還有一張黑色的屏蔽罩包著,是為了屏蔽來自地面的其他信號干擾,讓飛機飛得更穩,效果非常顯著)。

所以大家就不要讓任何東西遮擋GPS模塊,例如:錫箔紙,含有金屬的油漆,手,紙條,自行安裝的相機,禁止安裝在GPS模塊上。

錯誤示范:這樣是很危險的

一鍵返航,跟隨,自定義飛行,都是GPS的應用功能,如下圖,是GPS信號處理過程:

衛星信號發射到GPS模塊接收后,會傳輸到飛控板上處理,加上指南針模塊,無人機就知道自己的位置,時間和方向,統一在一塊精密飛控板上進行數據處理,就能夠指導飛機飛行。

不到一秒鐘,無人機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判斷!

?總結一下,GPS信號弱、搜不到怎么辦?

①可能已經退出GPS模式;

請打開APP里的設置檢查GPS狀態是否打勾。

再檢查遙控器上GPS指示燈(標志)是否出現:

HS100的遙控器界面:

HS700的遙控器界面:

②天氣干擾:陰天和雨天都會影響GPS 信號的搜索;

③環境干擾:附近有高樓、茂密樹林、信號塔干擾信號;

應在天氣晴朗,無大風,地域開闊的地方飛行;

④GPS模塊被遮擋:用貼紙、油漆,相機遮擋飛機的logo;

⑤如果一切正常,可能是GPS 信號板或連接線松動。盡管來找我們熱情又專業的客服,一定幫您解決問題!


還想知道什么干貨

快快留言告訴我們吧~

下周見咯!

漢族的起源和演變之六----三皇早期

漢族的起源和演變之六----三皇早期(公元前5000—前3300年)

1、三皇五帝之伏羲女媧

中國傳說中的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在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中都沒有記載三皇五帝,戰國時期《周官》首次記載了三皇五帝,但作者沒指明他們是誰。

三皇五帝中,五帝來源的記載時間,還早于前面的三皇。五帝最早是五位天神,早在周朝人們就以六輅[lù]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也就是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五方上帝則在東南西北中五方輔佐昊天上帝,又稱五行帝,分別配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白青玄赤黃),白帝金德、青帝木德、玄帝水德、赤帝火德、黃帝土德。五帝下,有五行神獸,分為東方木之青龍、西方金之白虎、南方火之朱雀、北方水之玄武、中央土之黃龍。 西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列為人間五帝,成為現在五帝最常見的說法。

三皇最初版本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貴"。后來泰皇又被改稱為人皇。三皇最初和五方上帝一樣,是三位天神,到后來逐漸人化,成為五帝之前的帝王。

對于人間三皇是誰,最早見于西漢伏生《尚書大傳》,其主張三皇為燧人、伏羲、神農,是中國最早的帝王。燧人氏,發明了鉆木取火,在《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了他在發明巢居的有巢氏之后稱王天下的事跡。燧人氏之后的伏羲,又稱庖羲氏,出生于甘肅天水成紀,作《易經》八卦,教民打獵。人民眾多,禽獸不足,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農作。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主張三皇是"伏羲、祝融、神農",燧人被祝融取代,祝融是傳說中的火神,和水神共工對應。宋代劉恕《通鑒外記》主張三皇是"伏羲、祝融、共工"。祝融與共工兩人水火不容,《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共工,以水乘木,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然后才有女媧補天的故事。

東漢末年應劭《風俗通義》主張三皇是"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這個說法中,伏羲、女媧為兄妹,他們的母親華胥氏,踩雷神腳印有感而受孕,生下兩個人首蛇身的孩子----伏羲和女媧,均為風姓。伏羲和女媧兄妹結婚,建立了最早的婚姻制度,伏羲去世,女媧接替了伏羲的位置,成為三皇之一。女媧又被成為后土娘娘,名氣很大,在西南少數民族中,也普遍流行女媧崇拜。女媧的"媧"字,從造字上市煮飯的"咼"字配上一個"女"字符號,正是廚房主婦的形象。

漢朝時,三皇說法一直不統一。東漢《潛夫論·五德志》道:"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二皇,另一皇或燧人、或祝融、或女媧。其是非,未可知也。"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主張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三皇代表三個皇朝,而不是三個皇帝,女媧仍屬于伏羲朝,不能列為三皇。由于黃帝列為三皇,《帝王世紀》主張的五帝世系也與《史記》不同,五帝之首變成了黃帝的兒子少昊青陽氏,其余四帝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姚虞氏保持不變。 北周孔穎達為《尚書》作序,認同《帝王世紀》的說法,因為《尚書》為官學正統,《尚書》序 的說法也被后世史籍所采用,成為后世的正統說法,包括《三字經》。

三皇五帝順序確認了,原本先天祭祀的五方上帝的人選也確定下來,三皇和五帝中前兩位成為五方上帝人選:東方青帝伏羲、南方赤帝神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人們相信,三皇和五帝前兩位死后,變成神,輔佐昊天上帝統治五方。

各種三皇說法中,伏羲是最大公約數,在正統排名中,伏羲為三皇五帝和五方上帝之首。但對伏羲的記載卻比黃帝、神農晚。戰國時期的《莊子》是最早記載伏羲的著作,但是其有時又以神的身份出現。之后,關于伏羲的記載越來越詳細,并和其他祖先神合為一體,比如伏羲又稱太昊,太昊是東方的首領,主宰五行中的木,但太昊地處華東,伏羲出生地在甘肅天水,兩地相差萬里,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沒有太昊就是伏羲的記載。相比之下,太昊更多記載在《左傳》等正史中,且地位更高,而伏羲更多出現在諸子百家之言,在古帝王序列中有時排在黃帝之前,有時又在禹、舜之后。

西漢末年劉歆《世經》最早提出伏羲就是太昊,《世經》根據五行相生的五德始終理論"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帝王應從木德始,木屬東方""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太昊是東方之君,象征木德,,所以是最早的上古帝王。而"伏羲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為帝太昊"。

劉歆從其五德始終理論出發,得出伏羲與太昊同是一人,為古代帝王世系之先。其后班固《漢書》承襲其說,在《古今人表》中將上圣人從黃帝推至伏羲,后世史籍皆采此說。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并終成三皇之首。

公元前8000年,原始漢人O3逐漸散布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原始漢人具有簡單形式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突出的顴骨、低凹的鼻梁、淺的犬齒窩、低矮的鼻前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顱長中等兼高顱型、眶型中等偏低、中等的面寬和面高、闊鼻傾向、齒槽突頜以及中等的身高(平均約1.68米),接近現代黃種人的東亞(遠東)類型,其中某些特征(如闊鼻、低眶及突頜等)更接近南亞類型,或可視之為繼承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特征。

原始漢人東進之前,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地區,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棕色人種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時的棕色人種首領被稱為有巢氏;之后阿爾泰和棕色人種發明鉆燧取火,這時他們的首領稱為燧人氏(居今商丘)。漢人東進后,突厥群、蒙古群、棕色人種被迫向北撤離,突厥及治下的棕色人種退出黃土高原,居蒙古高原西部;蒙古及治下的棕色人種退出華北西部,居大興安嶺森林;沒有退走的突厥、蒙古、棕色人種,男人被殺戮、女人被原始漢人同化融合。

由于原始漢族人一般是殺戮所征服地的阿爾泰和棕色人種男人,而保留女人,所以阿爾泰女性的ab3st和棕色人種女性的ag/axg保留到后來漢族的Gm血統中,而阿爾泰男性的P和棕色人種男性的D/C大都未能進入后來漢族的Y染色體。所以,從父系而言,漢族人從他走出非洲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都是血統最純正的民族。

公元前6500年,由苗瑤、百越、通古斯混合而成的東夷非常強大,擋住了原始漢人繼續東進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征戰和文化交融,東夷在中原地區逐漸與原始漢人混同。

