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西游伏妖篇音樂,以及西游伏妖篇 免費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武俠影視最經典第一BGM神曲
這首我們非常的熟悉的BGM“神曲”,原本卻并不是為影視而作。
但是自從被武俠影視劇引用后便一發而不可收拾,被一再反復使用,甚至被同一位導演用于多部作品中。
便是這首《小刀會序曲》。
這首可是周星馳的最愛之一。
《大話西游》《鹿鼎記》《大內密探零零發》《功夫》《西游·降魔篇》《美人魚》都用到了這首曲目作為BGM。
看看都用在哪段情節中呢?
《大話西游》中,至尊寶被點三顆痣看照妖鏡,以及至尊寶變成孫悟空后大戰牛魔王之前亮相 。
《鹿鼎記》中,海大富化妝成關公亮相。
《大內密探零零發》皇上出場揭穿無相皇的時候。
在《功夫》中,《小刀會序曲》不僅在阿星被打的全身骨節經脈盡碎的時候渲染了悲壯的氣氛,更在破繭成蝶的關鍵時刻畫龍點睛。
《西游·降魔篇》中,曲子開頭那段是猴妖蹦出山洞時候的曲子,而之后則是他拔掉玄奘的頭發的音樂。
《美人魚》男主救美人魚時。
每當音樂響起,這些熟悉的片段情節便忍不住浮現而出。
《小刀會序曲》除了被周星馳用得恰到好處,其實之前就被其他導演看中用于影視中。
早期《小刀會序曲》就出現在胡金銓執導的《龍門客棧》片頭曲,后來徐克由將其用到后續的《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等武俠電影里。
《大圣歸來》大圣出場的時候也用到了該段音樂。
另外在洪金寶的電影《俠盜一枝梅》,《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的開片樂也用到了這個配樂。
這首曲目早已超脫作為音樂的藝術作品而成為一種精神文化象征——武俠的象征。
然而當初,它卻是一首非常主旋律的作品。
《小刀會序曲》是《小刀會組曲》中的一首,是商易于1959年為民族舞劇《小刀會》作的配樂。
《小刀會》是中國民族舞劇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1959年首演,作曲商易。此劇根據1853年上海地區小刀會起義的革命斗爭歷史改編。
1994年,舞劇《小刀會》在中國文聯、中央電視臺、中國舞協等聯合主辦的評比中,被評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經典舞劇”。
《小刀會》在那會可是相當的火爆,然而現代人卻鮮有人知道。但這曲《小刀會序曲》經過武俠影視劇引用后卻廣為傳播,雖然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每當旋律響起時,令多少人感懷萬千、激情澎湃。
真實西游記竟是暗黑系?最強還原解讀《西游伏妖篇》
文/王孟禹
這篇文章并不是《西游·伏妖篇》的影評,筆者不會對這部電影的劇情、演員的表演、導演的創作做出任何評價,而是僅僅聚焦于《西游·伏妖篇》中所有與名著《西游記》及其各影視版本相關元素&內容的梳理與講解,盡量保證客觀。
·玄奘的夢·影片開頭夢中的玄奘驚醒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小人國中,小人國的居民告訴玄奘這里就是天竺,而前作《西游·降魔篇》中玄奘的師傅(同樣是小人的狀態)此時也出現并告訴玄奘,他要取的22部經書已經用馬車裝好。此時的玄奘卻并沒有表現出其他影視作品中看到真經后欣喜若狂的神態,反而仍然是一副“發生了什么?我在哪?”的狀態。玄奘的師傅隨后向玄奘頒發了“終身成就獎”,其實這個獎就是恢復玄奘金蟬子的身份,師傅給了玄奘一個“佛”的光環佩戴在腦后。這個“佛”的光環則是導演一次炫技性質的特效展示。
隨著“佛”光環不斷出現“跳閘”一般的故障,玄奘從噩夢中醒了過來。影片正式開始。
這個夢的信息量其實不小,首先,小人國這個設定來源于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在小說中,格列佛作為巨人俯視小人國的人民勾心斗角、追名逐利,不禁可笑。而《西游·伏妖篇》采用這個設定,想必是有一定用心的,而這個用心是什么呢?
