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AI自動判斷提供您所需要的app下載:點我下載安裝,你懂的APP
黃油專業戶ILLUSION的新作《AI少女》是一款將妹子帶到風景如畫的荒島共享美妙二人世界的游戲,這款戀愛游戲一上線,就有不少的玩家迫不及待地去荒島處體驗,打造一個夢想中的完美少女,開啟一段甜蜜浪漫的雙人時光。
不過這款游戲并不同于I社以往的游戲,在本作中加入了堪比《饑荒》的生存游戲內容,還有類似《我的世界》中的自由建造玩法,以及牧場農場的模擬體驗,可以說十分之豐富,要通過這些內容為妹子打理好衣食住行等內容,才能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為了能在荒島上過得好,玩家簡直是任務纏身,要在巨大的荒島地圖上到處忙碌,收集物資、制造工具會花費很多時間,此外還要釣魚、做飯、養雞等雜務等著你去做。
那么怎樣才能在荒島上有效地工作,早日和女神過上幸福的生活呢?這里有一些使用的小技巧。
和少女的相處技巧:本作中能同時出場的少女有4位,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個,玩家要不斷開發新的區域并且尋找到機器才能把自己捏好的夢想少女放進游戲里。這些少女之間還會有互動對話,如果給一些工具,她們還能幫助玩家工作,居家技能get!妹子的個性和任務狀態是決定她行為最關鍵因素,如果玩家和她的好感度達到3顆心之后,還能把妹子的個性更換為自己喜歡的類型。而且妹子的技能也能不斷地熟能生巧,即使之前不擅長烹飪,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能為玩家準備一些佳肴大餐了。
和小動物相處的技巧:在荒島上可以遇到不少雞、鴨、魚之類的小動物,有些不警覺的玩家可以直接抓回來,但是有一些動物會馬上逃走,這樣的情況玩家可以提前制作抓捕相應動物的籠子,并放上誘餌。抓野雞的話用也花種子,抓貓的話當然魚做誘餌最好,和它們互動就可以抓住了。抓回來的雞蓋好雞棚可以養著生蛋,貓咪可以做成背包的裝飾物趴著。
孔慶偉向孩子們介紹氣象設備。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臺州6月15日電(傅飛揚)“我外婆是一名老墾荒隊員,16歲時就在團中央的號召下投身建設大陳島。歷經青春與輝煌的年月,如今80歲高齡的她仍然堅守在島上。”近日,浙江臺州首屆“最美墾荒青年”、大陳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觀測員孔慶偉受訪時說。
13日,第七屆大陳島墾荒精神研討會在臺州舉行,與會專家學者、政商人士共同解碼大陳島墾荒精神“不老”的內涵,“孔慶偉們”的故事也得以被更多人了解。
如孔慶偉所言,1956年,467名青年響應團中央“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號召,登上大陳島,用一個又一個扎實的腳步,讓“海上荒島”成為“東海明珠”。而作為“墾三代”,孔慶偉成為“島上觀云人”,續寫祖輩與大陳島的故事。
2009年,他從南昌氣象學院畢業,選擇前往大陳氣象站工作,從此開始了與風雨雷電打交道的氣象人生。彼時,孔慶偉也擁有其他就業選擇。但他坦言,堅守在小島上,是因為從小就種下的“墾荒夢”。
第七屆大陳島墾荒精神研討會現場。 傅飛揚 攝
“我出生在大陳島,這里有我從小吃到大的姜湯面,家家戶戶晾曬的鰻魚鲞,課后嬉戲的大陳島青少年宮,軍民共建的淡水庫,巍然挺拔的甲午巖……一切都熟悉而令人心安。”孔慶偉說。
除了習慣的生活環境,外婆口中有關“島上觀云人”的故事,也常常令年幼的他心馳神往。
“1956年,大陳氣象站還稱作‘大陳海軍氣象站’。當年,一群剛剛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的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來到這里,他們的任務是新建氣象站,地點是大陳島望夫礁山頂。”孔慶偉說,這群年輕人和駐島官兵干了整整兩天才開辟出一片觀測場地,“隨后又花了一個多月用于安裝儀器設備、測量海拔高度、制作專用圖表等工作。”
孔慶偉介紹,1957年4月1日,海軍下大陳氣象站正式成為國家基本氣象臺站,從此中國天氣圖上多了一個“58666”(下大陳氣象站的站號),填補了浙江中部沿海近海氣象資料的空白,為漁民出海捕撈安全提供了保障。
回憶起“島上觀云人”的故事,他如數家珍——1961年10月4日,當年第26號臺風正面襲擊大陳島,處于臺風中心的氣象站風力在12級以上,時任觀測組長的王寶源帶領4名戰士堅守在值班崗位上10多個小時,測得臺風中心最低氣壓為910百帕的寶貴資料;2004年,臺風“云娜”席卷臺州,損壞了自動氣象站,李銀來等3名值班人員用繩子把彼此綁在一起,匍匐著爬過10米的天橋,艱難完成1小時1次的加密人工觀測和發報工作……
寒來暑往,四季更迭。在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指引下,大陳島氣象人薪火相傳,先后獲得國際臺風業務試驗一等獎、全國重大氣象服務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工作中的孔慶偉。 受訪者供圖
在常人眼中,氣象工作似乎很浪漫,與大自然相處的朝朝暮暮,聽風、看雨、觀云,怡然自得。
但孔慶偉告訴記者,氣象站工作是單一甚至枯燥的——年復一年對大陳島氣象站的觀測場進行巡查,每天8次人工觀測氣象數據,24小時持續觀測。
如果遇上臺風天,便是每一位氣象人同風雨的賽跑。2019年9號臺風“利奇馬”,給孔慶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臺風登陸前,大陳島出現了60.3米每秒的大風,但一到觀測時間,我們還是出去檢查了設備。”孔慶偉說,當時他們幾個觀測員穿著雨衣、打著手電筒,大家綁在一起向前,風雨打得臉生疼,眼都睜不開,只能抱成團,一步步挪到觀測場,再一個個檢查過去。
14年氣象生涯轉瞬而過,孔慶偉不曾后悔。他說,雖然很少有機會能享受城市的繁華,但每次看到甲午巖的日出,每當邂逅大陳島的“藍眼淚”,或是抬頭看向墾荒紀念碑時,他內心的堅守就更加篤定。
“墾荒人的后代,血液中都是墾荒的因子。我愛大陳島,更愛我的氣象事業。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青年選擇回到海島,建設我們最美的大陳島。”(完)