公元前5000年,燧人氏后裔華胥氏女由于黃河水患,從陜西藍田向西邊高處遷移,到達甘肅天水成紀(今秦安縣),與當地漢人某男交婚,生下伏羲(太昊)。伏羲長大后,受肥沃中原吸引,率領族人東奔,到達宛丘(今淮陽縣)時,發現該地適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且葬于此。在宛丘,伏羲創建了八卦、結網捕魚,發展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以取代了以往的漁獵生產。由于伏羲特殊的出身(父親是漢人O3-F11,母親是華北土著),被華北平原西部的原始漢族、華北平原東部的東夷土著、華北平原南部的三苗尊為共同的首領。伏羲娶西華縣的氏族首領女媧為妻,開創了一夫一妻\近親不通婚的先河,擯棄了原始的群婚制。伏羲文化是前仰韶文化、東夷海岱文化、三苗石門皂市下層文化的融合,所以伏羲被公推為黃河流域上中游、黃河下游、長江中游所有居民一致認同的人文始祖。

伏羲氏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黃河流域地處黃土地帶,屬半干旱的氣候環境,自然植被以耐干旱的蒿屬等草本植物為主。氣候比今日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高于現在2℃。而黃土含有礦物肥料物質,土質松疏,易于墾植,形成較發達的粟作農業文化。前仰韶文化以河南新鄭裴李崗(前5500~前4900年)、河北武安磁山(前5400~前5100年)、甘肅秦安大地灣(前5200~前4800年,又名華縣老官臺)為代表,陜西西鄉(漢中市東)李家村遺址比大地灣文化稍晚。他們農業經濟的色彩比較濃厚,采集漁獵仍占相當的比例。

公元前5000年,渭河流域老官臺文化和華北平原西部裴李崗文化,融合發展形成 仰韶文化,主要特點是粟作農業、彩陶工藝、半地穴式建筑。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讓仰韶文化迅速擴張到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此時中國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文化類型。

早期的仰韶文化典型為陜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 西安半坡聚落是此時北方規模最大的新石器聚落,開始時間為公元前4700年,以一座160平、供氏族成員聚會的半地穴房屋為中心,周邊共有46座小住宅,外圍有壕溝環繞,壕溝北邊是墓地,東邊是陶窯。半坡人大部分居住在半地穴式建筑中,到晚期出現木骨泥墻地面建筑房屋,房屋靠12跟木棍做骨架,用藤條纏結,在木骨外涂抹草泥,由于支撐屋頂的是木棍,從而實現"墻倒屋不塌"的功能,之中木骨泥墻樣式后來成為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雛形。

姜寨,時間為公元前4600—前4400年,有中國最早的銅制品,為一件黃銅片和一個黃銅片卷成的管狀物,這同樣也是中國最早的冶銅制品和世界最早的黃銅(銅鋅合金),和東南歐巴爾干半島溫查文化的布洛克尼克的青銅同為世界最早的冶煉合金。和布洛克尼克的青銅一樣,姜寨黃銅是通過固體還原工藝從天然的黃銅礦(銅鋅礦石)直接冶煉而成,而并非掌握人工配比銅鋅合金的技術,所以這種黃銅工藝沒能進一步發展和流傳開來,中國后來一直到南北朝時才開始冶煉黃銅。同樣,姜寨冶煉黃銅,也沒能發展出冶煉提取紅銅的技術,所以仰韶文化依然被定為新石器文化。

公元前4000年以后,仰韶文化中心從關中向東遷移到中原。公元前3700年,河南省陜縣的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址,制作了帶有玫瑰花圖騰的黑陶,這和古中華部落有關("華"的意思就是"花")。廟底溝遺址居民父系單倍群O3-F46是今日漢族的標志單倍群,可以說,廟底溝遺址居民是古代華夏族的源頭。

公元前3600—前3000年,河南滎陽城東 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有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證明中國是絲綢的起源地,從此絲綢成為中國古代最出名的紡織產品,古希臘和羅馬稱中國為"絲國",直到今天中國仍是世界上出口絲綢最多的國家。

長江中游出現"環濠土圍"的代表八十垱之后,再沒有過類似土圍設施。公元前5000年,湖南常德市安鄉縣湯家崗重現了 與公元前6500年彭頭山文化常德市澧縣八十垱相同的"環濠土圍"建筑,被稱為湯家崗文化。湯家崗文化后期的代表是公元前4500年的常德市澧縣城頭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的灌溉設施。 公元前4000年,進入巫山縣大溪文化階段,城頭山的土墻規模進一步加大,城內面積擴大到5萬平,被譽為地理中國最早的古城。

公元前5000年,長江下游的杭州蕭山跨湖橋文化被寧波余姚河姆渡文化替代。河姆渡文化居民Y染色體是O1,是百越民族的前身。河姆渡之前的長江流域稻作農業未有任何農具,水稻種植中沒有使用工具,農業生產方式屬生荒火耕類型。河姆渡居民發明了地理中國最早的農具耒耜,耒耜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也是傳說中最先出現的工具,《禮·含文嘉》:"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紡織業方面,河姆渡有陶紡輪、石紡輪、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織布機組件。河姆渡的紡織作物是野生葛編織的葛布,葛布質地細薄清涼,用作夏衣。

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的建筑形式。干欄式是 將屋舍建在高出地面、木竹支撐的柱架之上,目的是躲避地上蟲獸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濕。該建筑 木構件上 鑿卯帶榫,是中國最早的榫卯結構,奠定了中國以后木構件建筑的基本形式,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直到近代才被更廉價方便的釘子結構取代。

公元前3600年,河姆渡還有了我國最早的木構水井,結束了只能逐水而居的時代。

公元前3600—前3350年,河姆渡文化之后,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興起了安徽含山縣凌家灘聚落。以精美玉器聞名,是中國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并建了面積3000平的紅陶塊建筑神廟。

這里的玉版(刻字的玉片)上刻有八卦圖,并且玉版 夾放在玉龜的龜甲里面。正好《太平寰宇記》的"伏羲于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的記載相對應。伏羲畫的八卦,是中國最早的符號創造行為,八卦象征世界的變化與循環,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圖騰。

公元前4000—前3000年,東北遼河的赤峰紅山文化,由中國最早的玉文化"興隆洼"文化發展而來,玉器包括最早的玉龍、玉豬龍、玉鷹。除了玉雕技術,紅山文化還有宏大的積石祭壇、中國最早的神廟牛梁河女神廟,神廟內供奉有陶塑女神雕像,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

2、兩河流域銅石文化

在中國傳說中的三皇時期,兩河流域進入銅石并用文化階段。

公元前5400年,加泰土丘衰弱后,安納托利亞的銅石并用文化遺址轉移到土耳其東南部沿海、靠近敘利亞的梅爾辛遺址(Mersin il)。梅爾辛冶煉的銅器在與美索不達米亞糧食的貿易中,安納托利亞冶銅技術開始傳入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出現兩河流域最早銅石并用的哈拉夫(Halaf)文化。

哈拉夫文化開始于前5000年,哈拉夫位于敘利亞東北部哈塞克省、靠近土耳其邊境,與安納托利亞冶銅中心的梅爾辛位置接近。哈拉夫有兩河流域最早的冶煉金屬,包括銅針、銅鑿和鉛等。不過哈拉夫文化最具代表的不是銅器,而是彩陶。哈拉夫文化有此時最精美的彩陶,并出現專門制陶作坊,其陶器壁甚薄,經過高溫焙燒,具有近似瓷器的光澤,陶器上用彩色線條描繪各種精美圖案。哈拉夫彩陶替代了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蘇納、薩邁拉陶器,并傳播到土耳其的東南部山區以及黎凡特地區(一度衰弱的黎凡特在其影響下再次興起),成為該地區的主導文化。

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附近的阿爾帕契亞遺址(Arpachiyah Site)是哈拉夫文化的典型代表。該遺址建筑是石基圓墻拱頂房,其墻厚達2.5米,由一長方形前室和一圓形內室構成,門前有石砌路面。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最早宗教中心埃利都不同,阿爾帕契亞是最早的手工業中心,該遺址中心為一個制陶作坊,周圍有水井和陶窯,說明手工業是這里的中心產業,這里發現的三彩陶代表了哈拉夫文化制陶技術的高峰。除彩陶外,還發現有大量石制品、雕塑、印章、珠寶等,展示聚落從農業為主村落到手工業為主的村鎮的轉變。