那就是取經人的上帝視角,或者叫神性。在小人國里只有玄奘一個巨人,這是一種神性的體現;“終身成就獎”的光環,更是赤裸裸地借鑒了《圣經》故事中的上帝光環。
什么樣的人才會有神性呢?答案是具有超凡能力的人,孫悟空是,豬悟能是,沙悟凈也是,甚至目前尚且是凡人的玄奘也是,這也是為什么后面馬戲團的平民百姓看到猴豬沙三人顯露法術后會充滿敬畏和恐懼。
·貧窮的取經路·玄奘是在馬戲團的一處臟亂的角落醒來的,身上蓋的都是草席子,一身破衣爛衫,看來取經路充滿艱辛和貧困。
相信大部分看86版西游記長大的觀眾們,普遍認為取經隊伍一路上的生活條件都是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事實上,《西游記》中取經隊伍一共走了14年,能找到民居蹭吃蹭住的機會非常少,能在沿途各個國家皇宮里享受大使級待遇的更是屈指可數。相比之下,露宿荒野,忍饑挨餓的時間要多得多。取經路上,師徒四人需要面對的有時還不僅是貧窮、饑餓這些困境,對于玄奘這個凡人來說,多年的長途跋涉是很容易生病的。
《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此時長老還貪睡未醒,行者近前叫聲"師父。"那師父把頭抬了一抬,又不曾答應得出。行者問:"師父怎么說?"長老呻吟道:"我怎么這般頭懸眼脹,渾身皮骨皆疼?"八戒聽說,伸手去摸摸,身上有些發熱。
在《西游·伏妖篇》中,師徒貧困落魄的樣子被很好的還原了出來。玄奘讓關在籠子里的沙僧露兩手,沙僧的回應是“沒飯吃,餓的耍不動。”玄奘在吆喝賣藝的時候也對來看戲的民女聲稱師徒幾人已經很多天沒吃上飯,而自己也已經染上疾病。在影片中期,玄奘的病情已經嚴重到幾乎失聲。雖然玄奘的失聲情節一定程度上是為喜劇效果服務,但取經過程中的辛苦可見一斑。
那么《西游記》中的取經隊伍究竟是不是真的身無分文呢?
《西游記》第二十四回:三藏見他發怒,恐怕那童子回言,斗起禍來,便道:“悟空,且休爭競,我們既進來就出去,顯得沒了方情。常言道,鷺鷥不吃鷺鷥肉。他師既是不在,攪擾他做甚?你去山門前放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糧,借他鍋灶,做頓飯吃,待臨行,送他幾文柴錢便罷了。各依執事,讓我在此歇息歇息,飯畢就行。”
由此可見,取經隊伍所攜帶的行李中是包括金錢的,只不過很少。正因如此,《西游·伏妖篇》中帶著徒弟們賣藝的玄奘從破碗里拾起觀眾扔來的銅板這一幕也不會顯得那么突兀,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還原。取經團隊是有錢的,只不過很窮。
·復雜的師徒關系·在影片上映前的一系列預告片中,影片主創一直強調這是一部著重表現唐僧師徒關系矛盾的影片。在以往的《西游記》題材影視作品中,“師徒關系”一直不被編劇所重視,唯一一部講述師徒關系的西游電影是《三打白骨精》,而在《三打》中師徒關系的描寫也有些缺乏力度。
那么《西游記》中的師徒關系究竟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從“玄奘-悟空”這一對來入手。由于86版《西游記》的深入人心,大家對唐僧X行者關系的印象往往是這樣的:
誠然,這個師傅給猴子縫虎皮裙的畫面多溫馨啊,暖到爆對不對?然而事實是怎么樣的呢?
《西游記》第十四回:師徒浴罷,坐在燈前,行者道:“老陳,還有一事累你,有針線借我用用。”那老兒道:“有,有,有。”即教媽媽取針線來,遞與行者。行者又有眼色,見師父洗浴,脫下一件白布短小直裰未穿,他即扯過來披在身上,卻將那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走到師父面前道:“老孫今日這等打扮,比昨日如何?”三藏道:“好!好!好!這等樣,才象個行者。”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殘舊,那件直裰兒,你就穿了罷。”悟空唱個喏道:“承賜!承賜!”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猴哥著名的虎皮裙其實是他自己縫的,跟玄奘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非要給玄奘扯上點關系,那就是師傅貢獻了一條他不穿的白色小褲衩給猴哥當布料用……
其實玄奘與行者的關系不光沒有大家印象中的那么和諧,相反他們的關系一直不好。是真的很不好!