公元前4800年,印度河流域梅爾枷赫文化進入晚期(前4800—前3500年),即銅石并用時代,發現有熔煉坩堝、刀斧、匕首、鉆、鏡、鑿、錘、鐲、環、別針、銅條凳紅銅(天然純銅)器物。黃金也開始被使用。還有上釉彩陶和精美的人俑。

約公元前4500年,美索不達米亞北方的冶銅技術傳入南方,南方歐貝德文化進入晚期(銅石并用階段)。南方歐貝德文化區,除了銅器外,還出現陶制的鐮、斧做生產工具,陶鐮陶斧比石鐮石斧更容易制作,并且可以批量生產,更適應農業發展對收割工具的大量需求。

此時歐貝德文化的陶器快速擴張,向西南延伸到沙特海岸,向東到達伊朗高原(在伊朗西南部蘇薩出土大量歐貝德類型的陶器),向北到達土耳其南部(并在前4300年完全替代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哈拉夫文化時期的陶器)。

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哈拉夫文化的陶器是非常精美的,其精心制作細節,具有高質量的制造和設計工藝,而歐貝德文化的陶器是相對粗糙的,但是為什么這些粗制的陶器能取代遠為復雜精致的哈拉夫文化陶器,主要原因有三個:

①、此時南方歐貝德人已開始使用陶輪,陶輪是迄今一切旋轉切削機具的始祖,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于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有了陶輪就能讓陶器得以大批量生產。陶輪的出現大大提高陶器生產的速度,也降低陶器制作的難度,陶制品從奢侈品向常用品邁進,陶工們開始追求陶器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同時陶輪制作陶器必然沒有純手工制作的精美,而大量生產陶器也讓陶工沒時間去繪制花紋。這時期陶器裝飾普遍從復雜細描的直線圖案發展為描繪稀疏的曲線圖案,越來越傾向于快速、簡單的制作。正如廉價釘子結構取代昂貴的榫卯結構一樣,南方歐貝德大量生產廉價陶器逐漸取代北方哈拉夫文化精美昂貴陶器的市場。

②、歐貝德文化貿易和殖民擴張,巴比倫尼亞地區和后來的古希臘一樣,是一個資源匱乏、產品單一的地方,這里沒有金屬和寶石礦藏,缺乏建筑、裝飾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從原始時期起,這里原材料就由貿易進口,并在這一無銅地區發展成銅石并用文化。因此當地人們非常重視對外貿易,該地區人們開始與周圍地區進行金屬、石材、木材、寶石的交換貿易。糧食和廉價陶器是歐貝德文化貿易利器。對比貿易,掠奪和殖民來得更快、更有效率,事實上,在古代社會,與貿易同時伴隨就是掠奪和殖民(正如在古希臘和大航海時期商人、海盜和殖民者往往是同類人一樣),歐貝德殖民范圍甚至遠到安納托利亞(這里的馬拉蒂亞平原代杰蒙泰遺址出土了和南方技術完全相似的陶器和印章),在歐貝德文化對外殖民的同時也伴隨著移民,這些移民是歐貝德制陶技術最直接傳播者,

③、帆船的出現。蘇美爾人已懂得利用風能來加快船速,在近代交通出現前,水運無論載重還是速度都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帆船的發明,讓歐貝德人能有效利用兩河水運優勢沿河岸開展貿易殖民行動,并讓歐貝德人沿波斯灣沿岸殖民擴張到到阿拉伯半島東部海岸,在波斯灣沿岸薩利亞遺址、阿布-海米斯遺址生產陶器和印章風格完全相同,歐貝德文物傳遍阿拉伯海沿岸。

盡管歐貝德文化陶器傳播如此迅速,但是和中國仰韶文化主要是源自西北O3(M134)人群向東擴張并不同,盡管北方陶器明顯受到南方深刻的影響,除少數歐貝德人殖民地的陶器風格和南方完全相似外,大部分地區陶器風格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地方特色,與南方風格非常不同,顯示出文化過渡主要還是通過貿易、融合,而非殖民侵略。

在手工業和貿易的刺激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歐貝德文化區出現了最早的城鎮----埃利都。埃利都遺址(Eridu)位于歐貝德遺址東南20公里處,埃利都 是蘇美爾語"強大的地方",始建于前5300年,位置接近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灣的入??冢敲浪鞑贿_米亞各城邦中最南邊的一座。根據蘇美爾神話傳說,埃利都是由水神恩基(Enki)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王權從天而降,落在了埃利都,阿魯利姆為埃利都國王。

埃利都建有南部美索不達米亞最早、最完整的的神廟建筑,最初的神廟面積不過4米2,不過卻用當時最好土磚砌成,內設祭壇,供奉泥塑的神像,并安有圓形的獻祭桌。到公元前4000年,神廟面積已擴張到276米2,建在高臺之上,中央為主室殿堂,設有陳放貢品的桌子,兩側建有祭祀的壁龕和供神職人員住宿的房間和使用的倉庫,建筑物四角正對東南西北四方。這一神殿形式奠定了后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神殿的基本格局。

埃利都的神廟和過去遺址所發現的類似神廟建筑不同,過去類似神廟建筑和普通民宅差距不明顯,如北方薩邁拉文化最重要建筑當屬公社建筑。而埃利都的神廟是聚落最中心、最重要的建筑,整個聚落就是圍繞著神廟組建起來的,宏偉泥磚結構的神廟和周邊貧民的蘆葦小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意味在神廟是聚落活動的中心,很可能是最早的公共權力機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邦組織雛形。埃利都神廟影響了兩河流域的城鎮規劃格局,后來兩河流域所有最初城邦都是以神廟機構為中心組建起來的,神廟不僅是受眾人膜拜的圣地,而且也是城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很多學者也因此把埃利都定義為世界最早的城市。

這些學者依據是,所謂的城市并不是要有城墻,也不看人口數量,而是承擔一定地域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職能的非農業地理實體,在埃利都之前的耶利哥、加泰土丘遺址雖然要比埃利都遺址都要大,但是它們都只是農業中心,這和后來神廟和手工業為中心的城市沒有任何的聯系性,埃利都是最早以宗教目的聚居的中心點,和為農業集聚的大村落不同。

除去對城市定義的爭議,作為公共權力機構的中心神廟和專門的神職住房的出現,意味一個新的階級(祭司)形成了。原始社會的巫師是最早不必直接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人、是人類社會最早脫離生產的專職人員,他們的力量來源于對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認識,是人類社會中最早的一批知識分子。雖然在今天看來,巫師的巫術和見解十分荒謬,但在對世界認知嫉妒無知的古代,正是靠他們發現和傳承人類最早的智慧。而文明時代的祭司則是巫師的后繼者,祭司取代了巫師成為新的精神領袖,并成為掌握世俗權力的統治者,他們是當時最早的權貴,人類也由此進入階級社會。

在階級社會之前,人類和動物一樣存在不平等現象,猴群中有猴王享受種種特權,原始人人群中也有首領掌握領導權,但是階級社會與原始社會、動物世界等級制度有兩大區別。① 階級出現和社會分工有關,統治階級出現職業化,脫離生產勞動,而原始社會不同等級雖然有優先權的區別,但是首領還是依然需要參與勞動。② 階級社會存在首領世襲制,繼承人無能或年幼也能繼承首領位置,存在一定的穩定性,而原始社會首領不固定,弱者隨時要被強者替代,好比猴群領袖基本在有生之年就可能因單挑失敗失去首領位置,根本輪不到其子繼位。

最早的階級社會被稱為酋邦。人類社會的政治組織經歷了游群、部落、酋邦、國家四個連續發展的階段。其中游群一般只有幾十人,對應 為食物奔波的采集和狩獵的舊石器時代;部落有幾百人,對應新石器時代氏族社會;而酋邦則有成千上萬人,是國家之前私有制階級社會階段。

酋邦產生的動力主要有三個:一是需要將分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從事大規模的生產;二是經濟上集中和再分配的社會,統治階層通過控制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交換來控制經濟和勞力,將財富分配給那些不從事生產的人;三是由于酋長管轄地的人口更多,更容易造成內部沖突,所以需要賦予酋長使用武力的權力,并壟斷重要的信息。

不過酋邦沒有武力壓迫的政府機構和法律機制,缺乏由國家行使的那種與權力壟斷相關的強制制裁能力。這種社會大部分是用宗教來實施管理,因此酋長的權力基本上是一種調定權而非統治權。酋邦的結構普遍是神權型的,他們通過與神祗的特殊關系使使民眾臣服,讓其統治成為自然規律的一部分。

埃利都遺址正是從氏族到酋邦演變的一個例子,在美索不達米亞南方,泛濫的河水和干旱的氣候,必須依靠大規模的灌溉防洪系統,但這絕非一家一戶所能為,必須要有中心人物將分散的勞力組織起來,從事建設。祭司通過宗教的方式掌握這項權力,并開始負責調解集團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管理的秩序,通過宗教儀式來接受貢品和行使權力,神廟成為最早的權力中心,祭司長成為最早的神王,埃利都也成為最早的酋邦。

相比埃利都的人口4000人,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敘利亞布拉克(Brak)城的規模更大。布拉克早在哈拉夫文化時期人口就已達到4000人,進入歐貝德文化時期規模進一步擴大,公元前4200年,布拉克城中心的面積達40萬平,人口達5000人;郊區面積更大、達55萬平;郊區外300萬平的范圍內,都有人居住,形成圍繞布拉克的衛星村。這些衛星區域突然增加的人口遠超出自然人口增加,說明這些人口主要來自移民,從如此大衛星區結構看來,這些衛星村既想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又不想完全放棄自治,聚落和城市顯示出一定程度上的隸屬關系。

出現圍繞中心聚落的層級聚落,是酋邦在考古學上的重要特征。 四級聚落等級代表村社之上的三級決策等級,因而表示國家;三級聚落等級代表在村社之上的二級決策等級,因而表示復雜酋邦;二級聚落等級代表其上有一級決策等級,因而表示簡單酋邦?!】蓪⒋迓洹⑶醢詈蛧覄澐秩缦?,村落只有一級決策機構,酋邦有二到三級決策機構,國家則至少擁有三級以上決策機構,三個聚落等級好比現在行政區:一級(村)、二級(鄉鎮)、三級(縣市),但三級聚落等級不需要是直接行政管理關系,也可以是簡單隸屬關系,如一個三級的復雜酋邦就是由若干個隸屬的二級簡單酋邦組成,而簡單酋邦則由隸屬各村落組成,這中間并不需要建立直接行政管理關系。而比酋邦更高級的國家除了達到三級聚落以上規模,同時還需具備合法武力、社會結構、官僚納稅體系等其它一系列要素。

圍繞中心聚落布拉克的衛星村的出現,正是隸屬于酋邦的村落在考古學上的體現。埃利都和布拉克這兩河流域一南一北的兩大城鎮的演變,是從氏族到酋邦演變的最早例證。

3、蘇美爾 烏魯克文化

歐貝德人創造了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巴比倫尼亞)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他們開建兩河下游灌溉防洪系統,讓原本水旱成災的南方沼澤洼地變成著名糧倉后,吸引大量北方山谷和東部山區的不同族群,這些人蜂擁來到巴比倫尼亞,最終在此地留下兩組有文字記錄的人群:蘇美爾人和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是美索不達米亞和周邊地區的土著。巴比倫尼亞最早的居民歐貝德人也很可能是閃米特人。公元前4000年,一支自稱"黑頭人"的民族(閃米特民族阿卡德人稱他們為"蘇美爾人")取代歐貝德人成為巴比倫尼亞的主人。

今日居住在巴比倫尼亞蘇美爾沼澤地的沼澤阿拉伯人是與古老的蘇美爾人應有緊密的聯系,他們都是高鼻梁、深眼窩、大眼睛、黑頭發,屬于白種高加索人類型,唯一的不同是,蘇美爾不留大胡子。 從考古上看歐貝德文化是平穩持續發展的,看不出有外來文化入侵的現象。 之所以會認為蘇美爾人是外來者,是因為蘇美爾人講的是和周邊閃米特人完全不同的語言。蘇美爾語與烏拉爾-阿爾泰語系同屬黏著語,但是區別也十分明顯,蘇美爾人所說的語言是一種孤立語言,和其他的任何語族都有較大的區別。

蘇美爾人為什么自稱"黑頭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閃米特人也都是黑頭發的,蘇美爾如此自稱并不能標志自己的特征。追其根源,蘇美爾人祖先曾經在里海周邊和金發的白人相處過,所以他們才會強調自己黑頭發的特征,他們到了巴比倫尼亞之后,這個稱號就一直保留下來。

根據蘇美爾神話,世界最初只存在混沌女神納穆nammu,她生出"原始之海"和"天地之山",并孕育出"天地之神"安啟anki。安啟是蘇美爾創世之神,他創造世界后自解全身,分離為"天空之神"安an和"大地女神"啟ki兩位大神,整個世界也被分為天界、大地、深淵三大部分。而后,安和啟結為夫妻,生下"風與大地之神"恩利爾、"深淵之神"恩奇 分管大地和深淵。安、恩利爾、恩奇合成蘇美爾三大主神。恩利爾的長子月神南納(意為"天主")是僅次于蘇美爾三大主神的天神,蘇美爾認為月亮的地位高于太陽,月神南納是"太陽神"烏圖的父親,同時,南納也是冥后"伊瑞綺嘉拉"的父親、"大女神"伊南娜的父親。

作為眾神之父的安an,是蘇美爾的最高主神,掌管神界,是蘇美爾文字中是星星的符號,意為"光明神圣的上天"。蘇美爾的算術是六十進制,安是最高的價值(60)。安的神廟在烏魯克,烏魯克也正是蘇美爾文明的第一城。烏魯克建于公元前5000年,起初是個村莊,在公元前4000年,發展成為城市,烏魯克文化也逐漸替代歐貝德文化,這被視為蘇美爾人到來的標志。

烏魯克城由兩部分組成:庫拉巴kullaba、埃安納eanna。這原本是臨近的兩個村,各有各的神廟,分別供奉天神"安"和大女神。根據傳說,埃安納國王麥斯江伽舍爾是太陽神烏圖的兒子,有出山入海之能,他的兒子恩美卡在位時,合并了庫拉巴和埃安納兩地,建立了烏魯克城,首稱"烏魯克王"。雖然安的地位高于大女神,但大女神的神廟的規模卻超過了安的神廟。

大女神代表著金星,常以騎著獅子的少女形象出現,既監管戰爭又是性愛之神、豐收之神,是性愛女神維納斯的前身。大女神作為性愛女神,代表著性的吸引力,她性欲旺盛、行為放蕩,每天都要找陌生男子交合,街頭巷尾都有她的情人,被稱為"娼婦",是妓女的守護神。供奉大女神的女"助理祭司"以祭祀的名義,將神廟當作妓院,與外來人發生性關系,把賣淫的錢獻給廟宇。世界最早的妓女(圣女)開始出現。圣女,又稱為廟妓、圣妓,是指在廟宇里生活、為朝拜者提供性服務的人。大女神神廟成為人類最古老的妓院,開遍兩河流域各地的大街小巷,尤其是烏魯克的大女神神廟,更堪稱古代文明最大的妓院,圣妓是這些神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妓院不僅是合法的、更是神圣的。

不只是祭祀助理,所有即將成年的少女都必須到大女神神殿坐廟執行圣妓任務 才能出嫁,坐廟的女子被視為神圣的替身,代表大女神在神殿內 行淫,與來神廟的陌生游客交合。 少女沒有選擇的權利,一定要和第一個投給他錢的男人交歡,不管給錢多少,都不能拒絕,和游客做愛完畢,她就可以回家,擺脫圣妓身份。相貌漂亮的女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務,貌丑的女子可能一輩子都要呆在神廟內孤老終生。圣妓制度伴隨著整個古代兩河文明的始終,直至羅馬統治時期才被廢除。 圣妓制度對西方古代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方維納斯最早是妓女之神,后來演變成為愛與美的女神。