《西游記》第十五回: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里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么!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了。”三藏卻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尋他?只怕他暗地里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行者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
行者沒及奈何,只得回見三藏道:“師父,這個怪被老孫罵將出來,他與我賭斗多時,怯戰而走,只躲在水中間,再不出來了。”三藏道:“不知端的可是他吃了我馬?”行者道:“你看你說的話!不是他吃了,他還肯出來招聲,與老孫犯對?”三藏道:“你前日打虎時,曾說有降龍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原來那猴子吃不得人急他,見三藏搶白了他這一句,他就發起神威道:“不要說,不要說!等我與他再見個上下!”
孫悟空覺得玄奘是個窩囊廢+膿包,玄奘覺得孫悟空就會吹牛B,連匹馬都看不住還老想扔下自己跑路,雙方都對對方十分不滿。然而這份不滿一直被雙方憋在心里直到遇到白骨精才徹底爆發出來。
《西游記》第二十七回:那唐僧那里肯信,只說是個好人。行者道:“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本來孫悟空與玄奘緊張的關系因為白骨精第一次變身行兇失敗露陷后有了緩和的轉機,偏偏這個時候攪屎棍豬八戒站了出來。在孫悟空與唐僧第一次決裂的過程中,豬八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他從中挑撥帶來的影響比白骨精本身還要大。
《西游記》第二十七回:長老才有三分兒信了,怎禁豬八戒氣不忿,在旁漏八分兒唆嘴道:“師父,說起這個女子,他是此間農婦,因為送飯下田,路遇我等,卻怎么栽他是個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怕你念什么《緊箍兒咒》,故意的使個障眼法兒,變做這等樣東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行者道:“師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應。”唐僧道:“你有什么不相應處?”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著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著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什么舊褊衫,破帽子,分兩件與他罷。”行者聞言,氣得暴跳道:“我把你這個尖嘴的夯貨!老孫一向秉教沙門,更無一毫嫉妒之意,貪戀之心,怎么要分什么行李?”
行者道:“他是個潛靈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唐僧聞說,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邊唆嘴道:“師父,他的手重棍兇,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話兒,故意變化這個模樣,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次都有豬八戒從旁挑唆。終于,唐僧與孫悟空徹底決裂。
以上是《西游記》第十四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內容,也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西游故事之一——三打白骨精。以上這些內容,在《西游·伏妖篇》中則成為了整部電影的核心主線。片中唐僧與孫悟空的矛盾已經尖銳到生死相拼的程度,而豬八戒同樣扛起了挑事兒的大旗。