正是大女神給烏魯克帶來了文明。深淵之神恩奇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埃利都,并把他創造的神圣與文明的要素儲藏在那里,烏魯克大女神想要得到這些要素,使她的烏魯克享有不朽的榮光。大女神通過酒色將二爺爺恩奇灌醉,騙走了藏在埃利都的文明要素,包括神權、王位、文字、金屬冶煉術等,酒醒后恩奇后悔莫及,派人搜尋侄孫女大女神的蹤跡,不過一無所獲。 這個故事印證了埃利都(恩奇的城市)的沒落 和烏魯克(大女神的城市)的興起,烏魯克文化將要替代以埃利都為中心的歐貝德文化。

對性愛和戰爭大女神的崇拜,是烏魯克興起的標志,烏魯克大女神神廟不斷擴大,這和 給神廟妓院帶來的收入的不斷增加相匹配。當時,大女神以四種角色接受崇拜:普通、夜、晨、陰間,分別對應普通圣殿、夜圣殿、天堂神廟、陰間神廟,在烏魯克大女神區出現富麗堂皇、相互毗連的神廟建筑群,包括紅廟(石灰石廟)、宮殿、墩柱大廳、大庭院、夯土大廈、大塔廟、馬賽克神廟等。神廟供奉的大女神像用大理石制成,頭像的眼珠用寶石鑲嵌、眉毛用黃金鑲嵌。

神廟內部用土坯建造,每隔一定高度酒鋪上一層蘆葦席,以增加穩固性和彈性;外表用燒磚和瀝青砌成。 磚窯里燒制出來的磚建筑,比早期直接曬干的磚,更堅固耐水。 用瀝青、纖維、沙子制成膠泥,做磚層之間的黏結物,并用瀝青做房屋建筑、下水道、排水溝的防水涂料,解決了建筑滲水的問題。

蘇美爾人將神廟建在多層塔形的高臺基上,用巨石壘砌成層層梯道,形成宏偉壯觀的塔式建筑,這種類似金字塔的階梯型神廟建筑被稱為"吉庫拉塔"。 如此大規模的建筑群是為了讓老百姓產生這樣的感覺,這不是人建造的,是神建造的,從而鞏固烏魯克的神權統治。

比建筑物更為重要的是,灌溉系統的完善,出現了大規模的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網絡。水源上已經不再完全依賴自然支流,而開始依靠用水壩攔截的、直而長的人工水渠來保證用水。

大型神廟和灌溉系統的建造、維護,需要組織大量的非農勞力大軍進行強制勞動,大批非農勞力只有在農業出現大量剩余產品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而只有政府管理部門才能組織、征召勞工從事這樣大規模的建設活動。

除城市禮儀建筑和灌溉系統外,烏魯克文化區還發明了人類最早的成熟文字,公元前3500年,基什城(Kish,又譯啟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的一小塊石板上,刻有表示文字的圖畫符號,這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在基什文字之后,公元前3400年,烏魯克大女神區又發明了人類最早的泥版文書。這些泥版文書,主要為貨物清單、合同,最早法院、監獄和政府的文字記錄,各種詞匯文獻表。從記錄可知,烏魯克城邦居民分為祭司和貴族、公社農民和城市普通公民、失去公民身份的依附民、奴隸 四個等級。烏魯克的土地分為神廟土地、公社土地、私人土地三類。

烏魯克社會管理體系中統治機構的出現,社會等級分化制度的確立,如此復雜的社會結構,說明了烏魯克已經形成國家形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相比酋邦,國家是按政治和領土組建起來的,而不是按照族群、部落和酋長管轄地的親屬關系建立起來的。從公元前4000—前3200年的烏魯克文化時期,可以看到兩河流域從血緣酋邦社會轉變為一個中心城市有專職的官僚機構、軍隊和社會等級的城邦國家。

烏魯克是兩河流域城市化的主力,在烏魯克文化的800年時間中,烏魯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200年,烏魯克人口達到3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其衛星村鎮至少遍及周圍10公里的范圍,形成了中心城市、附屬城鎮、農村居民點三個層次的人口分布格局,這些衛星村鎮位日漸增多的烏魯克市區居民提供農業和日常生活用品。 烏魯克以宏偉的塔廟為中心,神廟周圍是官邸和貴族區,外層是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區,最外層是農業居民,一個城邦由一個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加周邊的附屬村鎮構成。 烏魯克城內彌補著成群的兩層房屋、窄巷和庭院,兩河流域的人通過兩條大河及其支流或陸路 運輸商品不斷涌入烏魯克成,城內先進的運河系統貫穿其中,被喻為"沙漠中的威尼斯",如此繁榮的景象為烏魯克贏得了"文明的曙光"的美譽。

兩河流域其他城邦埃利都、拉爾薩、敘利亞布拉克,人口也有1萬人,這些城邦也都以宏偉的神廟建筑出名,如南部埃利都的廟宇用銅陶圓錐 鑲嵌墻壁,北部敘利亞布拉克的眼睛神廟用銅板和黃金裝飾。

農業上,兩河流域最早出現耕地用的犁和軛,并開始用驢和牛作為畜力 進行運輸和耕地。 手工業上,烏魯克文化最重要的工藝品是圓柱形滾印,普通的圓柱形印章是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圓筒狀,頂部刻有鉆孔 用于穿線繩攜帶,印章的圖案不是刻在圓柱的底面,而是刻在圓柱四壁,通過在泥版上翻滾,就可以印出連續不斷的圖案。在文字發明后,印章主人的姓名、身份、徽記、頭銜也都被刻在滾筒印上,這種可以產生連續不斷的大幅印紋的滾印代替了之前的直戳印。除了實用價值外,印章還是一種精美的裝飾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上等人用的印章,材質采用阿富汗天青石等多種寶石。

蘇美爾的文字起源于貿易。兩河流域南部資源匱乏,沒有建筑用的石頭和木料,也沒有冶煉工具的金屬礦產,所以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有貿易就要記賬,最早用于記賬的是陶籌和印章。人們用兩河里的取之不盡的黏性泥土(缺石缺木,只能用泥巴)做成各種形狀簡單的記號 (來計數),用不同形狀的陶籌來代表不同的商品 (來標明商品品類),用印章來表明商品的所有權和物品的特定性、發揮著文字傳遞和儲存信息的作用。

公元前4000年,印章制作越來越精美,開始出現將實景圖像高度抽象化的印章和純集合圖形的印章。陶籌制作復雜化,有打洞刻道,把陶籌串聯起來放在空心泥球里保存,并在印封之前分別拿陶籌在泥球上壓印一次,然后再用印章封印。這樣,從泥球的印跡,就可以知道里面陶籌所代表的物品數量。后來人們干脆不制作陶籌放進空心泥球里,而是直接用陶籌在平面的泥版上留下對應數量的陶籌印跡,代表不同的物品和相應數量,然后用火燒干或利用太陽曬干。因為用陶籌壓出的形狀不十分清晰、又占面積,就改為用蘆葦筆把陶籌畫在泥版上,這些圖形最初隨人們想象力自由發揮,后來出現專門學習、專門進行文字工作的書吏 將這些圖形符號統一固定下來,最早的圖形文字就此誕生。

在日常生活中,"文明"往往和"文化"混用,但是文化的適用范圍更廣,包括人類的一切生活現象,從古人類出現開始就有文化,最初為舊石器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農牧業和制陶業出現后,過渡為新石器文化。 而"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代表城市出現后的人類發展階段;"文化culture"起源于拉丁文"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代表農耕村落的新石器時代。所以,歷史上、考古學上,常用"文明"來指比新石器文化更高級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進入文明社會的指標有城市、文字、禮儀建筑、國家等,烏魯克文化是世界上第一個具備所有這些標準的考古文化,因而也被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4、青銅和車輪

烏魯克東方相隔七座山脈有一座富庶的城市阿拉塔。阿拉塔把金銀和天青石賣給烏魯克,烏魯克把大麥賣給阿拉塔。阿拉塔是位于兩河流域東部、伊朗西南部胡澤斯坦Khuzestan省埃蘭地區的城邦。埃蘭在蘇美爾語中意為"高國",埃蘭人自稱"神之國"。

發源于伊朗高原的卡魯恩河Karun 與克爾凱河Kerkheh 流入底格里斯河東部波斯灣的咸水湖,形成小兩河流域,沖積成伊朗最大的平原---埃蘭的胡澤斯坦平原。胡澤斯坦平原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高原的延續,因為緊靠伊朗高原扎格羅斯山地,有著豐富的森林、礦產、畜牧資源,自古以來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主要資源供應地,而富饒的兩河流域平原也是處于山地的埃蘭想要掠奪的對象。兩河流域與東部埃蘭的關系,好比埃及和南部努比亞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

受蘇美爾文明影響,埃蘭出現了伊朗最早的文明。地處埃蘭中心的蘇撒susa是文明中心,蘇撒早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就出現了搭建在高臺上的寺廟,懂得用陶輪制作陶器。在烏魯克文化時期,蘇撒城受兩河文明影響,開始具備城市規模,蘇撒城占地25萬平,人口8000人,就是傳說中的阿拉塔。

雖然伊朗的社會發展總體上落后于兩河流域,但是在冶金業上卻發展得更早。伊朗高原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在公元前5000年,伊朗銅器開始取代骨頭和石器,在世界上最早地冶煉砷青銅(砷與銅的合金)。雖然早在公元前4700年在巴爾干溫查文化的布洛克尼克遺址就出現了錫青銅制作,但那是冶煉天生共生礦資源而成的。真正掌握人工青銅冶煉配比技術,是在砷青銅冶煉出現后。公元前3700年,在埃蘭以東、伊朗高原中南部的雅亞遺址,冶煉的砷青銅,包括武器、工具、容器、首飾、別針、儀式用具等。公元前3710年,伊朗北部高加索山脈的邁科普遺址,有了世界最早的青銅劍和其他青銅物品。 伊朗之后,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上游敘利亞的布拉克、阿姆克夫也開始制作砷青銅工具和飾物。

在砷青銅冶煉出現后,公元前3300年,在小亞細亞東南部和兩河流域北部 進一步發展出錫青銅器冶煉技術,和砷青銅相比,錫的熔點低,這降低了青銅冶煉的難度;更重要的是,砷青銅的原料砷為重金屬毒物,長期接觸會導致砷中毒,而錫是無毒的,這大大增加了青銅的使用價值。錫青銅的出現,讓青銅器迅速取代了石器,人類從銅石并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

青銅器原本是金色的,中國古代最早的"金"本指青銅,因在地下埋藏太久、外表氧化產生青綠色的銅銹,故名青銅器。青銅的硬度為純銅的4.7倍,而且具有較高的鑄造性能,解決了純銅太軟、石器太脆不能鍛鑄的缺點,尤其是和石器相比,青銅不容易在關鍵時刻損壞,這在戰爭上十分重要。武器的更新,讓戰爭的作用大為加強,導致軍權領導產生,對武器的重視,讓銅從奢侈品變為必需品,出現了專門生產金屬工具的工匠,形成新的階級。同時,軍權領導要求人民將原材料和軍工供應上來,政府成為新的原材料供應中心和吸收廣大社會剩余的基地,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新月沃地之兩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金屬冶煉加工加工技術領先于世界,矛頭、槍尖等銅制武器大量出現,黃金制品也日益增多,另外,還最早發現并利用了銀。人類對白銀的利用比黃金晚的多,地球上的自然銀很少,古人大量使用的銀,是吹灰法煉鉛過程中獲得的副產品。兩河流域北部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山區富含銀礦,是世界銀子的起源地。蘇美爾人通過貿易獲得銀礦,并掌握銀器冶煉技術,在早期因為冶煉難度高,銀子價格遠遠高于金子。

和"青銅冶煉術"同被譽為"文明時代到來的兩達革命技術"的,是車輪。最早的車輪是通過將陶輪放大制成的,輪子是一個由3塊厚木板拼成的實心圓盤,而不是現在的帶有輻條的輪圈。烏魯克發明的車,是四輪的,沒有轉向部件、不能轉彎,道路適應性差,而且很笨重,難以上坡道,只能慢速行駛。最初用牛和驢拉,用作運送貴族遺體到陵墓的靈車。

最早的車子,雖然原始,卻由此引發了城市革命。車子發明之前,陸地上的運輸只能完全靠人力,不但運輸量小,而且中途還要減去運輸人自己所需糧食的消耗,超過一定距離,糧食還沒運到需求點,就被運輸人自己吃完了。礦石和木材這種非糧食資源運輸的路程則更短,遠處的物資運不過來,而本地物產能滿足的人口有限,這樣就限制了城市的出現,可以說,一個城市人口多少 最關鍵就是看能運來多少糧食等物資。 人類最早的文明多出現在兩河流域,除了因為具有農業優勢外,另一原因就是方便的水力運輸。而烏魯克發明輪子,進一步解決了陸地運輸的時間和成本,讓脫離糧食生產的城市得以大規模出現,這也是兩河流域最早出現人類城邦文明的重要原因。

除了兩河流域,歐洲可能是車輪更早的發源地。公元前3650—前3400年,德國的夫林班克發現有有三道車輪的印轍,匈牙利有兩個四輪車形狀的陶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沼澤輪式世界上最早的木制車輪,波蘭有一只陶制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歐洲最早的車輪,和兩河流域一樣都是四輪的,用兩頭牛拉車。車輪的使用,讓此時的歐洲像兩河流域一樣,出現大規模的城鎮。

公元前4000年,羅馬尼亞"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烏克蘭"特里波利耶"文化(與 東路多瑙河下游新石器文化之布格河Bug-德涅斯特河Dniester文化 無傳承關系),是此時歐洲銅石并用文化的代表,分布在東喀爾巴阡山至第聶伯河中游一代,以鑄造銅器和制造彩陶出名。其鍛造紅銅(天然純銅)用具采用了焊接技術,并開始鑄造斧、錐、鑿、刀劍等銅制品。 該文化最出名的則是其大規模的城市遺址群,其城市數量甚至超過了兩河流域,該文化有90個超過10萬平的居住點,其中29個超過100萬平、6個超過200萬平。該文化的典型遺址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特里波利耶等城鎮人口達1—2萬,該文化最大的城市是塔利安基talianki,人口有2—3萬,面積達400萬平,超過了兩河流域的烏魯克城。 各大城市外有壕溝土墻,內有街區和大型禮儀建筑,城市居民居住在2—3層樓房,呈現出市中心、城鎮、村落三個層次聚落等級。 該文化也有西方最早的太極圖案,這是當地流行的部落圖騰,烏克蘭"特里波利耶"太極圖曾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羅馬尼亞"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烏克蘭"特里波利耶"文化堪稱當時世界上僅次于兩河流域的銅石并用文化,已經處在文明的前夜,卻最終未能發展出文明而走向滅亡。原因是東部印歐人入侵并摧毀了該文化。

5、印歐人

印歐人R1是今天雅利安(白人)的祖先。

R1b是如今西歐人常見的父系類型,約距今2萬年前和R1a在中亞分離,R1a向西北進入東歐,R1b向西南進入西亞,并在后來也進入歐洲西部(今日英格蘭72.5%、西班牙69%、法國61%、德國的45%、荷蘭53.5%、意大利49%都為R1b的后代)。

不過R1b進入歐洲的時間卻很晚。在前6000---前5000年廣泛分布西歐的是老歐洲人(克羅馬農人)I創造的中石器塔德努瓦Tardenoisian文化,雅利安人R1a已成功進入東歐地區,來自西亞的G高加索、J閃米特、E1b1b含米特也隨著農業擴張進入歐洲,創造地中海印紋陶文化、塞薩利新石器和希臘新石器文化,而今日占西歐人主體的R1b此時還未進入歐洲,他們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高加索山脈以及伊朗西北部(直到今天土耳其人14%、亞美尼亞人16%還為R1b的后代,這里的R1b類型遠比西歐R1b更為古老)。老R1b和高加索土著G一起創造了高加索地區最古老新石器文化(舒爾胡里Shulaveri---夏穆Shomu文化),會使用黑曜石作工具,制作陶器,發展農業和畜牧,最主要的成果還是葡萄的種植。

circa=大約,BCE= Before the Common Era 公元前,cardium鳥蛤pottery陶器,helladic=希臘銅器時代,tardenoisian=塔登努阿文化(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hassuna=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哈蘇納文化