《西游·伏妖篇》中孫悟空與唐僧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孫悟空懼怕唐僧→孫悟空對唐僧動了殺心→師徒和解,默契配合。我們分別來談談。
孫悟空懼怕唐僧
電影早期,孫悟空在唐僧身邊可以說待遇相當之差,稍有不順唐僧的意就會被念“緊箍咒”(本片中對緊箍咒的設計十分顛覆,后面會講)、被抽打、被辱罵。值得一提的是,唐僧用來抽打孫悟空的藤條就是從《降魔篇》中孫悟空被困的山洞中撿來的,在前作里這個藤條是為數不多能讓孫悟空受到傷害的東西。
這個階段的孫悟空渾身上下都是被玄奘抽出來的鞭痕,甚至會被唐僧把舌頭扯出三米長再一下子彈回去。面對這樣的侮辱和折磨,孫悟空生不生氣?生氣,但他沒有辦法反抗。
一個原因是懼怕緊箍咒;另一個原因,則是害怕玄奘的“如來神掌”,在前作《西游·降魔篇》中,親眼目睹段小姐被孫悟空打死的玄奘曾經短暫的覺醒變回金蟬子,使出了“如來神掌”壓制了孫悟空。因此《伏妖篇》中,孫悟空害怕如果自己反抗玄奘,會再被“如來神掌”拍一頓。
孫悟空對唐僧動了殺心
在《伏妖篇》中有一場孫悟空與玄奘正面的武力沖突。正如前面所說,孫悟空經過長時間被唐僧壓榨、折磨,積怨已久的他終于決定對唐僧動手了。唯獨讓他遲遲無法下手的就是唐僧克制他的兩個地方:緊箍咒&如來神掌。
緊箍咒
看過《西游·降魔篇》的觀眾一定記得,在這個系列中,孫悟空所戴的金箍并不是如來佛祖所賜的法寶,而是段小姐的手鐲。也就是說,金箍本身并不具備勒孫悟空腦袋的功能,電影開場三分鐘孫悟空就把金箍摘下來了。同樣預告片里也出現了變回原形的孫悟空把金箍摘下來一把砸在唐僧的光頭上這種鏡頭。唐僧用來控制孫悟空的“緊箍咒”其實就是《降魔篇》中的“兒歌三百首”,它的作用也不是讓孫悟空頭疼,而是讓孫悟空情不自禁地隨著歌聲跳舞進而達到控制的作用。
作為唐僧克制孫悟空的主要手段之一,這個手段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唐僧必須要能把“兒歌三百首”唱出來。上文說到,唐僧因為一路跋山涉水患了重病,最后一度失聲,這也就導致他無法成功把“兒歌三百首”唱出來。這也是孫悟空對唐僧動手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以上這段關于緊箍咒的描述只是表象。在影片接近結尾的地方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兒歌三百首”其實對孫悟空壓根沒有用,也就是說之前孫悟空聽到兒歌三百首會跟著跳舞其實全部都是裝出來的。
如來神掌
在《西游·降魔篇》中,玄奘覺醒變回金蟬子使出如來神掌僅僅是一種面臨重大危機的開掛行為,平時他是用不出來的。
在無意中聽到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透露自己要殺唐僧的決定后,唐僧一路小跑到懸崖邊對著天空禱告乞求如來佛祖傳授他“如來神掌”以便防身。
然而唐僧的禱告和失聲情況被豬八戒偷聽到,豬八戒此時充分發揮出來他在原著中的攪屎棍精神,將這一切告訴了孫悟空。得知唐僧克制自己的兩大手段統統失效后,孫悟空欣喜若狂地向唐僧動了手,卻不料唐僧還沒有完全失聲,反而用沙啞的嗓子唱了一段“兒歌三百首”后從熱舞的孫悟空面前逃跑。
在唐僧馬上就要命喪孫悟空之手的危急關頭,如來佛祖出面了。他把天邊的云彩打開了一道缺口,把一道陽光照在孫悟空身上,言外之意“我盯著你呢,別太過分。”唐僧因此撿回一條命。
師徒和解
經過生死相搏之后,孫悟空和唐僧的關系迎來了轉機。在比丘國王宮里,孫悟空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讓唐僧當中熱舞丟盡顏面,算是小小的報復了一下。
經歷了這次出糗,唐僧終于意識到自己用“兒歌三百首”來控制孫悟空的行為非常過分,并很有誠意的向徒弟們道歉。(真的很有誠意哦!)到此,師徒關系正式破冰。
取經隊伍的真正目的
在《伏妖篇》之前的所有《西游記》題材影視作品中,唐僧一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取經。在《伏妖篇》中,“取經”這個概念只在片頭玄奘的夢境中出現過。平時玄奘關于取經團隊的任務對外統一稱為“驅魔”,這也延續了前作《降魔篇》中玄奘“驅魔人”的身份。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做法,沒有取經的《西游記》,還叫《西游記》嗎?或許《西游記》這個名字對絕大部分觀眾來說過于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少有人記得《西游記》這本小說,最初的名字其實叫《西游釋厄傳》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預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這是《西游記》原著中的開場詩。
·妖精原型·在《西游·伏妖篇》中,驅魔團隊究竟驅了哪些魔。影片中的妖魔角色絕大部分都在《西游記》有原型。
蜘蛛精
當觀眾們看到蜘蛛精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一段演的是盤絲洞,其實只猜對了一半。《伏妖篇》的蜘蛛精設計其實雜糅了《西游記》中盤絲洞和四圣試禪心兩個章節。
王麗坤飾演的蜘蛛精及其他蜘蛛精是很典型的來自盤絲洞的產物,但盤絲洞七只蜘蛛精并稱姐妹,而妖精們人類形態的母女關系則是借鑒了四圣試禪心中的人物關系。電影中蜘蛛精幻化出來的豪宅大院也與四圣林中的莫家莊園十分相似。
紅孩兒
影片中紅孩兒的設定是一個類似機器人的小孩兒,由發條彈簧構成的身體與孫悟空在進行打斗的時候提供了很大的特效發揮空間。電影里并沒有提到紅孩兒的家庭背景,對這個角色的塑造描寫也很少。
《西游記》中的紅孩兒大家應該不陌生,父親是平天大圣牛魔王,母親是羅剎女鐵扇公主。血統優良,天賦很高。在火焰山刻苦修煉三百年才修成三昧真火。“你是孫行者請來的救兵嗎?”這一經典名句就出此其口。被觀音菩薩收服后成為善財童子,專門替觀音打理信徒的供奉。
《伏妖篇》中紅孩兒與孫悟空的大戰可以說是整部電影場面最宏大的片段之一,與原著不同的是,這只金屬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并不是從嘴里噴出,而是從肚子上的“反應爐”發射出來的。孫悟空與紅孩兒的大戰也并不像原著那樣慘烈。
在小說中,紅孩兒與孫悟空大戰一番后略有不敵,遂放出大招三昧真火。很可惜孫悟空會避火訣,我們的猴哥掐了個訣就在火場里蹦蹦跳跳地跑起來了。是的,孫悟空是不怕三昧真火的,但他怕煙。被三昧真火的煙熏到“火眼金睛”(關于火眼金睛,后面會詳細介紹,會有些顛覆你們的認知哦)后暈頭轉向一頭栽進河里,被冷水激到才不省人事險些喪命。(請自行想象打鐵匠將一根燒紅的鋼鐵猛的一下浸到冷水里,“呲~~~~~”)
白骨精
與《三打白骨精》中鞏俐的絕對地位不同,《伏妖篇》中的白骨精小善無論是戲份還是對故事的推動作用都遠遠比不上前者,更比不上《大話西游》中的白晶晶。
小善并沒有體現出很強的法力,這點與原著中的白骨精類似。《西游記》中的白骨精法力并不強,所以才需要三次變身來挑撥孫悟空與唐僧的關系。然而,在所有《西游記》題材影視作品中,白骨精的變化能力都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在《伏妖篇》中,對白骨精變化能力的評價簡直達到了巔峰:小善的真身連照妖鏡都無法照出,只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才能看穿。
在小說中,白骨精雖然戰斗力很弱,變化能力也被孫悟空識破,但她的存在對于西游記全書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兩個作用:她是造成孫悟空-唐僧師徒關系緊張的直接因素;她是全書第一個說出“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的妖精。
關于“唐僧肉”的設定,截止到《伏妖篇》,這個系列的西游故事并沒有直觀的證據顯示吃唐僧肉有長生不老的功效,唯一一組有吃唐僧肉傾向的妖精是《伏妖篇》中的蜘蛛精,但是蜘蛛精也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表達出吃唐僧肉是為了長生不老這個目的,她們很有可能只想把唐僧當頓飯給吃掉(就像大鵬客串的驅魔人一樣)
九宮真人
姚晨所扮演的九宮真人,身份是比丘國的國師,真身是如來座下的九頭金雕。九頭金雕是整個電影的終極反派角色,前面講到的所有妖怪都是受她的安排與取經隊伍展開爭斗。這個角色在《西游記》原著中沒有直接原型,而是四個原著中的角色雜糅而成的:
原型一:白鹿精。原著中比丘國的國師是南極仙翁的坐騎白鹿聯合狐貍精誘騙比丘國王以小兒心臟做藥引來修煉“采陰補陽”之術。本作中的九宮真人只是借用了白鹿精的國師身份。
原型二:金翅大鵬雕。又名云程萬里鵬,原著中獅駝嶺一回中的三大王,是全書中唯一一個在速度上碾壓孫悟空的角色。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大鵬一翅九萬里,書中連扇兩翅就輕松追上了逃跑的孫悟空。鳳凰生孔雀與大鵬,其中孔雀曾將修成丈六金身的如來吞入腹中因而授封佛母,大鵬也就沾親帶故地成了如來的舅舅,常年負于如來肩頭。本作中九頭金雕的佛教背景就取自金翅大鵬雕。
原型三:九頭蟲。又稱九頭駙馬,原著中碧波潭萬圣龍王的入贅女婿,曾于祭賽國金光寺內盜取佛寶舍利。最終被孫悟空、豬八戒以及路過的二郎神合作打敗,九個頭被哮天犬咬下一個,剩下八個頭逃跑不知所蹤。是西游記全書唯一一個從孫悟空手下逃跑的妖怪。九頭蟲的原型樣貌,原著中是這樣描寫的:
兩只腳尖利如鉤,九個頭攢環一處。展開翅極善飛揚,縱大鵬無他力氣;
發起聲遠振天涯,比仙鶴還能高唳。眼多閃灼幌金光,氣傲不同凡鳥類。
(注:如來佛祖說:“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九頭蟲屬于五蟲之中的羽蟲,即九頭鳥,并非九頭蛇蟲。)
本片中的九頭金雕的造型就是金翅大鵬雕的顏色+九頭蟲的外形
·《伏妖篇》與《降魔篇》的關系·作為《降魔篇》的正統續作,《伏妖篇》多次出現了《降魔篇》中經典鏡頭的回閃與重制。比如段小姐的鏡頭在整部電影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頻繁的閃回。而一部分《降魔篇》里的經典鏡頭,也因為主演換人而做了補拍/重拍,比如孫悟空欲從五指山逃出被藤條捆住抽打的鏡頭等。
關于金箍棒
在每一部西游題材的電影作品中,金箍棒的設計一直是一個萬眾矚目的話題。在《降魔篇》中,逃出五指山的孫悟空在與腎虛公子的戰斗過程中,所用棍棒被腎虛公子的飛劍擊碎,顯然那根棍子并不是定海神珍。在《伏妖篇》中,金箍棒再次出現,這一次的金箍棒采用了非常絢麗的設計,由以往的金銀、純金等風格轉變為珠光寶氣的五彩設計。
取經團隊各角色
玄奘
本作中的玄奘延續了《降魔篇》中大唐驅魔人的身份。在造型上,總體分成兩套:玄奘造型與金蟬子造型。
玄奘造型以粗麻布衣為主,這套造型很符合玄奘苦行修佛的風格。與原著中差異較大的點在于錦襕袈裟、九環錫杖的缺失,《伏妖篇》中的玄奘并沒有錦襕袈裟,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這個系列的玄奘很可能壓根沒有“大唐御弟”的背景;九環錫杖也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根類似于登山杖的短棍,玄奘在長途遠行的時候會拄著這根拐棍。
沙悟凈
近年的西游作品對沙僧的外貌形象還原的比較到位,對于沙悟凈的外貌描寫,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一頭紅焰發蓬松,兩只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綜合一下,沙僧的形象特征就是:身材高大(他用人的頭骨當項鏈),這一點巴特爾的身材比較還原,其實沙僧身高一丈二(4米);青藍色的皮膚(《伏妖篇》與《三打白骨精》的設計都比較還原),兇神惡煞(《伏妖篇》的沙僧比《三打》更加猙獰)。
本作的沙僧一部分延續了《降魔篇》中的魚妖,我們不能確認其“卷簾大將”的背景是否得到了保留。在沙僧的形象上,有一個點是難以避免的,甚至以往幾乎所有西游作品在這一點上犯過錯誤,那就是沙僧的武器。
原著中,沙僧的武器是這樣的:
《西游記》原著第49回:“妖邪道:‘你這個模樣,象一個磨博士出身。’沙僧道:‘如何認得我象個磨博士?’ 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會使搟面杖?’沙僧罵道:‘你這孽障,是也不曾見!這般兵器人間少,故此難知寶杖名。出自月宮無影處,梭羅仙木琢磨成。外邊嵌寶霞光耀,內里鉆金瑞氣凝。先日也曾陪御宴,今朝秉正保唐僧。西方路上無知 識,上界宮中有大名。喚做降妖真寶杖,管教一下碎天靈!’”