R1b雖然和G一起生活,但是他們并沒有完全融合,G是高加索新石器文化的主力軍,以種植業和畜牧山羊、綿羊為生,而R1b是最古老的一批牧牛者,安納托利亞、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山區狹小山地更適合山羊和綿羊的畜牧,而牧牛則需要更廣闊的草場,這使得R1b開始越過亞洲和歐洲交界的高加索山區,進入烏克蘭和俄羅斯境內的東歐大草原,東歐大草原是介于黑海與里海之間的草原,屬于歐亞大草原的西部,這里水草豐美,適合牛羊放牧,在這里R1b遇到曾經兄弟、同為金發碧眼的R1a,經過一萬多年的分離,R1a和R1b兩兄弟又重新一起生活在一起,相似的外貌讓他們更好融合相處,原始的印歐語最遲在這時期形成,并將在后來隨著印歐人的擴張成為世界第一大語系。

Y染色體和發色沒有直接關系,不過有間接聯系,也就是目前主要通過他們的后代,來推測祖先的外貌、發色。金發最遲起源于R1,包括R1a和R1b,歐洲東北部金發主要來源于R1a;r1b最初也是金發,因為很多古老r1b類型,以及沒有混血R1a的地區(如北非)依然有金發人群。紅發源自R1b下一支,尤其凱爾特人這支的變異。西班牙R1b比率雖高,但是他們母系大多是老歐洲人,后來又混血北非阿拉伯人和摩爾人,金發是隱性基因,就給混沒了;相反,德國人R1b比率沒西班牙高,但是卻混血R1a,金發相對較多。

前5000年中葉,R1b和R1a的原始印歐部落創造了位于烏克蘭東歐大草原的第聶伯河Dnieper -頓涅茨河Donets文化,第聶伯河是歐洲僅次于伏爾加河、多瑙河的第三大河,頓涅茨河是頓河右岸最大支流。這是一個以牧牛為主,兼營農業耕作的新石器文化,該文化由R1a創造的布格河Bug -德涅斯特河Dniester文化和R1b帶來的高加索新石器文化的融合產生,其生產陶器帶有飾篦紋、戳刺紋圖案,所以亦名篦紋-戳刺紋陶文化。

巴爾干半島由老歐洲人(克羅馬農人)、新石器早期的西亞農業移民創造了歐洲的農業時代。新石器后期,西亞新移民擴張到烏克蘭黑海沿岸,與當地的老歐洲人土著融合,形成特里波利耶Tripolye -庫庫泰尼Cucuteni-特里波利耶文化,將歐洲帶入銅石并用時代,并與印歐人第聶伯河-頓涅茨河文化相連。

R1b跟R1a分久必合后的原始印歐人,生活在烏克蘭"特里波利耶"文化以東的歐亞草原上。歐亞大草原又名西干草原,氣候適宜、水草豐富、地勢平坦,是捕獵、游牧的理想勝地。在這里發現的公元前4500---前2200年的墳冢文化(又名顏那亞文化)是印歐人最早的考古文化。該文化墓室用石頭或木頭筑成房屋狀,然后再在墓頂上建造一個圓形的小墳丘,故名墳冢文化。

原始印歐人靠畜牧為生,和蒙古人一樣逐草而居,墳冢文化隨季節和水草而遷移,沒有大規模定居點。原始的游牧部落往往是半農半牧或半獵半牧,畜牧依附在種植或狩獵的基礎上,這是因為人類自身移動的距離有限,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遷移放牧。在車輪這項交通革命發生之時,印歐人實現了另一項交通革命----馬匹的馴化。 當時的歐洲平原上活躍著奔跑迅速、性格溫順的歐洲野馬,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馴養馬種都來源于歐亞草原上的歐洲野馬。 公元前4200年,印歐人在烏克蘭第聶伯河東岸 在世界上最早地馴化了馬。

馬的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的交通運輸問題,在一些干旱不適合種植的地區,畜牧業開始完全脫離農業和狩獵快速發展起來,從中國東北到中歐的遼闊草原地區興起了游牧文化。 馬飾古代最有影響力的牲畜,不僅是運輸,更有軍事作用。古代游牧民族正是靠馬匹征服人口超過自己千百倍的的農耕民族。相比農業,完全靠游牧為生的生活需要有大面積的天然牧場,而且要隨著水草遷移,所以游牧的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極低的人口密度和四處遷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難以形成發達的文明,由于游牧經濟產品單一,游牧民族經??恐鴳瘃R這項古代最重要的軍事優勢,侵略物產豐富的農耕民族,直到火器革命粉碎騎兵階層之后 才發生改變。

除了馴化馬匹,印歐人還將笨重的四輪車改裝成輕便的、可以轉向的兩輪車,高大的馬和輕便的兩輪車組成的馬拉戰車,其威力遠比其他地區的四輪牛車和驢車更強悍和快速,也為他們日后的大遷徙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擁有了遠超周邊民族的軍備力量。而由于印歐人所處的東歐大草原和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發源地高加索山脈邁科普文化相連,所以印歐人也成為最早一批掌握青銅武器的歐洲人。印歐人手持青銅武器、駕馭馬拉的二輪戰車,開始了大規模的種族遷徙。

Caucasian S/NW NE = 高加索人 西南、西北 東北 ;

Bashkir=巴什基爾突厥人; Ugric=烏戈爾人; neolithic=新石器時代

印歐人向東擴張到南西伯利亞和中亞草原,這也算回歸"最老的老家",在里海東部形成以米奴辛斯克盆地為中心的阿凡納謝沃文化(公元前3500—前2500年),這是南西伯利亞最早的牧業文化和青銅文化。

印歐人向西對老歐洲進行軍事入侵。從進入新石器時代始,歐洲分為兩大區域:東部的原始印歐語文化區、非印歐語居民占據的老歐洲區。東部印歐區過著游牧半游牧生活,實行父系家長制統治,崇拜太陽神,尚武好戰,生產力較為落后;西部的非印歐語居民(包括土著克羅馬農人I、西亞新老移民G、J、E、T)則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崇拜月神,愛好和平,生產力較為發達。東部較為落后卻好戰的印歐游牧戰士,憑借著青銅武器和馬拉戰車的軍事優勢,逐步征服了西部非印歐語居民,首先遭殃的就是和印歐人地理位置相連、同處烏克蘭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在印歐人殘酷的入侵和統治下,歐洲的城鎮遺址全部變回村落(一直到一千年之后的文明時代才出現人口與特里波利耶文化相當的城市),原本領先的東南歐洲巴爾干地區(包括毗鄰的烏克蘭西部)走向落后,而與此同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卻創造了偉大文化,并出現了繼兩河文明之后的世界第二古老的文明。

6、埃及前王朝

公元前5000年以前,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發展并不突出,這是因為同時期北非氣候溫和濕潤、水草繁茂,狩獵畜牧帶來的收獲大于農業。公元前5000年之后,非洲北部氣候進入干燥階段,氣候越來越炎熱干旱,湖泊、溪流相繼干涸斷流,撒哈拉河馬和大西洋象從此絕跡,繁盛的草原變成戈壁沙漠,無盡的撒哈拉沙漠開始形成。原本從事游牧狩獵的人們開始逐漸遷移到尼羅河流域開始農業耕作,尼羅河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得以顯現,在河流兩岸的農業村落迅猛增加。