很顯然,沙僧的“降妖真寶杖”外表就是一根搟面杖模樣的棍子,與大部分作品中的月牙鏟毫不相關。
與其他作品中的沉默寡言不同,本作中的沙僧在性格上塑造的非常成功。正如扮演者巴特爾在采訪中所說的“這個版本的沙僧是個智者。”他是整部電影中最懂玄奘的人,是他第一個說出“師傅抱的是另一個人,段小姐。”是他一眼看破了玄奘跪地認錯的真實想法“師傅是危機管理學的高手。”
一個沉默地站在一邊,卻洞察一切的智者。這,就是《西游·伏妖篇》的沙悟凈。
豬八戒
本作的豬八戒共有三種造型:戲子造型、帥哥造型以及豬頭人造型。
戲子造型的登場時間最多,與前作《降魔篇》的豬剛鬣帥哥造型比較接近。帥哥造型出場次數有限,僅在豬八戒與女性角色搭訕時變身后出現。豬頭人造型出現次數僅有兩次,都是在豬八戒淫欲高漲難以自制的時候才會現出本相。
在這一集中,豬八戒“淫邪”的特點被發揮到了極致,他在看到女性后會克制不住地流口水,甚至個別情況下會直接撲上去霸王硬上弓。《伏妖篇》中共有兩個女性角色得到了豬八戒的“硬上”待遇,一個是馬戲團的女觀眾,另一個是蜘蛛精。
那么原著中的豬八戒真的這么淫蕩嗎?實話告訴大家,比之更甚。原著中的豬八戒是一個性癮極大的色情狂。
《西游記》第二十三回:“你看娘說的話。哪個沒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幾個,你女婿也笑納了。我幼年間,也曾學得個鏖戰之法,管情一個個伏侍得她歡喜!”
鏖戰之法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豬八戒的出身大家都很清楚,在高老莊做入贅女婿。但是在那之前,豬八戒是有一位結發妻子的。
豬八戒曾對觀音菩薩說過:“此山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棧洞。洞里原有個卵二姐。他見我有些武藝,招我做了家長,又喚做‘倒插門’。不上一年,他死了,將一洞的家當,盡歸我受用”。而孫悟空與唐僧師徒來到高老莊,見到高翠蘭后,高小姐的樣子是這樣的:“云鬢亂堆無掠,玉容未洗塵淄。一片蘭心依舊,十分嬌態傾頹。櫻唇全無氣血,腰肢屈屈偎偎。愁蹙蹙,蛾眉淡,瘦怯怯,語聲低。”
新婚一年折騰死大老婆,二婚把小老婆折騰的半死不活,二師兄的淫欲之大可見一斑。
對于陌生女性,老豬也不會輕易放過,《西游記》第七十二回:忽的推開門看時,只見那七個女子,蹲在水里,八戒忍不住笑道:“女菩薩,在這里洗澡哩,也攜帶我和尚洗洗何如?”那怪見了作怒道:“你這和尚,十分無禮!我們是在家的女流,你是個出家的男子。古書云:七年男女不同席,你好和我們同塘洗澡?”八戒道:“天氣炎熱,沒奈何,將就容我洗洗兒罷。那里調什么書擔兒,同席不同席!”呆子不容說,丟了釘鈀,脫了皂錦直裰,撲的跳下水來,那怪心中煩惱,一齊上前要打。不知八戒水勢極熟,到水里搖身一變,變做一個鲇魚精。那怪就都摸魚,趕上拿他不住。東邊摸,忽的又漬了西去;西邊摸,忽的又漬了東去;滑傣蜱的,只在那腿襠里亂鉆。原來那水有攙胸之深,水上盤了一會,又盤在水底,都盤倒了,喘噓噓的,精神倦怠。
上面這段“鴛鴦浴”便是發生在豬八戒初探盤絲洞時,與七只蜘蛛精發生的接觸。這樣想來,我們不禁想對《伏妖篇》中被豬八戒熊抱的蜘蛛精說一句“知足吧,書里你更慘。”
孫悟空
為什么把齊天大圣放在最后呢?其實每一部西游題材的影視作品成功與否,孫悟空這個角色的塑造起了絕大部分的決定作用。一個令人滿意的孫悟空往往能拯救一整部電影。
《伏妖篇》的孫悟空在造型上與《降魔篇》略有不同,想必是《降魔篇》那種完全照搬原著的外貌設計終究還是難以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因此在本作中,猴子增長了身高,提升了顏值。
林更新所飾演的孫悟空共出現了四個造型:人形、通過化妝實現的猴形、CG制作的猴形以及最終大戰的石猴巨猿。大部分的文戲都是在人形狀態下完成的,由于沒有過多的特效化妝,林更新的面部表情能近乎無障礙的表現出來。我們從林更新緊鎖的眉頭可以看出來,整部電影里孫悟空的心情真的一直很差。
化妝后的猴形是一個過渡的形態,每當孫悟空進入到戰斗中后都會從人形的偽裝中變成這個形態。說實話這個形態,真的很丑。孫悟空在開始戰斗的時候進入這個形態,隨著戰斗激烈程度的提升會進入到下一形態:CG制作的猴王真身。
當這張猴臉第一次出現在預告片中的時候,相信很多觀眾都發出了跟我一樣的驚呼:這猴子好特么帥!眉宇間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紅,兩眼散發著怒火,口中尖銳的獠牙,這正是我心目中霸氣外露的妖王孫悟空!
相信很多眼尖的觀眾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只猴子真的很像《大圣歸來》里的大圣。
關于孫悟空的法天象地,各個影視版本都有不同的設計,在TVB版本的《西游記》中率先使用了巨猿/大猩猩的設計作為孫悟空的真身(當然,肯定有借鑒《龍珠》的成分在里面)。隨后在《西游·降魔篇》中,星爺將孫悟空的法相設計為大猩猩來對抗如來佛的“如來神掌”。《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中也使用了大猩猩的法相設計。在本作中,“大猩猩”進一步升級,星爺和徐克導演將孫悟空“天產石猴”的屬性也添加進來,最終的產物是一只巖石材質的大猩猩,渾身散發著巖漿的火光,視覺效果非常好。
“法天象地”這個技能是原著中孫悟空所有法術中最強的技能之一,在《西游記》全書中只用過兩次,分別用來對抗二郎神和牛魔王,這兩場戰役也是全書中孫悟空所經歷的戰斗中最激烈的兩場。后續的影視作品大多會安排孫悟空在最終決戰中使出“法天象地”來凸顯決戰的激烈程度(《大鬧天宮》中孫悟空VS牛魔王,《降魔篇》中孫悟空VS如來,《伏妖篇》中孫悟空VS九頭金雕)。
關于火眼金睛
由于受到86版《西游記》的影響,很多觀眾都想當然的認為“火眼金睛”的作用就是直接看出變化后的妖精。事實并非如此,要想明白“火眼金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需要搞清楚它的由來。
《西游記》第七回:那老君到兜率宮,將大圣解去繩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爐中,命看爐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將火煽起煅煉。原來那爐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他即將身鉆在“巽宮”位下。巽乃風也,有風則無火。只是風攪得煙來,把一雙眼熏紅了,弄做個老害眼病,故喚作“火眼金睛”。
也就是說,人們津津樂道的“火眼金睛”其實只是一種眼病,而且這個眼病在西行路上兩次害孫悟空慘敗。
“火眼金睛”給孫悟空帶來過那么大的困擾,那么它到底能不能識破妖怪呢?能,但是和你理解的方式不太一樣。
很多影視作品里孫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妖怪一般表現為,在孫悟空的眼睛上加一段金色特效,妖怪的真身就顯現出來了,但其實“火眼金睛”根本沒這么好用。悟空的火眼金睛識別妖怪的方法是看云,他能夠看清籠罩在唐僧頭上的祥云,和籠罩在妖怪身上的妖氣。也就是說當孫悟空面對小善的時候,他只能看出這個姑娘是妖精變得,但具體是什么妖精他看不出來。
總體來說,《西游·伏妖篇》在一些元素上對《西游記》還原的很到位,在一些元素上的改編也很有新意。作為普通觀眾來說,觀看《西游·伏妖篇》也許不能獲得極佳的觀影體驗,但如果觀眾對《西游記》有過比較深入的理解,在觀看電影時則會發現很多驚喜。因此,《西游·伏妖篇》也許不是一部好電影,但從其對《西游記》的還原程度來看,起碼主創人員是下過一定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