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從地理上分為狹窄的上埃及河谷地區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下埃及三角洲地區。上埃及的河谷地區屬于熱帶干旱氣候、幾乎常年不雨,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北部三角洲地區則屬于地中海氣候,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會有降雨。 下埃及法尤姆出現埃及最早農業文化,法尤姆作為埃及最古老定居點延續至今;到前5000年繼法尤姆之后的蒙爾馬迪(Merimde莫林達)文化,向東擴張到西亞黎凡特沿海,向南則影響到上埃及河谷。

到前4500年上埃及出現最早農業社會塔薩Tasian文化,以生產涂釉的黑頂紅陶器出名。緊連塔薩文化的是前4400年的拜達里Badarian文化,它完全沿襲了塔薩文化面貌,主要區別是拜達里文化已經進入銅石并用階段,在拜達里遺址中發現有銅質錐、針和斧以及銅珠等裝飾品,并出現黃金制品,不過使用范圍都極其有限。從拜達里文化開始,南方上埃及河谷開始趕上北方下埃及三角洲地區,上下埃及發展各具特色,上埃及生產涂釉陶器更加精美、下埃及的石器制作技術略勝一籌。

這時期埃及定居聚落大多只有幾十人左右,發展程度遠不如兩河流域和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不過埃及居民對墓葬卻是異乎尋常地重視,也正是這種重視支持起后來金字塔建設,在拜達里文化遺址找不到像樣定居房屋,卻發現有大量墳墓。埃及墳墓陪葬品有涂有紅漆的女人小雕像、世界最古老的梳子。

公元前4000---前3100年,埃及進入前王朝時期(又名涅伽達文化時期)。涅伽達文化因埃及南部的涅伽達遺址而得名,其一期(公元前4000—前3500年)又名阿姆拉文化。此時,埃及石器和陶器制作日益精美,銅器逐步增多,驢已被馴化當作運力,這對人類早期貿易活動非常重要,驢商隊的出現大大加強了人類陸路的長途貿易能力,讓資源有限、地理相對隔絕的埃及得以快速發展,在涅伽達完成從村落到埃及最早城鎮的轉化。 上埃及的涅伽達是埃及前王朝早期的中心,城外有磚砌的城墻,城內有貴族墓地、陶器刻畫符號、代表階級關系的圖案繪畫(如王冠)、象牙雕刻的偶像、祭祀用的浮雕、雕刻動物圖騰的石板,這都表明宗教信仰有了發展。埃及前王朝又被稱為古埃及第一神朝,此時,埃及神話開始形成。

在埃及創世神話中,世界起初一片混沌,只存在太陽神拉·亞圖姆,他嘴里吐出兒子(大氣之神舒shu)和女兒(雨水、生育之神泰芙努特tefnut)。大氣之神舒江混沌世界一分為二:上位天、下為地。然后舒和泰芙努特兄妹結婚生下了兒子(主管大地的蓋伯geb)和女兒(主管天空的努特nut)。蓋伯和努特也兄妹結婚,生下 豐饒和農業之神 奧西里斯、生命與健康女神 伊西斯、風暴與沙漠之神 塞特、死者守護神 奈芙提斯。

豐饒和農業之神 奧西里斯 和自己的二妹 伊西斯結婚,并成為埃及的第一任國王,教會埃及人耕作,主管富裕的尼羅河地區;風暴與沙漠之神 塞特和自己的四妹 奈芙提斯結婚,分管尼羅河以外的荒漠地區。 四妹奈芙提斯雖然和三哥塞特結婚,但是內心愛的卻是大哥 奧西里斯,終于某日,奈芙提斯把奧西里斯灌醉并發生了性關系,生下了兒子阿努比斯(長著胡狼頭)。

面對配偶的背叛,奧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選擇了寬容,她收養了被拋棄的阿努比斯;而奈芙提斯的丈夫塞特卻選擇了報復,他殺了奧西里斯,分尸14塊,拋撒在埃及各地,并奪取了他的王位。伊西斯尋找丈夫的尸體殘骸,她滴入尼羅河中的傷心淚水造成了尼羅河定期的泛濫。最終伊西斯只找回了丈夫的13塊殘骸,奧西里斯的第14塊殘骸(陰莖)已經被魚吃掉了。為了防止身體腐爛,奧西里斯的私生子阿努比斯將13塊尸骸混在一起用裹尸布制作了第一個木乃伊。由于奧西里斯尸體少了一塊(陰莖),妻子伊西斯用木頭雕刻了一個假的陰莖替代,并施法讓丈夫復活。奧西里斯復活后,立刻用這根假陰莖跟伊西斯交配,兩人一夜激情后,伊西斯便有了身孕,而奧西里斯卻再次死亡。死后的奧西里斯成為了地界的冥王,把他制成木乃伊的私生子阿努比斯則成為亡靈的引導者、守護者。阿努比斯引導死者的靈魂到審判的地方,同時監督"審判之秤"的稱量工作:秤的一邊放置正義與秩序女神 瑪特的羽毛、秤的另一邊放置死者的心臟,等重的話,此人就可以到達奧西里斯的冥府,得到永遠的安生;如果心臟重于羽毛,此人將被天秤旁的魔獸吃掉。這份神圣的工作在希臘神話中,則演變為 蒙眼的法律正義 女神 忒彌斯 的工作。

懷孕后的伊西斯生下兒子荷魯斯(長著鷹頭),他荷魯斯的雙眼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他出生的目的,就是為父親報仇,由于不忍看到自己的三弟 風暴與沙漠之神 塞特 和親生子 爭斗,伊西斯試圖阻攔他,荷魯斯不由分說就砍下了母親的腦袋。幸好,作為生命女神的伊西斯,又重新長出了腦袋。

荷魯斯與三叔塞特進行了一場長達80年的王權爭奪戰。塞特被扯掉了睪丸和一條腿,荷魯斯被挖掉了代表月亮的左眼(從此被稱為獨眼神)。兩人的戰爭京東了眾神,大地之神蓋伯,也就是塞特的父親、荷魯斯的爺爺,出面調停,荷魯斯主宰上埃及、塞特主宰下埃及。

神話故事在現實中得到反映。埃及最早的城鎮涅伽達就是塞特的城,古稱努布特。涅伽達有自己最早的王冠、王銜,是埃及最早的王權統治的城邦國家。

公元前3500—前3100年,埃及進入了涅伽達文化二期(又名格爾塞時期),考古學將這段時期稱為埃及第〇王朝。塞特的城 涅伽達開始衰落,南部的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希拉康波利) 成為埃及最大的城市。耶拉孔波利斯,是塞特的死對頭、鷹頭的荷魯斯的城。耶拉孔波利斯,人口達到8000人,與埃蘭的蘇撒城人口相當,但遠遠不如蘇美爾的烏魯克城。

此城有最早的王室墓地和神廟窖藏的文物(最重要的是最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和反映王權活動的文物)。 王墓中有象牙制作的"權標頭",權標頭是法老權杖的頂端,最初是古埃及人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武器,后來被作為國王權力的象征退出戰場。

公元前3200年,埃及也出現了和蘇美爾相似的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是在與蘇美爾的貿易往來中,從蘇美爾學習過來的。蘇美爾早期將文字主要用于記賬,而埃及人將文字主要用于永久紀念意義,比如王名、頭銜,象征給予其神圣的力量。

文字、城市、王權、階級墓葬、神廟的出現,表明上埃及已經進入文明階段。

總體而言,埃及城市化水平遠不如兩河流域,而且城市中的神廟也遠比兩河流域簡陋,一般是以泥糊蘆葦為墻、以木為頂的簡單建筑。埃及的冶銅工藝也遠遠落后于兩河,但是黃金工藝上全面領先于兩河流域,埃及南部的努比亞就是"黃金"的意思,有100多個金礦,埃及前王朝的中心涅伽達被稱為"黃金之城"、是當時的黃金生產中心。不過,埃及不是世界上最早的黃金生產中心,公元前4700—前4200年,東南歐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瓦爾納市普羅瓦迪亞Provadia是世界最早的黃金加工中心。

尼羅河流域缺少木材,埃及人用河邊的莎草綁扎成小捆制作成莎草船,埃及人還用莎草編造凳子、架子、桌子、箱子等輕家具。為了節省木材,埃及人還把鋸好的木板交叉粘在一起,從而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膠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